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所思》到底是一首愛情詩還是一首怨歌,一直以來頗受爭議。漢代儒家文化霸主地位的確立對整個漢代文學產生直接影響。首先是男性話語中心的確立,催生出“性別代擬”的文化現象。其次是儒教經典化,文學服從政治,共同的心里認同感在這一特殊的歷史范疇中衍生。《有所思》的歷史背景和大時代環境影響著其題旨。
[關鍵詞]情感;情歌說;文化傳統;禮樂教化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瑇瑁簪,用玉紹繚之。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雞鳴狗呔,兄嫂當知之。妃呼豨!秋風肅肅晨風飔,東方須臾高知之。”
每次讀到這首詩時總會被詩中女子的癡情所打動,不卑不亢的女子遺世而獨立,以一種靜態的方式挑戰世俗。在為數不多的漢樂府情歌里,《有所思》無疑是一朵奇葩。因此,詩歌的題旨解讀題成為頗受爭議的話題。在《古代愛情詩精粹》、《愛情詩評論》等著作中,將其定性為純粹的愛情詩。而“怨歌說”主要以清代陳沆為代表,“此忠君被饞自誓之詞歟,抑烈士久要之信歟”(《詩比興箋》)。后世的讀者寧愿接受它是情歌的觀點,這種觀點是基于對愛情的無限憧憬而得到的心里暗示。從理性的角度,作者認為這是一首不純粹的愛情詩,怨歌更符合其題旨。它是中國“性別代擬”寫作的試驗者。換言之,詩中的“女子”可能是男性作者借用女性話語傳達出某種情感,“女子”的情感不僅僅局限在愛情的范疇。
一、詩歌情感的解讀
這首詩開頭五句寫其對遠方的情郎心懷真摯熱烈的相思愛戀:她所思念的情郎,遠在大海的南邊。可惜天有不測風云,晴光滟斂的愛河上頓生驚濤駭浪,愛情的指針突然發生偏轉,“聞君有他心”以下六句,寫出了這場風波及其嚴重后果:她聽說情郎已傾心他人,真如晴天霹靂!驟然間,愛的柔情化作了恨的力量,悲痛的心窩燃起了憤怒的烈火。她將那凝聚著一腔癡情的精美信物,憤然地始而折斷(拉雜),再而砸碎 (摧),三而燒毀,摧毀燒掉仍不能泄其憤,消其怒,復又迎風揚掉其灰燼。“拉、摧、燒、揚”,一連串動作,如快刀斬亂麻,干脆利落,何等憤激!“從今以后,勿復相思!”一刀兩斷,又何等決絕!非如此,不足以狀其“望之深,恨之切”。
“相思與君絕”以下六句,寫其由激怒漸趨冷靜之后,欲斷不能的種種矛盾、彷徨的復雜心態。“相思”句較上文“勿復相思”之果斷決絕,口氣已似強弩之末。蓋 “相思”乃長期的感情積淀,而“與君絕”,只一時憤激之念,二者本屬對立而難統一,故此句實乃出于矛盾心情的嘆惋,大有“剪不斷,理還亂”之意蘊。
最后二句寫女子在悲嘆中但聞秋風陣陣凄緊,野雉求偶不得的悲鳴不時傳來,使她更加感物共鳴,相思彌甚,猶豫不決。然而她又自信:只待須臾東方皓白,定會知道該如何解決這一難題。
通過對整首詩的細致解讀,這是一首愛情詩的觀點似乎毋庸置疑。女子愛之深,恨之切。讀者對女子的直觀感覺便是性情剛烈,處理感情時果斷決絕。不同于其他的婚戀詩歌,女子卻是以一種獨立的姿態處理自己的感情婚姻。對于善感的民族,悲劇意識有得天獨厚的歷史積淀。故事中的主人翁以他們的遭遇贏得廣泛的閱讀群體。并在悲劇審美意識中刻意尋找支點,平衡現實和理想的落差。那么,《有所思》便成為讀者各種價值觀的寄托母體。
二、“情歌”說的深層探討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 江水為竭,冬雷震震, 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這首詩和《有所思》產生統一時期。許多學者認為這首詩是《有所思》的后續部分,兩者應為完整的一首詩歌。鑒于此,“情歌說”的理論依據充實。但是兩首詩是否為一體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其一,《有所思》的情感歸宿與《上邪》相沖突。