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迷惘的一代”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歐內(nèi)斯特·海明威以他非凡的才華和真實的情感寫出了一部部優(yōu)秀的小說。短篇小說《乞力馬扎羅的雪》是其中之一。這部小說充分反映了美國20世紀20年代理想破滅、精神空虛與孤獨的“迷惘的一代”的坎坷命運。主人公哈里更是經(jīng)歷了雖生猶死和雖死猶生兩種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靈魂與肉體的分離更是展示了那一代人的精神世界的實質(zhì)。
[關(guān)鍵詞]“迷惘的一代”;靈魂;肉體;精神
《乞力馬扎羅的雪》是美國著名小說家海明威短篇小說中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許多年來被西方評論家一致認為是海明威最有影響的小說之一,多次選入小說集,并被好萊塢改編成電影,享有眾多的讀者和觀眾。”[1]
這部小說是圍繞主人公哈里的最后一天的生活而展開的。作家哈里攜妻子海倫重游非洲,在其躲在灌木叢中準備拍攝羚羊的照片時,哈里不慎被荊棘劃破左腿,由于沒有及時的涂碘酒而導致了壞疽病,由于行動不便,他唯一活躍的只有他的思維,他躺在病床上,回憶往昔,最后在昏迷中死去。
一、“迷惘的一代”在小說中的體現(xiàn)
眾所周知,海明威的小說中顯著的主題即為反映“迷惘的一代”的精神世界。“這主要源于海明威對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經(jīng)歷。”[2]殘酷的戰(zhàn)爭及戰(zhàn)后動蕩不安的現(xiàn)實使美國熱血青年極為失望。理想的破滅、方向的迷失、精神的空虛與孤獨成了當時民主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普遍的思想寫照。戰(zhàn)后美國經(jīng)濟的繁榮表面之下潛伏著嚴重的精神危機。年輕人沉迷與酒色之中,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時行樂,愛情已淪為肉體之愛、金錢之愛,成了地地道道的“迷惘的一代”。對“迷惘的一代”的小說創(chuàng)作真實地反映了美國戰(zhàn)后的一代人的精神危機,充分地揭示了美國社會的陰暗面和各種令人煩惱的矛盾與弊病。海明威以其在第一世界大戰(zhàn)中的獨特經(jīng)歷與出眾的寫作才華使他毫無爭議地成為“迷惘的一代”小說的杰出代表。
毫無例外,《雪》這篇小說也正如海明威其他的作品一樣體現(xiàn)了“迷惘的一代”這一主題。主人公哈里原本是一位熱血青年,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負過傷。戰(zhàn)爭的慘烈程度是他從未想象過的。戰(zhàn)后他寄居巴黎,和那些巴黎公社成員的后裔們互為鄰居。他熟悉巴黎貧民們的生活,目睹了“酒徒一酗酒打發(fā)貧困,而運動員則在運動中忘卻貧困。”[3]他也曾有過刻苦銘心的愛情。他很想把這一切都寫進自己的作品。但他什么也沒有寫。最終奢侈、豪華的生活改變了他,他變得利欲熏心。他把藝術(shù)家的誠實來換取“安全和舒適”(to trade his former artistic integrity for “security and comfort”) [3] “背叛自己和自己的信仰”,最終摧毀了自己的才干(to destroy his talent by “betrayal of himself and what he believed in”)。[3]于是,哈里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他開始追逐有錢的女人,靠謊言與這些女人打交道,然后分享她們的物質(zhì)財富,換取安逸。他的情人換了一個又一個,她們一個比一個更富有。由于貪圖安逸,他什么也不寫,什么也寫不了。“每天扮演著他所鄙夷的角色。這一切磨鈍了他的才干,軟化了他的工作意志。”[3]然而,哈里尚未泯滅他的良知。他曾告誡自己,他不是那些夫人圈中的成員,他只是他們中的間諜。他要把那個圈中的一切寫出來。于是,他就有了去非洲的沖動。他希望通過去非洲游獵重新開始生活。為此,他將這次非洲之旅的舒適程度降到了最低。然而,連哈里自己也沒想到的是,當他決心重新開始生活、把他靈魂中的脂肪卻掉時,他卻身患絕癥,奄奄一息,并且連唯一能救他性命的車子也拋錨了。故他只能是絕望地躺在炎熱的平原上,忘著那圣潔而又莊嚴的乞力馬扎羅雪山。但我們可以說,他在彌留之際實現(xiàn)了自己的愿望,在夢境中登上了那潔白的令人難以置信的山頂。
