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班主任是學校中全面負責班級教導工作的教師,在實現學校的教育任務和培養人才的事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班主任的工作方法與一個班級的班風、學風有著直接的聯系,為此,筆者在本文對合作教育合作教育——一種新的班級體運作模式進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討,旨在推動整個班級工作的高效和諧運轉。
[關鍵詞]班主任; 合作教育; 實施方法
一、引言
早在公元1世紀,古羅馬昆體良學派就指出,學生們可以從互教中受益。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富于創意的教學理論與策略,于1970年代興起于美國,1980年在世界范圍取得實質性進展。國外研究者認為:“合作是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或獲得共同的獎賞而共同工作,以最小的付出來獲得最大限度的共同利益”。朱智賢在《心理學大辭典》中指出:“合作是為了共同的目標而由兩個以上的個體共同完成某一行為,是個體間協調作用的最高水平的行為”。 新課程改革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法,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既然這種學習方式能在小組內產生很強的競爭意識,增強組內凝聚力,讓后進生得到有效轉化,那么這種合作方式是否也能運用于班級的管理呢?
(一)學生現狀的分析
我們學校的班容量大,課時任務重,班級中獨生子女居多,習慣于唯我獨尊的,缺乏競爭意識,對許多事情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這給班級工作帶來了很多的困難。基于這樣的現狀,筆者欲探求一種學生團結友愛,互幫互學,教師監督指導的有效的教育方法。
(二)合作教育的內涵
缺乏競爭意識引言隱約的學生需要增強內部動機。內部動機除了好奇心和能力動機外,同伴間的相互作用也是一種內部動機。在小組中,小組成員總是對其他成員產生影響,能有效的促使其管理主動性的發揮,學生與學生之間產生的影響是通過其他手段達不到的。這樣,合作學習就變成了合作教育,就能形成一種新的班級體的運作模式,即“以合作小組為運行載體,以全員激勵為操作手段,以小組團體成績評價為導向,以追求學生的進步為最終目標”。這種公平合理的競爭機制,其實質是一種全員化的班級管理。
二、該課題的研究目的、意義及理論依據
(一)目的和意義
(1)為所有學生提供更多的課堂參與機會,相互發展,開拓思路,將個人獨立思考的成果轉化為全組共識,注重人際關系以及合作能力的培養,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自我表現機會。
(2)注重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習意識、表現意識、獲得成功和鼓舞。凸顯每個學生的地位,增強他們對小組成員的責任感,提高了學生主體參與的效率,真正達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目的。
(二)理論依據
(1)合作學習理論:課堂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人際關系的互動,是實現學生群體合作目標的基本手段。在合作中,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能力、人際關系的發展。
(2)動機理論:動機主義者認為,“合作性目標結構創設了一種只有通過小組成功,小組成員才能達到個人的情境。因此,要達到個人的目標,小組成員會做一切有助于小組成功的事,會鼓勵同伴們去盡最大的努力”。 約翰遜等人認為,學習動機是借助于人際交往過程產生的,其本質體現了一種人際相互作用建立起的積極的彼此依賴關系。激發動機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建立起一種“利益共同體”的關系。小組成員之間形成“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的關系是動機激發的一個重要標志。
三、實施方法
(一)成立合作學習小組
根據學生的性別、學習能力、心理素質、愛好特長等,將學生盡最大可能均分為4-6人小組,為學生創造相互合作的條件和機會,從而讓不同的小組成員在合作中相互激發,實現思維和智慧上的相互碰撞,彼此收益。既培養集體精神,又充分發揮整體性功能,進而獲得理想的管理效益。
(二)建立競爭機制
在學習和管理中,廢除以學習成績全班排名次的傳統做法,讓“小組內積分、組與組之間競賽”,在每次表彰獎勵中,根據組內成員的表現累積組積分,評定組名次,組積分最高者就算勝出,可優先享受班級及學校的各項獎勵。這樣組內每位成員都有機會受獎,使每位學生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好中差生都受到激勵,在互助合作中取得進步,而且組與組之間在競爭的同時也推動了整個班級工作良好運轉。
(三)健全規章制度
在小組內倡導“人人關心集體、個個爭做主人”,健全規章制度
要求人人遵守,相互監督。比如,可以把合作小組成員進行分工,確定組長,讓各組輪流主持班級日常工作,檢查、記錄全班學生的學習、品行、紀律等方面情況,定期進行公布獎懲。這樣可使每位學生樹立參與意識、管理意識和服務意識,增強其自制能力,并積極投身于班級體的建設中去,成為班級體的主人。
四、應重視的問題
合作教育這種模式在運行中應重視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強調小組成績提高的同時不能忽視學生個性發展;2.重視了組員間的均衡發展但不能忽視優生的培養;3.座位的安排是否合理有待于進一步探討。這些問題都有可能影響這一管理模式的實施效果。
五、結束語
合作教育給學生公平的競爭機制,使后進生消除自卑感,看到成功的希望;使優生增強危機感而更加勤奮;使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得以發展,素質得以提高;使班級體所有成員都沿著各自的目標積極奮進,服從集體的安排、積極主動的為集體的建設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總之,合作教育為每一位學生提供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的空間,當每位學生都是自己學習和紀律的管理者,都能為班級著想,明確自己的責任時,良好的班風也就形成了。
作者簡介:袁玉萍,女,甘肅天水人,西北師范大學政教系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