《有所思》中的女子憤懣的情緒最終得到緩解。冷靜思索之后,對明天的到來已重拾希望。整個詩的感情積淀已從高潮轉向低谷。《上邪》幾乎沒給讀者任何緩沖的機會,情感呼嘯而至讓人幾乎喘不過氣來。但從情感基調來說,《上邪》相對《有所思》顯得突兀。《上邪》的情感猶如黃河咆哮之勢,而《有所思》相對平緩。此外,《上邪》沒有情感噴薄的積淀,就其本身顯得單薄。《有所思》的情感基調復雜,決定了它是情歌也是怨歌的雙重性格。《上邪》的情感相對單一,說它是情歌毋庸置疑。將《上邪》的情感移情到《有所思》中反而有些牽強。同樣,將《上邪》的題旨嫁接到《有所思》似乎有些拙劣。
其二,《有所思》的句式比《上邪》更整齊。前者句式中多是五言,除少數三言以及長句外,基本上整齊統一。后者則有三言、四言、五言,變動多句式,節奏跳動,長短相諧。
其三,《有所思》與《上邪》旨趣不同。聞一多、余冠英多信從清代莊述祖的觀點“《上邪》當為一篇……敘男女相謂之言”。考《史記·功臣侯年表》引《封爵之誓》:
“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使未嘗不欲故其根本,而枝葉稍夷陵衰微也。余讀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異哉所聞!”
細察文意,似高祖劉邦封功臣為諸侯時,曾經對他們發過:“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的四句誓言。開國皇帝雖然做過這個誓言,則揣情度理,臣僚不能不作出反應。而這首《上邪》應是最有針對性的賡和之辭。《饒歌》中不乏文學侍從表忠心或歌功頌德之作。再者,在《饒歌》排列次第上《上邪》(十五)并非僅次于《有所思》(十二),所以說莊述祖的說法缺乏內證和旁證,兩者不為一體。
三、文化傳統對《有所思》題旨的影響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一個看重君臣關系的文人認為“政治情感”與男女愛情有同樣的性質:兩者都強調始終不渝的癡情,兩者都可能令人陷入失望的痛苦中。一個詩人的政治背景常常成為傳統讀者闡釋情詩的根據。假設《有所思》的作者是男性成立的話,這樣的情詩大多是政治隱喻,因此詩中所描寫的愛情常常是“言在此,意在彼”。以“男女君臣”和“香草美人”的意象來寫情詩代表一種“寄托”的美學文化,在作者看來是對先秦文化最完美的繼承和發揮。雖說漢樂府具有高度的真實性可它已經喪失西周時期以民歌洞察民事的社會功用。源于民歌的漢樂府功利性取代真實性,虛構成分的擴大反倒促進這一題材的蛻變和壯大。“男女君臣”的情愛美學滋養就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男子站在“妾”的立場,溫馴地對“君”說話,他永遠是被動者,對方才是主動者。此刻男子的滿空幽怨無法控訴,顛覆男女性別進行寫作的靈感呼之欲出。
西漢王朝是中國封建專制社會的一個高峰期,文藝服務于政治的需要更為迫切。知識份子在難得的歷史機遇下,一方面難以遮掩功利心,另一方面不得不直面專制下的思想壓力。漢樂府以悲壯為主色調,這正是漢樂府時代世人與政治相互抵觸的思想印痕。在艱難的社會處境中,儒家思想賦予他們與生俱來的責任感,夾縫之中求生存的士大夫們便有意識得創造出“性別面具”,在進行自我掩飾后公開地表達內心隱秘的政治情懷。生存意志寄生在王權的狹縫中,“性別面具”的審美心態得到廣泛的認同。這也是他們面對政治壓力自我保存與適應的自覺選擇。
《有所思》產生的背景、時間,與這一時期的“情愛美學”衍生背景相吻合。與其他情歌不同的是,這首詩的情感相對奔放但又不失內斂,始終有一種理性的思考在刻畫人物形象。原本是男女兩個主人翁相謂之辭,女子的情感始終干預到男子的情感伸張。男子隱居幕后,為激發讀者潛意識的閱讀法則提供契機。讀者無一例外地得到某種暗示:這是一首政治托寓詩。士大夫或是知識份子以此實現出某種政治目的,他們可以抒發幽怨之情,可以借此諷刺時弊。勸喻君王暗合士大夫忠君思想的道德規范。
