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分析高校畢業生素質現狀與成因的基礎上,提出了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對策訴求:明確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建構創新型的師資隊伍;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為導向,加強教學改革;營造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環境和氛圍等。最后,從觀念維度、教育維度、管理維度上進行了小結。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創新型人才;培養;對策
為了解高校畢業生素質現狀,提出創新型人才培養對策訴求。筆者對X大學06級在校畢業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X大學的8個院系,9個專業,涵蓋了文、理科學院,以及師范、非師范專業。
一、高校畢業生素質現狀
(一)畢業生素質總體分析
為測量目前高校畢業生的素質現狀,我們將大學生應具備的能力素質分為心理素質、社會責任意識、外語應用能力等20項,將能力大小強弱順序依次列為很強、較強、一般、較差、很差五個檔次。調查顯示:大學生自我評價最高的三項素質是事業心和責任心、吃苦耐勞精神、敬業精神。對這三項素質回答“很強”的人數所占比例最多,分別達到30.6%、32.7%、33.7%,回答“較強”的比例也分別達到55.1%、53.1%、55.1%。這說明絕大部分同學的事業態度端正,不畏工作當中可能出現的困難,愿意為事業發展而奮斗,具備創造品質或創業精神,同時也啟發教育工作者,一旦施教得法,去激活他們的創新思維,將可能成長為創新型人才。同時,同學們感到自身素質不足的方面也很突出,認為個人科研與創新能力“很強”的同學只占2%,多數同學認為自己科研創新能力“一般”(54.1%),有26.5%的同學認為自己的科研創新能力“較差”,此外還有4.1%的同學將個人科研創新能力評價為“很差”,這是所有20項能力評價中“很差”評價比例最高的一項,可見,在校大學生對個人的創新能力信心不足。這一結果從一個側面暴露出,目前科研創新能力是大學生的一個薄弱環節,有必要進一步加強科研創新方面的培養。可喜的是這也進一步的印證了大學生的創新人才意識之覺醒。
(二)目前最需要的能力素質分析
我們將目前大學生最需要的能力素質歸納為16項(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專業實踐能力、計算機能力、英語能力、體育、人文社科知識、社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心理因素、職業道德、事業心和責任感、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吃苦耐勞精神、組織管理能力)。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畢業生認為最需要的前五種知識和能力是:專業實踐能力(63.3%),人際交往能力 (62.2%),英語能力(52.0%),創新能力(42.9%),專業知識(39.8%),此外社會適應能力(32.7%)和心理因素(31.6%)所占的比例也較高。由此可見,目前專業實踐能力是大學生最為需要的知識和能力。也可看出,大學生對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愿望較高;由于受就業市場的影響,認為實踐能力是檢驗人才質量的關鍵因素,所以他們對于自己的實踐能力比較重視;個體在開放的國度里生存發展,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相互支持與配合,對于創新人才的成長來說,團隊精神是人際交往能力的集中體現,大學生把人際交往能力看得比較重是成才愿望的一種體現。
二、高校人才質量現狀的成因分析
筆者嘗試通過調查收集相關數據,從學校培養學生的角度找到高校人才質量現狀的原因。問卷中的相關問題主要涉及大學生對目前課程設置的評價以及對學校各工作環節的評價。
(一)畢業生對課程設置的評價
問卷中“哪些教學環節對您幫助最大?”我們將教學環節分為基礎理論課程、專業課程、實踐課程、選修課程、課外科技活動、社會活動、思想道德教育、教師為人師表、學校文化氛圍、其它等10個方面。調查結果顯示,55.7%的同學認為實踐課程是最有幫助的教學課程,其次是學校的文化氛圍(50.5%),排在第三位的是專業課程(47.4%)。 在問卷的互為比較分析中,筆者從多角度進行審視,大學生之所以對于實踐教學等有關實踐的內容都比教重視和關心,反映出他們正走向思考、走向成熟,他們不再盲從、不再追風、不再迷信,而是向往科學、向往真理、向往創新,把自己的成長、成才與社會實踐及文化環境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在實踐中驗證,正是教育的真正成功所在。
(二)畢業生對學校教學環節的評價
調查時列了19項學校工作的主要環節,將滿意程度由高到底一次劃分為“很滿意、比較滿意、一般、比較不滿意、很不滿意”五個檔次。調查結果顯示,滿意度最高的教學環節是學校的學習風氣,有30.9%的同學對學習風氣很滿意,49.5%的同學比較滿意。此外,學生對校風、教風、學術氛圍、學校教學工作、德育工作、教師為人師表等學校工作環節的滿意度也比較高,對以上幾項比較滿意的同學比例都在40%以上。高校的學風是大校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是一所學校精神文化全面而集中的體現,創新人才的培養與成長與良好的文化環境相得益彰。滿意度最低的環節是課外科研活動和實踐性教學環節,在實踐環節中無論是實驗、實習、課程設計還是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同學們的滿意都不高。32.3%的同學對實驗、實習和課程設計不太滿意,60.4%的同學認為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環節效果一般,16.5%的同學認為不太滿意,還有3.3%的同學對該環節很不滿意。 課外科研活動的滿意度也比較低,4.1%的同學很不滿意,33%的同學比較不滿意,還有49.5%的同學認為一般。目前大學生最需要的是專業實踐的知識和能力,他們十分重視有關專業實踐的課程,但是學校對學生專業實踐的培養還很不到位,突出表現在學生對學校實踐教學環節以及課外科研環節的滿意度普遍較低。這說明學校在教學實踐環節的培養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三、高校實施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對策訴求
