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化的問題是當前制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網絡化有效發展的“瓶頸”問題:它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與創新,有效管理和利用網絡信息資源才能真正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長足發展。
[關鍵詞]信息資源;網絡化;思想政治教育
科技飛速發展,網絡時代已經來臨,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與網絡相結合才能更好地體現教育的作用和價值。但是,當前網絡豐富多彩的信息資源,卻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制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網絡化有效發展的“瓶頸”問題,其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信息超載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注意力缺失。
信息超載使得人們在與信息打交道的過程中,因為信息量過大超出了個人的有效處理能力,從而產生的面對信息的低分析決策能力和無形的壓迫感。在網絡中,信息量過大使得人們沒有足夠時間閱讀、吸收所有信息,也無法判斷信息是否對自己有用。可見信息量的大小似乎已經不再是網絡競爭的核心因素,注意力才是網絡這個領域的核心競爭力。“注意力經濟”這一概念也應運而生。這一概念最早正式提出是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邁克爾?戈德海伯,簡單的說,所謂“注意力經濟”(TheEconomyofAttention)指的就是在網絡時代,信息的提供者千方百計的使自己推出的信息獲取和保持網民的注意力的一種經濟態勢。其重要特征是網絡中信息過剩而注意力稀缺,其核心是獲取和保持網民更多的注意力。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也曾說過:“隨著信息的發展,有價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與經濟學界相比,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應對網絡時代的研究和反應明顯地表現出了滯后性和被動性。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缺乏,在某種程度上講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量不夠,而是這些信息沒有能夠吸引教育對象,實質上這是由于注意力缺乏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注意力是由多種因素維系的,多種因素配置方式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和信息獲取的方向和速度。即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先讓教育對象聽到看到,才能夠進一步保證讓教育信息進入人心和人腦,最終身體力行。因此,在網絡時代面臨著一個不可回避的矛盾就是在海量的信息中如何聽到看到有用的教育信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寶貴的、真正有價值的是教育對象對相關信息的注意力。
二、信息良莠不齊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競爭的主動性。
眾所周知,西方國家在網絡中擁有信息強權。據統計,網上英語內容占90%以上;并且在信息流量上,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占95%以上,而我國則不足1%,而且這1%也不完全是健康向上的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的信息。網絡上有用的信息和無用的信息鋪天蓋地,真實的信息和虛假信息滾滾而來。“注意力經濟”的核心是獲取和保持注意力,同時也決定了互聯網文化的眼球文化特性,比如網絡惡搞行為,網絡紅人、網絡標題黨等等,這些雜亂的信息通過聽覺、視覺來吸引了年輕、好奇心強的網民注意力,傳遞給網民的都是庸俗不堪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教育對象自然而然會受精美包裝和社會輿論的影響去關注它,這就造成教育對象的注意力在雜亂信息中散失,他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等方面也必然會受到影響,這些對思想政治教育都產生了負面影響。此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內容形式上明顯存在不足,難以吸引教育對象的注意力,也就難以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雜亂、虛假、有害的信息不可能全部抑制和消除,因而需要對教育對象進行引導和教育。
三、信息技術的先進性凸現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的相對滯后。
許多非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在技術手段和廣告宣傳方面遠遠領先以思想政治教育為職能的網站。特別是一些不健康的網站非常重視網民的心理需要的研究,到處鏈接極具誘惑力的廣告,吸引了上網者的注意力也吸引了教育對象的注意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與網絡其它信息之間存在激烈競爭的時候,很多高點擊率的網站也很可能為不良思想意識的傳播提供方便,且難以遏止,這時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應該產生持續有效的作用,從網絡雜亂信息中爭取更多的注意力。但是事實并非所愿,教育對象選擇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瀏覽信息和點擊信息的數量是無法與一些商務網站相比的。復制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存在的最大弊端,網站內容只是一些教育知識體系的簡單復制,其更新頻率上也很慢。這樣的作法只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空洞、教育形式和手段單一,在網絡世界吸引不了教育對象的注意。那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針對性、互動性得不到體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體性難以發揮,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僅僅成為知識的容器,而不是鮮活生動的教育主體,使得網站失去了應有的持續生命力,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由此可見,網絡時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已迫在眉睫。同時值得一提的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互聯網經濟一樣,最為根本的都是吸引眼球的過程。如何將教育對象的眼球吸引到教育者希望他們獲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內容上來,如何讓教育對象以一種主動的方式去關注而且思考教育者提出的問題并參與到討論過程中去,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化得以實現的根本。因此需要格外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要處理好網上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的關系。當提及網絡文化時,主流文化是占主導地位的。如何處理好主流與非主流這一對矛盾的關系是解決好思想政治教育引吸力的關鍵所在。對網上一些有害和無用的信息我們可以進行技術控制,使之危害性達到最小化,但這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關鍵是我們要發掘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特別是用網絡信息傳遞的形式和手段承載這些優秀文化的豐富和創新,來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力。所以,我們必須利用網絡的特點擴大和擴展網絡教育的廣度和深度,把表達非主流文化的方式方法嫁接到主流文化上,使受教育對象接受教育時,更為直觀和生動,從而吸引他們的更多的注意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對教育對象在非主流文化上的注意力進行適度的弱化,可以采取轉移主題、針對惡搞行為、網絡紅人等問題開展討論,通過自我教育擺明危害,強化正面引導。克服內容簡單復制,實現內容的人性化轉變,從網站內容上吸引教育對象的注意力。
其次,要把好信息獲取關,豐富信息傳播渠道和形式。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就是信息獲取、選擇和傳播的過程,就是用豐富、正確的信息影響人們思想觀念和精神狀態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關鍵不是在形式上擁有和收集信息,而是有效組織和利用信息。只有這樣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具有滲透和陶冶的作用,才能以關心人、解放人、發展人為歸宿,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更大的程度上成為自我教育。開發多樣化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從教育形式上吸引教育對象的注意力。教育者可以通過網絡不同途徑,建立多種平臺,充分發揮文化藝術的激勵熏陶作用,才能使受教育者在潛移默化、寓教于樂中受到教育。同時,還要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品牌”意識,達到長期吸引受教育者注意力。我們上網可以看到,眾多非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十分注重上網者的心理需求,到處鏈接具有十足吸引力的站點,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力。并通過各種方法來提高網站的知名度。現在我們已經建立許多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但知名度、吸引力卻很少,這就達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如果網站知名度不高,內容再豐富,頁面再精美,也只能是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浪費。可以通過與其他熱門網站鏈接或是與其它院校網站友情合作,建立信息資源共享,這樣受教育者不僅僅只局限本單位還擴展到外單位,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的注意力。網站對受教育者影響的時間越長久,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就得以充分體現。
最后,要培養教育對象選擇和控制信息的能力,從教育對象認知心理出發提高教育的吸引力。經濟學家夏皮羅和范里安說:“網絡帶給我們的新東西是控制信息的能力,而不是可獲得的信息總量。”那么,在信息超載和信息雜亂的網絡世界里是,引導教育對象學會選擇健康信息和抑制有害信息對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目標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在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從教育對象的認知心理出發,在認識過程中,從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維等方面予以信息加工的方式培養教育對象選擇和控制信息的能力。此外,教育者要提高自身對信息的整合能力,進而可以給教育對象在認知過程中提供更多高質量的信息,增強教育信息的吸引力,更好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注釋:
①《信息規則》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第21頁
作者簡介:葛炎(1979-),女,江蘇如皋市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指揮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