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把心理學教育學最新研究成果——內隱學習理論與藝術班的語文教學實際結合,闡明了內隱學習對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尤其是對于藝術班語文教學的重要性,還結合內隱學習理論中的外顯知識與內隱知識的關系模式,提出了加強內隱學習能力培養的一些具體做法。為把內隱學習引入語文教學作了初步的探索嘗試。
[關鍵詞]內隱知識;外顯知識;內隱學習;內化;外化;語感
內隱學習這一概念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伯提出,經過四十多年的研究實驗,不斷完善,形成了內隱學習理論體系。這一理論越來越受到心理學界、教育界的關注和重視,成為熱點研究對象。研究表明,內隱學習對學生學習效果對教學質量影響巨大。語文教學,由于語言本身的模糊性、文學作品的人文性以及新課標把培養和提高語感作為首要目標、核心目標,內隱學習的運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藝術班的學生來說,要培養他們的藝術素養藝術鑒賞能力,培養他們對生活對美的感悟能力,培養他們的語感能力、道德情操、人文素養,使他們的頓悟和靈感發出耀眼的光輝,內隱學習的作用就更加更加重要了。可事實上恰恰相反,中國傳統的語文教學一向只注重外顯學習,強調規則的講解傳授,不注重無意識的不知不覺的學習——內隱學習。可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表明:人通過內隱學習習得的知識遠比外顯學習獲取的知識要多,英國著名科學家波蘭尼有個著名的論斷——“我們所認識的要多于我們所能告訴的”。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統計數據也表明,科學家的創造性成果至少有50%要歸功于內隱知識,至于藝術家的藝術創作,那些傳世的經典藝術作品,內隱知識的功勞就更大了。由此可見,重視內隱學習是當前語文教學的當務之急,尤其對于藝術班的語文教學,由于對象的特殊性,對他們來說語文教師更應該注重內隱學習的指導。
本人認為內隱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一條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的新思路、新途徑,是對我們傳統的語文教學的一種全新視角的審視、反思,有探索研究的價值意義。下面我就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相互轉化的模式結合我的具體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藝術班學生的內隱學習能力,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以達到新課標所要求的目標。
1995年日本知名學者野中次郎和竹內光隆在其《知識創造公司》一書中提出了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相互轉化的模式,簡稱為SECI模型。根據這模型的界說,內隱知識的獲得主要不是靠聽課,而是讓學生親身參與教學實踐,親自從學習材料中體悟,這樣習得的知識往往是他們解決問題的法寶。我的教學實踐就是運用這模型作為培養學生內隱學習能力的途徑。
第一,從內隱知識到內隱知識。這模型相當于工廠手工作坊慣用的“師徒模式”,主要強調的是通過社會或團體的群體活動來實現內隱知識的無意識轉移,在活動中不知不覺體悟到知識,然后無意識地成為學習者的內隱知識,成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技能儲備。
首先,從學生進入學校的第一學期就開始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鼓勵他們在圖書館借閱經典名著,同時每個學生也把自己家里的藏書帶到學校來進行共享,交換閱讀。開始只要一個星期爭取讀一本,別的要求什么也不提,學生從中能感知多少也不管,只要他們去讀就行。興趣上來之后,你想叫他們別讀都難。到那時,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就得到全面的提升,從文字的識別、詞語的積累、語法的體悟、語句的運用到語段的閱讀鑒賞能力的提高以及篇章結構的整體把握、寫作時布局謀篇能力的提高都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而這些知識的得到,都是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的,他們自己是感覺不到的,他們在言語的運用中自然而然的運用出來了,他們也是無意識的。