[摘要]現在能上中專的大多是考不上高中,基礎差,紀律渙散的學生,為了改變他們的思想觀和人生觀,以便進入社會后實現自身的價值,這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就擺在重要的位置。而德育是與語文教學分不開的,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找準機會,善于發現語文教學中可以進行德育教育的地方,切實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語文;教學;滲透;德育
中專生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時期,思想道德品質形成發展時期,他們思想單純,充滿幻想,可塑性強,但知識經驗少,辨別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種思想道德影響。另外,現在的中專生底子差,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夠,紀律渙散,自我約束能力差,因此,在學校工作中,德育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說明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承擔著德育教育的重任。作為中職學校中的一名語文教師, 應該利用好這個教學陣地, 突出教書育人, 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德智全面發展。針對衛生中等職業教育的特殊性,結合具體教學實踐,談談我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幾點做法。
一、深入鉆研教材,在課文講解中滲透德育
(一)課前認真備課,既備教學內容,也備德育工作。
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認真鉆研,挖掘每篇課文的德育因素,確定每一課的教育點,即每篇課文可以運用文中哪些內容(課題、寫作背景、詞句、人物分析、情境等)對學生進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確保在教學中做好既教書又育人。
(二)穿插與課文作者有關的事實材料,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中職語文教材選編的很多文章都出自名家之手,那些文章都是他們親身經歷、親身體會后的有感而發,都帶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人生哲理。因此,教師在介紹作者時,講一些作者在寫本篇文章時的趣聞軼事,適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如講《荷塘月色》一文時,補充了作者朱自清的一些生平事跡資料,重點講述了他在寫《荷塘月色》一文時聽取讀者意見,對月夜里是否有蟬聲反復調查證實的故事,讓同學們對朱自清先生的偉大人格和求實態度有了深刻的印象;在講魯迅的文章時,學生都知道他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但對他生澀難懂的語句感到頭疼。這時老師介紹他所處的時代環境,并講述魯迅如何三易其志以尋求救國之路,學生了解魯迅犀利的文字背后蘊含的愛國之心,這就激起了他們的敬仰,也激發了愛國的熱情。
(三)分析課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語文課本中作者為我們刻畫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在講解課文時,通過對課文的理解和分析,感受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感情,進而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如教老舍的《我的母親》一文,通過講讀課文,感受到“母親”勤勞、奮斗、奉獻的一生,體味平凡的故事中蘊含著“母親”淡泊名利、求真求純、博愛達觀、堅韌奮斗、默默耕耘的人生志趣,從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人生修養。如莫泊桑的小說《項鏈》一文,也塑造了一個鮮活飽滿的人物形象——瑪蒂爾德,通過學習,讓學生認識到人的性格是復雜的,瑪蒂爾德雖然愛慕虛榮,貪圖享受,但在她身上還有恪守信譽、自尊自強、吃苦耐勞,頑強勇敢、知難而進等可貴品格,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去掉虛榮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運用課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文學的本質是始于感情終于感情的”,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為我們進行思想品質教育提供了優秀的素材。如《我的空中樓閣》,它是一篇寄情于景的散文,語言美是它的一大特色,我們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時,也體味到作者對自由生活、獨立人格向往的思想感情。在《離太陽最近的樹》一文中,作者通過對紅柳的贊頌,到紅柳的悲慘結局,文章蘊含著作者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感情和對保護生存環境的憂患意識,教育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熱愛自然,珍惜生命,保護生態環境,做環境小衛士。
二、在語文基本功訓練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語文學科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在這些能力的培養中,都可以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比如寫作訓練,由于中職生語文基礎差,很多同學一提起作文,就叫苦連天,不知寫什么好,腦子里空空洞洞,言之無物。針對這種情況,我先讓他們寫周記、寫短文,學生可以將他們身邊發生的事情、所聞所感寫下 ,只要能把一件事情表達清楚即可,這樣學生的寫作興趣慢慢被激發出來。對于學生寫的周記,我會及時批改,及時傾聽學生的心聲,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時間久了,不僅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較快,而且在潛移默化中對他們進行了德育滲透,使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審美能力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利用語文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語文活動是對語文課堂教學的補充,是學生增強知識、提高素質的另一途徑。例如課堂討論、詩歌朗誦比賽、演講比賽等,既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使學生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比如可以利用舒婷的《致橡樹》開展一次以“ 中專生應該樹立怎樣的愛情觀”為主題的課堂討論,指導學生樹立一種正確的愛情觀和人生觀。另外,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向學生推薦一些好的書目,開展朗誦比賽,讓學生在一起交流、學習,以影響學生的精神世界,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只要我們善于發現,找準時機,在課文講解的很多環節、作文訓練、課外延伸等都可以成為教師進行德育教育的舞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做到既教書又育人,才能使學生全面發展,這也是對我們作為“靈魂工程師”的使命和要求。
作者簡介:張亞麗(1977-),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