作為培養創新型人才重要基地的高等學校,應認清當前在實施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諸多不足,基于前面的剖析,研究其對策,有針對性進行改革探索,以利于創新型人才脫穎而出。
(一)明確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的規格和標準,是大學培養什么樣的人的一種價值主張和具體要求,是大學人才觀的集中反映。[1]培養目標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歸宿。培養創新型人才,首先我們須有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我國高校須適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創新型人才,形成科學、完整、高效的創新型人才機制,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寬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谇懊娴恼{查與分析:具體說來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品質;②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創新思維;③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綜合能力,并注重學生創新品質的培養。
(二)建構創新型的師資隊伍
首先,建構有益于大學創新性教學的文化與機制環境。營造創新文化、凸顯大學創新精神,形成創新文化氛圍,立足于師生的主體性,體現人文關懷精神。讓教師在各自的崗位上恪盡職守,在奉獻中煥發出創新的活力,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展,讓大學創新文化的每一個創新元素都充滿著和諧與關懷。同時,構建大學創新文化,需要一定政策機制環境,凸顯教師在教學科研上的原創性、突破性成果,鼓勵大學教師樹立創新精神,進行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改革,允許他們在多樣性探索中的失敗;讓教師與學生在教學創新的文化和人文關懷氛圍中,心境愉悅的投入科研教學與學習之中。
其次,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構建大學創新教育文化環境,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用創新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用最新進的科技知識培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新欲,讓學生成為自主學習的主體,使學生處在科技的前沿在教師的引領下進行探討,在這一場景下,教師的作用凸顯重要和寶貴;在引領過程中教師應始終把握人才的培養目標和發展方向,緊扣培養目標,創造性地運用教學方法,有效地調動學生的進取心,激發學生的創新靈感,催生學生創新思維。
(三)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為導向,加強教學改革
首先,為學生創設彈性的學習機制。高校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過程中,給學生以真正的“學習自由”空間十分重要。學生在創新教學過程中不受拘束地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專業、課程,進行學習與研發,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鼓勵學生認真探究,勇于質疑,善于批判,提升學生的能力素質。因此,大學的改革應圍繞創新人才這個目標,在教師引領下,賦予學生“自由學習”空間,由剛性教學制度轉變為彈性教學制度,由“一考定專業”向轉專業、跨專業學習的方向轉變,擴大選修的比例,實施全面的學分制改革,培養社會需要的創新人才。
其次,建構寬基礎,跨學科的課程體系。高等教育要立足于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實際需要,不斷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設計。大學在課程教學體系改革方面,注重基礎知識的培養,加強跨學科的課程體系建設,改變過去學科設置過專過細的現象,雖然這些設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加強基礎課程、主題課程、綜合課程是教學改革的大趨勢。由過去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課程設置模式,向橫向型、跨學科的課程體系轉變,培養學生具有寬厚的基礎知識,開闊的學識視野,創新的邏輯思維能力。