這就是內隱知識,是通過內隱學習習得的,一切都是在默默地不知不覺的無意識中進行著。同時得到提升的還有鑒賞能力、審美能力、道德情操、人文素養等等,這些對于一個藝術班學生來說是多么重要啊,能讓他們具備一雙能鑒別真假美丑善惡的慧眼。鑒賞能力、審美水平、道德情操、人文素養的提高反過來又能促進語文素養的進一步提升,形成良性循環。這一切都歸功于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而形成的內隱學習。著名美國心理學家克拉森的研究結果也佐證了這一點,他研究發現:發展學生的作文能力,學生自發的課外興趣閱讀比增加經常性的寫作訓練更有效。可見內隱學習對于學生來說事多么重要了,對于藝術班學生來說尤為重要。
其次,在寫作訓練中,也常常采用這種模式來達到訓練學生內隱學習能力的目的。比如在訓練某個寫作技法時,就把具有這個技法的幾篇作文同時給學生作為范文,教師故意不講解,讓學生模仿范文寫作,結果發現很多學生模仿得很成功。我后來在點評的時候或講評的時候,曾問過幾個學生,你們知道這些文章有哪些寫作技巧技法啊,絕大多數學生都回答不知道,有幾個經過點撥深入思考才能說出點眉目來。可見當時他們完全是無意識的習得了這寫作技巧,且應用于自己的寫作實踐中。大多數學生都是在老師的評講中才真正了解這些寫作技巧的具體操作規程和步驟,只是通過內隱學習習得的往往不是很全面,需要與外顯學習結合,才能更完美。如果沒有內隱學習作為基礎,外顯學習的作用是很有限的,難以真正成為學生的內在能力,并在實踐中運用的。這也進一步看出內隱學習的作用是很大的。可見培養學生的內隱學習能力是何等重要啊。
此外,語法知識、語句仿用選用、句式變換、病句修改等等的教學,都是培養學生內隱學習能力的好手段,而且通過比較,通過內隱學習習得的,其知識鞏固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要明顯好于以前通過外顯學習獲得的。那進一步說明了內隱學習的重要性,對于語文素養相對比較低的藝術班學生來說,這自然習得的內隱知識幫助他們大大提高了語文素養。可見內隱學習特別適合藝術班學生,特別適合藝術班的語文教學采用。
第二,外化,即從內隱知識到外顯知識。人們通過努力或經過別人的點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內隱知識轉化為外顯知識,這樣就更有利于將知識轉化為能力,也可以將知識傳授給他人。這樣無意識獲得的知識就上升到理性層面了,其實知識的創造更新就是不斷的將內隱知識外化為外顯知識的過程。同時在外化的過程中,對知識的掌握就會更牢固,有利于進一步內化為新的內隱知識,更有利于內隱學習能力的進一步提高,有利于內隱知識效益的最大化。
比如,我們在上文言文的賓語前置句式知識時,就先出示六個例句,讓學生感知句式特點。這時候學生只能模模糊糊感覺到這幾個句子有共同特點,那就是賓語都前置了,隱約會感知到句子內在有其規律,但要他們說出內在的規律,沒人能說得出來。這時候我就進一步引導,先把六句分成兩組,一二三為一組,四五六為一組,分別是什么句?這不難,學生馬上就回答,前一組是疑問句,后一組是否定句。我再進一步提問,賓語有何相同的地方?有些同學就恍然大悟,悟出了其中的規律:疑問句中,如果疑問代詞作賓語,那么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那么也賓語前置。當然,有的同學還需要繼續提醒,但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這樣一外化,就把這一知識點牢牢地植到了學生的大腦中了,形成了能力,幾乎永久內化為學生的知識技能了。同時學生的內隱學習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培養。所以,內隱知識顯性化也是培養學生內隱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而藝術班學生往往是整體模糊感知能力還可以,那些明確規律的總結是他們的弱項,這樣內隱知識的外化,正好起到補缺補短的作用,非常需要這方面能力的培養。
還有在作業校對、作文講評時,其實往往就是內隱知識顯性化的過程。根據例題例文習得的內隱知識,即解題技法、寫作技巧往往是模糊的不清晰的,所以有好多同學是錯誤的。那么我們教師在校對時、講評時就得把模糊不清的技法技巧逐漸廓清,以利于學生糾正修改,通過糾正修改把這些技法技巧內化為自己的經驗,為以后解決類似實際問題儲備了正確的手段方法。
