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完整的教學鏈條中,成績考核是重要一環。它不僅是學校檢查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鞏固學習成果的重要手段,直接聯系著教與學。但就高校現行的文學課考核模式來講,確實難以實現成績考核的應有目的,所以必須進行改革,包括考核思路改革、考核題型改革、考核內容改革和考核形式改革四個方面。
[關鍵詞]文學課;考核模式;改革
在完整的教學鏈條中,成績考核是極其重要的一環。它不僅是學校檢查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鞏固學習成果的重要手段,直接聯系著教與學。但就高校現行的文學課考核模式來講,確實難以實現成績考核的應有目的,所以必須進行必要的改革以促進文學課教學目標的實現。
一、現行考核模式述評
根據我們的調查,現在大多數高校通行的文學課考核模式是考試與考查相結合的模式。具體來講,這兩者在教學實踐中各有利弊。
(一)考試
考試歷來是教育體制中一個最為普遍的成績評價手段,往往也被認為是相對有效、公正的評價方式。但這里面也有一些微觀問題——如試題的設計——應當注意,因為這些問題處理的不同也會直接影響到考試的有效性與科學性。現行的高校文學課成績考核中便存在這樣的問題。
新中國以來,高校的考試制度歷經改革,產生了相應的考試模式。其中就文學課來講,最有影響的有兩種:一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高校文學課考核是要求學生在期末寫一篇相關科目的文章,相對傾向于對所學知識理解力的考查;二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高校考試改為注重綜合知識的考查。形式上就表現為要求每門科目的考試都要設計一份綜合的試卷,須包括多樣化的題型,如填空題、選擇題(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等等,以考查學生的綜合知識水平。這種考試形式一直沿用到今天。實踐證明,這種考試方式確實有利于學生對一些基本知識的牢靠掌握,但從另一方面看,確也弊端重重。
1、這種考試形式導致很多學生把文學課程的學習僅僅理解為死記硬背。在大學生活日益豐富和多元化、就業壓力日益加大的今天,學生們面對自己的大學生活,有了多樣化的選擇與安排。為了發展多方面的素質很多學生紛紛報多門選修課、輔修課,參加這樣那樣的社團、協會,這樣勢必會擠占一些學習的時間。于是,當他們發現僅靠考前突擊的死記硬背就能考出好成績時,便不再耐心于深層知識的學習。長此以往,必將導致這門課程整體傳承力與影響力的下降。
2、這種考試形式不利于考出學生理解運用知識的能力。一門課程最終的教學目標是要把這門課程的內在精神傳給學生,讓他們理解這門知識并學為自己的本領。但現行的考試中除論述題外,很難實現這一目標。即便是論述題,也有簡答化、答案標準化的傾向,學生發揮的余地并不夠大。所以,難以考查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真實理解運用能力。
3、這種考試形式容易導致作弊。太多的客觀題與有標準答案的“主觀題”,必然導致部分學生有投機取巧之心。尤其是現在高科技作弊手段花樣翻新,監考人員防不勝防,就更難以保證這種考試的公正性。一些學生下大力氣復習準備,卻遠不如某些學生臨時作弊得來的成績更好,也必然挫傷好學者的學習積極性。
如此等等,不管是在內涵方面還是在外延方面,現行的考試方式是必須要進行改革了。
(二)考查
考試之外,現行考核模式中另外一種比較普遍的考核方式就是考查了。多數學校實行的是上學期考試、下學期考查(或者相反)兩相結合的考核方式。這種考查一般表現為期末時老師設計一個或多個與本學期內容相關的題目,讓學生當堂或在規定的時限內解答或寫一篇文章,有開卷形式的,也有閉卷形式的。
實踐證明,這種方式是更有利于考查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運用能力的,這是它的優點。但這種方式,尤其是開卷的考查方式也缺點多多。最嚴重的就是容易導致學生對待成績考核嚴肅性的消解。一旦允許他翻書、查資料,他就會把書上、資料上的相關內容原封不動地抄下來以應付考查,更有甚者是把從網絡上下載的文章直接作為自己的考查作業。另外,在現行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機制中,考查成績往往不被列入衡量指標或僅作為參考指標,也造成學生對以考查的方式進行成績考核不予重視,往往敷衍應付,這也不利于衡量出學生的真實水平。所以,這種考核方式也應加以改革。
二、考核模式改革探索
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在成績考核方面所做的探索,我們認為,對現行的考核模式進行改革,應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一)考核思路改革
在當今飛速發展的時代,信息的更新成幾何級的速度加快,學生們的頭腦和思想與過去大為不同。我們作為教育行為的實施者,在現時代更要注重因“材”施教。突破舊思路的限制,由過去注重考查學生對具體知識的掌握,轉向考查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運用能力。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衡量出我們教育的成敗。
(二)考核題型改革
考核題型遠不只是一個形式問題,它直接關系到考核的方向及考核目標能否實現。要實現對學生素質的考核,就必然要廢除或壓縮現行的大量客觀題,如填空、選擇、判斷等,而增加適于發揮學生對知識理解運用能力的論述、材料分析題的比重,最后表現為少而精、確有考查價值的客觀題和占較大比重的分析論述題。這樣既照顧到學生對必要的客觀知識的掌握,又考核出了其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由于有標準答案的題型分值比重降低很多,學生也就無意于作弊了。
(三)考核內容改革
在考核內容方面,現行考核題目有過于糾結于一些具體而微的知識細節的情況,如考查作家的名、字、號,作品中人物的名字、身份等等,就教學目的來看,這是不必要的,甚至有些類似于孔乙己所堅持的“回”字有幾樣寫法的知識宣傳,不華更不實。所以,在考核內容方面,宜設計一些切實能體現出課程教學目的的題目,如把考查作家的生辰年月名字號,改為考查作家的思想歷程、標志性作品等,就能增強學生對作家作品的理解。就文學課來講,這才是教育目的所在。
(四)考核形式改革
在這方面,備受國人關注的高考已經在行動了。作為高等教育考試,也不妨借鑒一下其中的好做法。不要把考試僅僅理解為“安排在期末的試卷性考核”。想一想,不局限于期末行不行?不局限于試卷性考核行不行?就現實來看,顯然是可行的。因為就文學課來講,平時的課堂討論、回答問題,甚至學生問老師的問題等等都能夠反映出一個學生知識思考的水平。所以,我們的成績考核不應該僅僅呈現為一次期末考試的形式,也可以由學生一學期的綜合表現積累起來作為評定依據,這樣還更人性化、更科學。
教書育人大學問,成績考核很關鍵。高校現行的文學課考核模式的確難以體現教學目標的要求。但任何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總是會存在問題的,問題越多則預示著我們解決問題的辦法也會越多。相信只要我們科學把握教育規律,堅持與時俱進,保持思路創新,一定能夠使高校文學課的成績考核模式日益科學化、日臻完善。
參考文獻:
[1]房列曙等.中國考試制度史[M].合肥:黃山書社.1996.
[2]蘇渭昌,雷克嘯,章炳良.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第8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3]程方平,劉民.中國教育制度沿革[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王紹凱(1981-),男,漢族,河南南樂人,文學碩士,濮陽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科學系助教,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和中國文化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