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朗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朗讀的目的并不僅僅在于讀,更為重要的是要促進初中生各方面綜合素質的提高。然而,當前初中語文朗讀教學卻面臨著巨大的困境亟待改進。本文分析了目前初中語文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困境,并有針對性地闡述了改進語文朗讀教學的對策。
[關鍵詞]初中語文;朗讀教學;困境;對策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朗讀在語文教學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是,審視目前的語文課堂,卻顯得沉悶有余而活潑不足。原本的校園晨讀課,卻被許多教師改成了晨記或晨寫課,而學生也不愿意下功夫去朗讀課文。可見,朗讀普遍不受到師生的重視。那么,朗讀教學面臨的困境究竟是什么?應當如何去破解?筆者對此進行了思考。
一、目前初中語文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困境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先進的視聽手段層出不窮,朗讀這一教學手段已經受到極大的沖擊,其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的機率已大大降低,甚至被不同程度地弱化,學生的朗讀水平更是每況愈下。從當前的現狀來看,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一)朗讀時間不充足
充斥于語文課堂的“講問教學”擠掉了學生朗讀的時間,一節課45分鐘,學生朗讀的時間卻不到5分鐘,朗讀練習往往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節而已。
(二)朗讀方法不靈活
甲生讀了乙生讀,男同學讀了女同學讀,看似熱熱鬧鬧,其實讀前沒有要求,讀中沒有指導,讀后也沒有及時評估反饋,學生只是被教師驅趕著為讀而讀,沒有用心、用情去讀,而是有口無心地“念著經”。
(三)朗讀指導不到位
朗讀教學指導方法單調、機械、生硬,常見教師在分析、理解之余來一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部分”,或“把語氣讀出來”,諸如此類隔靴搔癢的引導,導致朗讀不能融“導”、“練”于一爐,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體。有的教師即使有指導卻不得要領,只重聲音形式,不重內心體驗;只重表層的技巧,不重語言環境中的內蘊。
二、改進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的對策
(一)明確板塊目標,科學分解要求
朗讀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是語言活動、智力活動和情感活動交互作用的結果。美國學者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框架,將朗讀教學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三塊,分化為五個方面:采取多種方式培養朗讀興趣;啟發想象使學生進入課文意境;在朗讀中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朗讀中剖析文理;注意范讀的作用。所以,我們應該采取多種方式培養學業生朗讀的興趣,分別從知識、智力、能力、技巧、興趣、情感、方式等方面對學生實施有效的影響。
(二)發揮教材優勢,培養朗讀素質
培養、訓練學生的朗讀素質,憑借的是教材。在反復的通讀中,文章深刻的思想、高深的情操會轉變為感化的力量;在聲情并茂的吟誦中,豐富的內容、濃厚的情感會陶冶幼稚的心靈;在抑揚頓挫的吟詠中,精湛的語言、優美的文字可以潛移默化為學生的語言素質。支用朗讀這一日積月累的手段能使語文教學獲得深厚的底蘊,促進學生素質的不斷提高。語文教材中題材廣泛、內容生動豐富,朗讀這些材料,使學生漸漸領悟到怎樣正確地使用規范的語言文字來表情達意,形成潛的能力,并遷移于閱讀與寫作之中。
(三)發揮課堂教學作用,提高朗讀效能
蘇霍姆林斯基曾發現“在許多學生身上,閱讀沒有變成一種半自動化過程”。課堂教學中我們往往把很多時間花在內容的分析上,把精當的語言講解得支離破碎,破壞了課文的意境,而把朗讀訓練冷落一邊。語文教學應該努力建立以朗讀為主線的課堂教學結構,將朗讀貫穿于教與學的全過程。具體可采用以下做法:
一是有目的地安排“讀”。教學開始階段,嘗試性初讀,止的是疏通文章、理清脈絡;講讀課文過程中,思考性再讀,止的是分清層次,領會思想感情,對課文中一些文采優美、情感強烈、意境深遠的精彩片斷,指導學生讀懂、讀好、讀透,把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每段文,通過讀化為生動形象的事,有血有肉的人,多姿多彩的景,誠摯的感人的情;講讀結束時,表達性研讀,目的是整體感知課文,深化理解,歸納中心,文句欣賞,綜合反饋教學效果。訓練中要注意朗讀目標間的科學組合,力求做到智與能并重,知與情合力。
二是指導有技巧“讀”。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注意訓練學生目視雙行,慢讀起步,矯正枯讀、唱讀與頓讀。控制音量,把握力度,注意音速、停頓、節奏,讀出不同的語氣語調;讀出對話中不同人物在不同場合的不同口吻;讀出喜、怒、哀、樂、悔等不同情感;讀出敘述性語言、描繪性語言、抒情性語言、說明性語言的不同基調;讀出陳述句、祈使句、疑問句、感嘆句、反問句等不同句式的不同語氣;讀出記敘文、說明文、詩歌等不同題材的不同風格。
(四)拓展導讀渠道,發揮整體功能
為了提從更多的機會讓學生練習朗讀,創設誘發其讀的潛能的氛圍,必須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活動,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朗讀不趣,提高師生朗讀水平。
一是營造氛圍大家讀。必須營造“你讀書,我讀書,大家來讀書;好讀書,讀好書,爭讀天下書”的氛圍。可以利用晨讀、語文課、作文課,結合閱覽室、圖書室開放,課外讀書小組活動等多種形式為學生創設一個適宜于讀書的良好環境,給“讀”既充實了內涵,又豐富了外延,在“讀”中鍛煉口才,在“讀”中發展智力。
二是提高質量示范“讀”。老師的范讀對學生為說,是一種心智的啟迪、情感的陶冶和美的享受,因此我們要努力提高教師身身的朗讀水準,以及指導和訓練朗讀的能力。恰到好外、聲情并茂的范讀,最能把課文所表達的強烈感情直接傳遞給學生。范讀出于教師口,入于學生耳目,了然于學生心,它的直接性、示范性、感染性是其他形式的訓練所不可比擬的。教師的范讀不宜做作,不能故意拿腔拿調,應從自身的情感出發,以情感人,使學生如臨其境,教師和學生產生的感情共鳴,從而激發學生朗讀的激情,產生一種躍躍欲試的心態。
三、結語
總之,朗讀就是要運用普通話,將書面語言清晰、響亮,并富有感情地讀出來,變文字這一視覺形象為聽覺形象。只要廣大初中語文教師能堅定信心,正確應對朗讀教學中的薄弱環節,不斷加以分析改進和完善,就一定能迎來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的春天。
參考文獻:
[1]周仁燕. 初中語文課堂上的朗讀[J]. 文學教育(下),2009(8).
[2]黎奕貴. 對初中語文加強朗讀教學的思考[J]. 基礎教育研究,2009(8).
作者簡介:高剛祥(1980-),籍貫:浙江紹興,現有職稱:中學二級、浙江省紹興市紹興縣楊汛橋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