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謂判斷句,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解釋為:判斷句是以名詞或名詞性的詞組為謂語,表示判斷的。郭錫良認為:判斷句表示某種事物是什么東西或不是什么東西,某種事物屬于某一類或不屬于某一類。《孟子》中的判斷句數量較多,而且判斷句的句式也多樣。本文以《孟子》中的《梁惠王上》和《梁惠王下》兩章作為探討對象,以此來說明判斷句在《孟子》中的運用情況,并由此推測判斷句在先秦時的使用情況。
[關鍵詞]《孟子》;梁惠王;《古代漢語》
一、“梁惠王”兩章中使用最頻繁的判斷句是這樣的,它不用判斷詞,而是在判斷句的后面加語氣詞“也”幫助判斷。這在先秦典籍中,是最為常見的判斷句型。例如:
1.吾之不遇魯侯,天也。(梁惠王下)
2.滕,小國也。(梁惠王下)
3.仁人也。(梁惠王下)
4.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梁惠王下)
二、第二種判斷句是在主語后面加上代詞“者”復指,引出謂語,這也是古漢語判斷句的另一種常見形式。王力則把這種句式概括為:在主語后面加上語氣詞“者”,表示停頓,然后再在謂語后面用語氣詞“也”字。這種爭議我們不去討論,這只是同種句式的不同解讀。在“梁惠王”兩章中,這種句式使用的頻率很高,例如:
1.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梁惠王下)
2.臣聞七十里為政于天下者,湯是也。(梁惠王下)
3.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梁惠王下)
4.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梁惠王上)
5.畜君者,好君也。(梁惠王上)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者,……也”的句子,都是判斷句。例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梁惠王下)。從內部看,這只是陳述句。因此不能簡單地從表面形式確定是否是判斷句。我們分析一個句子是不是判斷句,應該從內容上判斷,即名詞作謂語,判斷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有些判斷句中常常出現“是”,它往往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用來指代前文出現過的主語,有時也用指示代詞“此”來復指,例如: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梁惠王上》)
這是用“是”指前面的“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可以翻譯為“這也是逃跑”。
2.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梁惠王上》)
“是”在這并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指代前文的“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可以翻譯為“這就是屬于為長者鞠躬的一類”。
郭錫良認為,“是”作為判斷詞,在漢代就有了。從漢語的發展來看,判斷詞“是”正是由指示代詞“是”發展來的。我們在《史記》中就能找到“是”作判斷詞的例子,此必是豫讓也(《史記 刺客列傳》)。在范縝的《滅神論》中有:若枯即是榮,榮即是枯,則應榮時凋零,枯時結實。這都是“是”作判斷詞的例子。
三、古代漢語表示否定判斷,是在判斷句的謂語之前加上“非”字,這種“非”字雖然可以譯成現代漢語的“不是”,但它本身并不是判斷詞,而是副詞。它的語法作用是作為一個否定副詞來否定謂語,例如:楚雖大,非吾族也(《左傳》),“非”作為否定副詞,否定的是作謂語的“吾族也”。在“梁惠王”兩章中,用“非”表示否定的判斷句也大量出現,例如:
1.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梁惠王上)
2.是謀非吾所能及也。(梁惠王下)
3.非我也,兵也。(《梁惠王上》)
4.行止,非人所能也。(《梁惠王下》)
5.世守也,非身之所能為也。(《梁惠王下》)
四、古代漢語判斷句的謂語前面常用副詞“乃”字來加強肯定,判斷句用“乃”字,肯定的意味強,而且往往帶有申辯的口氣。例如: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戰國策 齊策》)。用“乃”,這意味著那人不是別人,就是那個唱“長鋏歸來”的人。這中“乃”的用法就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就是”、“便是”。《孟子》中判斷句用“乃”的數量很少。在“梁惠王”上下兩章中只有一例。
1.是乃仁術也。(《梁惠王上》)
不僅是“乃”,先秦古籍中還出現了其他幾個在判斷句中增加判斷語氣的副詞,如“即”。語氣詞“維”、“惟”等。雖然在《孟子》中,我們沒有見到這些副詞,但在早于或晚于《孟子》的典籍中,我們不時能看到這些副詞。例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詩經 大雅》)。爾惟舊人(《尚書 大誥》)。等到漢語中出現判斷詞“是”后,這些副詞可以加在“是”的前面,構成“乃是”、“即是”。
“維”和“惟”看上去是判斷詞,實際上它們只是句首的語氣詞,作用是引出謂語。在一般情況下,它后面的謂語并不能和前面的主語發生判斷關系。
五、據王力先生統計,古代漢語中判斷句的種類共有七種左右。除了上文列出的四種,還有一種值得提一提。那就是“為”字句。例如: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為政)
2.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論語 微子)
在先秦典籍中究竟有沒有判斷詞,這是目前存在爭議的問題。有人認為,在先秦時有判斷詞,就是“為”字。有人認為“為”只是一般的動詞,不能算判斷詞。王力認為“為”不是判斷詞,郭錫良也說:“先秦時代的‘為’不是判斷詞。” 只有在極少數的先秦典籍的句子中,“為”和現代漢語的判斷詞“是”相當。余為伯倏,余而祖也(《左傳.宣公》)。這句話意思是“我是伯儵”。這個“為”是判斷詞。而“為”在《孟子》中一般作動詞,例如:
1.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梁惠王下)
2.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梁惠王下)
3.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梁惠王上)
4.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梁惠王上)
“為”字在“梁惠王”兩章中出現的頻率很高,但它的作用相當于一般動詞。例1的“為”是“建造”的意思,例2的是“作為”,例3的是“算作,當作”,例4的也是“作為”等。由此可見,“為”的意義是一般動詞。
六、總結
我們僅僅在《孟子》的“梁惠王”兩章中就幾乎找到了先秦出現的所有判斷句形式,而且這些判斷句形式一直沿用到近古。由此可見,判斷句在先秦時期就已經發展得相當完善。它已經是當時的常用句式。
參考文獻:
[1]王力 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王力 古代漢語【M】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3]郭錫良 古代漢語【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0
[4]黃伯榮 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孟子 孟子 【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2
作者簡介:王洋河(1987-),男,湖北石首人,重慶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漢語言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