在這種強勢的文學認知模式下,審美情感與道德的地位逐漸失去平衡。審美情感完全依附于道德情感。這就預示著未承擔道德情感的“情歌說”讓位于“怨歌說”。
四、禮樂的教化功用與時代背景
“儒家禮儀本身既具有理性的一面,又主要表現在封建宗法社會等級制度對人的自然感情的外在束縛,尤其是漢儒對倫理道德強制性的過分強調,使它逐漸走向人的自然情感的對立面。”詩歌可以抒發喜怒哀樂的情感,但必須要:“溫柔敦厚”。文藝上確定的“發乎情,止于禮儀”的指導思想成為審美的至高標準,不論愿不愿意,是否自覺,都無法超越“經夫婦,成孝教,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的藩籬。單純吟詠性情的文學作品沒有獨立的價值,它們一定要歸附到禮儀道德上,才能得到肯定和認可。屈從于這樣一時期的文藝思想,《有所思.》標新立異純粹書寫愛情已不大可能。審美情感已經被道德奴化。《有所思》傳達出的“忠君”、“幽怨”是歷史特定時期的產物,在對其進行題旨定位時必須遵循回歸具體歷史范疇的原則。《有所思》女子的癡情是后世讀者在當時審美標準下的共鳴。遺世獨立的《有所思》以高揚的姿態宣泄情感,在審美受到繩制的時代存在巨大風險。男女之情暗喻君臣,“香草美人”的遺傳成為它的庇護傘。這是歷史的必然性和現實的合理性磨合結果。
《有所思》屬于《漢鼓吹饒歌十八曲》之一,文本雖可讀懂但“辭,聲”未全部分清,主旨難以定論。它體現出漢樂府的時代面貌:依持外在的樂府音樂歌舞形式和文本內在的各種俗文學的娛樂、審美特征來達到倫理價值的實現。前者隨著音樂系統的失落而失效,后者則仍潛藏在文本中,等待一種合理的鑒賞心態去發掘。總之,對一個文本的解讀僅拘泥于“一千個讀者,一個哈姆雷特”的觀點,無論對于藝術創作還是對讀者來說都是失敗的。因此,《有所思》是情歌基于讀者片面的情感傾向,是怨歌則是對深厚的歷史積淀考量。
參考文獻:
[1]《樂府詩集》(宋)郭茂倩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11月第1版
[2]《古詩十九首與樂府詩》 曹旭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第2次版本
[3]《樂府詩述論》(增補版) 王運熙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4]《蕭滌非說樂府》蕭滌非 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月第1次版
[5]《古代女詩人研究》 張宏生 張雁 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2次版
[6]《先秦兩漢文論選》張少康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7月第5次版
[7]《先秦兩漢文論中審美情感與道德關系之評述》 祝菊賢西北大學學報1994年第24卷(第83期)
[8]《漢魏樂府的音樂與詩》錢志熙 著 大象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
[9]《中國古代詩歌流變》木齋 著京華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10]《兩漢思想史》(第一卷)徐復觀 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I
作者簡介:葉青(1988-),女,漢族,湖北十堰,目前就讀于湖北大學,07級漢語言文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