二、靈魂與肉體的分離
在這篇小說當中,值得注意的是哈里對往昔的回憶與現(xiàn)實的對比其實就是一種靈魂與肉體的分離。當哈里來非洲之前,甚至在他和海倫結(jié)合之前,他就已經(jīng)過這一種紙醉金迷的生活。他放棄了自己的理想,放棄了自己的才干,甚至于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整天生活在金錢和女人的誘惑之中。但他的良知并沒有完全泯滅,在他放縱之余,他也曾為自己的墮落而懊惱、而憎恨。故促使了他的這次非洲之行。小說當中對于哈里昏迷狀態(tài)的意識的描寫恰恰體現(xiàn)了這一點。由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矛盾——對戰(zhàn)爭的困惑,對金錢和幸福的困惑;個人欲望受挫——才華的消蝕,創(chuàng)作欲望得不到滿足而造成了他內(nèi)層意識的扭結(jié)。或者可以說他的精神世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已經(jīng)枯萎,已經(jīng)幻滅。正因為意識到了這一點,哈里感到萬分痛苦,而非洲之旅的目的就在于尋求精神上的凈化和解脫。“正如乞力馬扎羅雪山之巔的那只豹子,他們所要追尋的是一種復蘇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尋找能夠使自己不朽的途徑。”[4]
然而上帝卻和哈里開了一個不小的玩笑,讓他換上了壞疽這中絕癥。使得他在尋求精神上的凈化的過程中又損傷了肉體。最使人恐怖的莫過于死亡的威脅,但哈里卻是讓人欽佩的,因為他最終戰(zhàn)勝了對死亡的恐懼。“在他看來既然精神已經(jīng)先于肉體而死,那就不必再以行尸走肉的面目混跡于世界。”[5]但正是這種思想上的轉(zhuǎn)變是哈里收獲了他自己都沒想到的意外,即他那本已幻滅的靈魂得到了升,死亡所毀滅的只是人的肉體,而人類的精神則將繼續(xù)他們的追求。
在小說的結(jié)尾處,海明威以一種亦真亦幻的方式展示了這一高潮:一架飛機載著他飛離了他困頓死守的營地,接著便開始向乞力馬扎羅雪峰頂飛升。哈里明白那兒就是他現(xiàn)在要飛去的地方。實際上這是哈里的靈魂向不朽的精神境界所做的最后的攀登。
《乞力馬扎羅的雪》的魅力在于它的主題的嚴肅性。小說用象征的手法將雖生猶死和雖死猶生這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這兩種生活方式在哈里內(nèi)心產(chǎn)生的矛盾和沖突,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1]李忠華 淺談《乞力馬扎羅的雪》中的象征[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Vol.23No.3,2000
[2]李光梅迷惘的愛情 —— 透視海明威《乞力馬扎羅的雪》中男女主人公之愛情觀[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 Vol.26 No.1,2005
[3]. E. Hemingway. The Snows of Kilimanjaro[C]
[4]張勤 熊榮斌 浮想至絕頂 ——《乞力馬扎羅的雪》的意識流敘述風格評析 [J] 外國文學評論 No.4,1996
[5]孫華祥 從《乞力馬扎羅的雪》看海明威的文體風格 外國文學研究 Vol.83 No.1,1999
作者簡介:孫冠華,云南省昆明市環(huán)城東路50號昆明理工大學成人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