最后,尤為迫切與重要的是加強教學環節,提升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大學教育在圍繞培養創新型人才目標的前提下,大膽改革教學方法,拋棄“滿堂灌”及傳統的教學方法,運用靈活的教學手段,鼓勵教師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激發學生開展爭辯式、討論式的課堂教學,使學生在其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提升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加強實踐課的教學環節,實踐教學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創新人才不能脫離實踐的鍛煉,大學生應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應用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自己的創新思維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四)構建創新、民主、自由的校園文化,營造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環境和氛圍
首先,要重視“追求科學,崇尚真理”和“對國家負責”的大學使命和大學精神文化的營造。大學應使大學里的學者和學生熱愛學問、忠誠學問并獻身學問,這既是大學的本分,也是大學對國家負責的資本。然而,我國不少大學缺少這樣一種以科學為己任的使命意識,更沒有將嚴謹治學作為科學研究的第一要務,浮躁、急功近利。其次,要重視構建創新、民主、自由的校園文化。胡錦濤總書記在院士大會上強調:“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要全面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2]耶魯大學雷文校長被問及中國學生有什么缺點時說:“中國學生太聽話了?!币凰诖囵B創新型人才的大學,一方面,應該有一種能容忍并鼓勵學生進行學術質疑和批判的人文環境。另一方面,應以制度的形式鼓勵學術自由,賦予學生以更大的學習自由和選擇權,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鼓勵嚴謹治學、積極向上的學風,抵制學術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傾向。
(五)增加高等教育經費的投入,為人才的培養提供財力保障
首先,增加教育經費投入是國家義不容辭的責任,教育的公益性永遠不能改變,這是關系到一個國家前途命運的戰略問題[3]。因為教育生產的不是一般的“產品”,具有政治性,如果國家不能成為教育的最大投資者,那么教育就不得不吸引民間資本,根據資本的逐利性,惟有教育為民間資本帶來利潤或良好聲譽(可間接帶來利潤),才有可能吸引其對教育進行投入;同時,國家投入的減少,降低了教育對國家的依賴性,這也就等于增強了高等教育的辦學自主性,有利于推進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但如果沒有健全的教育制度來約束,這種市場化籌集辦學經費的行為會改變教育公益性組織的初衷,引發教育畸形發展,最終將影響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的發展。
其次,在教育經費緊缺的情況下,必須建立健全高校內部管理制度,提高“資源”利用率。可以從以下幾點努力:加強加快后勤社會化改革,使學校領導的注意力更多的轉向教學和科研;對教師采用全員聘任制,制定嚴格的考核制度和淘汰機制,并制定完善的獎勵制度,對有重大科研成果的教師要給予獎勵,激勵教師大膽創新;提高校內固定資產利用率,最大限度地為教學、科研、創收所用,提高學校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率,在尊重教育規律的前提下,有效利用資源,這也等于相對增加了教育投入。此外,精簡學校管理機構人員,把此類人員的編制“控制在全校事業編制的12%—15%以內”[4],減員增效。開展辦公軟件的研制開發,促進學校辦公自動化,提高辦事效率,減少機關部處設置,以達到減員增效的目的。
四、小結
在知識經濟和后金融危機時代,各國間的競爭集中表現在創新人才和科學技術的競爭上,對此,高校應樹立國家責任意識,理清改革思路,明確發展方向,肩負歷史責任,積極推進改革。
在觀念維度上:高校應將培養創新人才的內化為一種大學意識,教師成長為研究型的專家、學者,學生成為自主學習、獨立探究的主體,校園形成彰顯個性、認真探究,勇于質疑,善于批判的發展環境。
在教育維度上:高等教育應把創新教育作為改革和發展的主題,教學改革堅持融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為一體,加強學生的實訓環節,凸顯素質教育的張力,現階段大學校園里開展的國家大學生創新性試驗計劃、大學生創新論壇等各種賽事,為大眾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培養本世紀需要的創新人才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在管理維度上:按高等教育規律辦學,尊重專家學者的建議,發揮他們的教育自尊和創新精神,為他們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并在管理制度及政策的建構上為其提供支持和幫助,減少行政化傾向,建立高校創新教育評估體系,適時的加以引導,為高校的創新教育提供一流的服務。
參考文獻:
[1]眭依凡.大學: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兼談美國著名大學的成功經驗[J].中國高教研究,2006,(12)
[2]胡錦濤.在中科院第13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8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6-06-06
[3]勞凱聲.面臨挑戰的教育公益性[J].教育研究, 2003,(2):5-13.
[4]新和: 高??s減行政人員2005年高校師生比例達1:14[N].生活時報,1999-11-11
注:本文為新鄉市2009年度社會科學重點調研課題“高等教育應對型創新人才培養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董藝樂(1986- ),河南洛陽人,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