第三,內隱,也就是由外顯知識到內隱知識。把外顯知識轉化為內隱知識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前輩幾千年概括總結積累的規則性顯性知識,如果僅靠文字言語圖像等等來讓學習者真正獲取,變為自己的東西的是很難的,效果肯定很有限。一定得通過他們自己親身參與的實踐活動才能內化到他們自己的原有經驗系統中,為以后解決同類問題提供了方法基礎。老實說,我們教師主要的任務就是做這一轉化工作,如何想辦法把外顯知識轉化為學生的內隱知識,使他們真正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如何做到有效的轉化,內隱學習能力就顯得很重要,所以我們作為語文教師,得努力培養學生的內隱學習能力,以實現外顯知識到內隱知識的自然順利轉化。
像在高考復習中復習語言運用的相關知識時,作為教師我們首先得把規則性的顯性知識一條一條地列出來,讓學生明白解題規則,如果停留在此,學生肯定云里霧里不甚明了的,更不用說應用了。必須得經過師生一起的例題的實際解答,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共同參與,共同討論交流,甚至交鋒爭辯。學生在這討論交流交鋒爭辯的過程中,規則性的外顯知識就開始內化了。再通過一定量的練習題的練習,外顯知識就在無意識中內化到了學生的原有經驗體系中了。這樣外顯知識就變成了學生的內隱知識,才能去解決實際問題,才能在高考中應付自如。這樣內隱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內隱學習的過程,而且是外顯學習與內隱學習相結合的過程,其效果也是最好的,效率也是最高的,能極大提高語文的教學質量。藝術班學生相對來說,內隱能力不是很強,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培養他們的內隱學習能力,需要安排更多的實踐活動,還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指點外顯知識來強化,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比較好的內隱效果,培養他們的內隱能力。所以藝術班語文教學需要更加注重內隱學習能力的培養。
至于另外一種轉換模式——外顯知識到外顯知識,由于對培養訓練學生的內隱學習能力沒多大作用,我就不在這里贅述了。
總之,內隱學習理論讓我們深刻反思我們的現當代語文教學,是不是我們的語文教學已經過于科學化實用化技術化了,是不是我們的語文教學已經偏離了語文的人文本質,把我們最好的也最寶貴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涵泳”“浸染”“吟誦”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式的、春風化雨式的、潛移默化式的語文教學法寶丟棄是不是明智。其實我們的祖先是十分注重內隱學習的,在一代一代的搖頭晃腦中,他們悟到了語文的真諦,到達了言語運用的妙境,嘗到了文學的妙味。你千萬別以為他們是在故作姿態,那是在欣賞在品味在再創作在充實在提高,用現在的話說,是在內隱學習,掌握內隱知識,在把大量的規則內化到自己的經驗系統中,變成自己的技能。現當代的語文教學不知怎么了,把這些優良傳統都給弄丟了,現在應該到了回歸的時候了。幸好我們的教育家已經看到了這種情況的嚴重性,已經在新課標中明確了回歸的目標。當然得結合現代心理學教育學研究的最新最前沿的成果,有所創新有所提高,形成我們自己的全新的內隱學習理論體系,這才是我們現在該做的。
參考文獻:
[1]《內隱學習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2]《內隱學習研究對我國語文教學的啟示》(華東師大 楊金鑫)
[3]《將內隱學習引入語文教學》
[4]《在語文教學中內隱學習的作用分析》
作者簡介:蔡子富(1960-),男,浙江省溫嶺市教師進修學校講師,溫嶺市政協委員。畢業于浙江大學(原杭州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主筆的課題《新課程標準下小學語文教學實現“人文性”的實踐與研究》曾獲浙江省2005年度“中小學教師與校長培訓優秀科研課題評比”一等獎 ,課題《學習風格與教學策略的匹配研究》曾獲浙江省“十一五”中小學教師與校長培訓研究立項課題評比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