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語文教師應以教材為本,深入挖掘文本潛在的美,積極引導學生提高審美能力,啟發他們發現美和創造美,引導學生深入廣闊的社會生活,構建學生的審美取向,讓他們在閱讀中感受美的文學世界。
[關鍵詞]語文教學;審美教育
生活中處處都存在美,比如衣、食、住、行等。美不僅僅只存在于音樂、美術中,各學科都存在美,尤其是語文學科。語文是一門不僅訓練學生分析和運用語言的能力,而且熏陶其情操、發展其個性、培養其人格的課。而語文教育的審美過程實質上就是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因素相互滲透和補充的過程。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教學忽視了審美教育。因此,新課改強烈呼喚審美化的教學,給學生一雙尋美的慧眼,讓學生從心底感受到美,這是語文課的重要任務。
語文教材的選文大都是些文質兼美的典范篇章,只要認真挖掘文本必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閱讀是語文課獲取美的主要途徑,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對文本經歷了“感知——感悟——活動——體驗”四個階段,構成“知情意行”的過程。教會學生閱讀目的是要“授人以漁”,是要讓學生通過自身的閱讀實踐獲取直接經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書讀百遍,其“美”亦可以自得。讓學生在閱讀文章的同時激起內心感情的共鳴,在對作品產生新的聯想的同時,使其心境隨著文章跌宕起伏,心靈與立意發生碰撞,擦出火花。
一、要在閱讀中引導學生品味語言之美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這兩個審美主體想要了解文章內容這個審美客體,就必須通過語言文字去領會它所要表達的意義。對于學生而言,教師的語言尤其重要,語音、語調都能打動學生。語文教材中的名篇佳句,字里行間也透露著情與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語文教材,積極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美。如教丁玲的《果樹園》,就可以先從語言文字入手,即從聽到人的笑聲和鳥雀的歡呼聲,看到的—小甲蟲,樹葉,露珠等,聞到的果子的香味等等片段,讓學生頭腦中浮現一個個美的印象,零碎的感知這些形象的美;然后再讓學生把視覺、嗅覺、聽覺等感覺綜合起來,上升到審美知覺,從整體上感知對象美的深層含義。
因此,語文教育要注重培養學能從語言文字的礦藏中尋找美、創造美的能力,讓學生在閱讀中找到樂趣,能在寫作中字斟句酌, 從而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
二、要在閱讀中引導學生領略思想之美
語文課文很多文章或描寫祖國的大好河山,或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課文所反映的社會生活也涉及到古今中外。它們經過作家的加工處理,比真實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具典型性。有的反映人間的悲歡離合,有的贊美大自然的綺麗,通過這些內容的教學,可以啟發學生思想,培養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的向往之情, 激發他們追求和創造美好生活的熱情。如課文《爬山虎的腳》,作者寫到“腳”的生長變化是一個十分有趣的過程, “巴在墻上相當牢固”,而“沒觸到墻”的腳,不久就枯萎了,以至于連痕跡也沒有了。這個過程,表現了爬山虎的腳的生命在于它的價值:有用則存,無用則消。這就是贊揚生命之美。
可見,語文教育不僅是傳授語言交流技能,更重要的是揭示文章所反映的深層內涵。那些只注重豐富學生詞句的積累來提高文學水平的做法是片面的,要讓學生學習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熟練掌握豐富的詞句、章法結構以及多樣的文學題材及創作形式,從而去分析社會生活,不斷地提高和發展,樹立一種能適應時代和社會需求的教育理念。
所以,我們應引導學生去觀察身邊的生活,體悟語文課中的意境之美和思想之美,吸收美的玉液瓊漿,茁壯成長
三、要在閱讀中引導學生感知結構之美
文章的結構美,一般體現在開頭、結尾、詳寫、略寫、過度等段落中。有的文章巧設懸念,吸引讀者,如蕭乾的《棗核》;有的文章欲揚先抑,如茅盾的《白楊禮贊》;有的文章開頭總覽全文,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語文教學應不失時機的點出不同文章各有特色的結構之美。
綜上可見,美育因素和實施美育的角度重點也不同,可選擇語言、思想、結構方面,亦可選擇意境、人物形象分析等不同的視角,這都需要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有針對性的解決。既不忽視中學語文教育的審美屬性,也不過分強調,應注重協調發展。
語文教師還應該利用啟迪學生發現身邊一切美的事物和現象。不論是講解什么體裁的文章,教師都不應局限于課文本身,而應從創作出發,分析文章的創作背景、作者的思想、生活經歷,從而提煉出文章本身流露和延伸出來的語言美、內涵美、人性美,進一步指導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學習,這樣才能走出書本聯系生活。因為美產生于實踐,并在實踐中發展、創新。所以,鑒于語文教學的各構成部分及教學內容各不相同,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征文、演講比賽、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可以通過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外興趣小組活動,開展活動進行美育的有效補充。
都說語文是心靈的殿堂,是情感的體悟,是人生的濃縮,那教師就是組織者、表演者,需要扎實的專業素養,如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一手漂亮的好字、一篇篇動人的作文、一個個優雅的舉止和一身浩然的正氣,這些都可以打動學生,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總之,教師應在教學中加強審美教育,因為只重視文學形式的培養,而忽視審美思維的磨練,就會抹殺學生學習語文的天賦,更談不上提高學生的審美思維和創造能力了。所以,教師應更注重培養學生自己的審美感受,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引導學生發現美、感知美、體驗美、創造美。
參考文獻:
[1]黃良.審美力—美育素質能力構成[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9
[2]陳毛美.中學語文教材教法[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劉永康.語文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賈利娟,女,重慶師范大學2009級(語文)學科教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