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源頭上分析了中世紀大學教育思想的性質及其演進規律,同時以大學教育的屬性為視角重點介紹了中世紀大學、文藝復興時期和啟蒙運動時期的大學教育思想。最后指出,一定社會的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而導致的大學教育屬性的變化是大學教育思想演進的內在動力。
[關鍵詞]大學教育思想;大學教育屬性;文藝復興;啟蒙運動
隨著大學從中世紀的偶然之物逐漸演化為現代社會發展的“發動機”和“服務站”,大學教育也從“休閑品”轉化為“奢侈品”進而成為具備準生產力性質的“商品”。與此同時大學教育思想也隨之發生變化。
一、作為休閑品的大學教育的指導思想
古代希臘和羅馬時期大學尚未形成,大學教育不過是學者為實現自己的思想自由而進行的探索,是一種休閑品。在此前提下形成的自由實用的大學教育思想的初期設想是大學教育思想的源頭。
(一)古代希臘的大學教育思想
古代希臘并沒有真正的大學教育,無論是柏拉圖的學園還是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機構都還只是大學的雛形。以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希臘三哲對教育的思考為大學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教育目標方面三哲都傾向于德才兼備的統治階級尤其是領導人的培養;在教育內容方面形成了以算術、幾何、天文、音樂為主體的自由教育內容體系;教育方法則以蘇格拉底的“產婆術”為代表,注重通過問答激發學生的主動性。
(二)古代羅馬的大學教育思想
古代羅馬的大學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世俗教育和宗教教育思想兩部分,兩者之間的斗爭和融合形成了中世紀乃至現在整個歐洲大學教育思想的基本特點。
1、古代羅馬的教育思想充滿了實用色彩。在教育目標方面前期傾向于培養雄辯家,其中以西塞羅和昆體良的主張最為鮮明,后期則注重對官吏和朝臣的培養,以服務于國家。在教育內容方面羅馬繼承了希臘的主張,形成了包含算術、幾何、天文、音樂、邏輯、修辭、辯證法在內的七藝,成為以大學教育的主體內容。在教育方法方面西塞羅主張通過寫作和演說練習培養雄辯家,后期的帝國學校則主張系統的培養人才,提高教師地位。
2、古代羅馬的宗教大學教育思想
奧古斯丁是古代羅馬宗教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其著作《懺悔錄》中他主張“教學的目的在于使學生發現心中已有的真理,而不是去認識客觀的物質世界。教學活動就是通過符號、言語、數等以引起學生對心中已有的概念的重新認識。”[3]由于主張“原罪論”奧古斯丁強調教學中懲罰的作用。
古代希臘羅馬時期西歐處于奴隸社會的巔峰,尚未出現真正的大學以及大學教育思想,大學教育只是作為少數思想家追求理想、實現精神自由的休閑而已,大學教育思想停留在天才的設想和經驗總結階段。
二、由休閑品向奢侈品的轉型時期的大學教育的指導思想
(一)文明的浩劫和宗教的興盛
公元三世紀左右古代羅馬漸趨衰敗,分裂為東西羅馬。西羅馬游牧民族的不斷入侵中風雨飄搖,古代文明也瀕臨滅絕。然而此刻基督教作為文明的避難所為文明提供了難能可貴的棲身之所。少數人為了躲避戰亂選擇隱居的生活繼而成立修道院,修道院人員為了追求知識,實現其宗教理想保存了大量古典文明,并從宗教角度對文明進行了思想加工。西羅馬滅亡后,宗教文明成為西歐的主流文明。
(二)加洛林文化復興時期的教育思想
在戰亂后查理曼統一了西歐,為了穩固其統治查理曼不得不借助宗教進行教育,形成一種教會教育制度,而世俗教育則處于一種衰勢地位。這是中世紀教育具有極強宗教性的深層根源所在。西歐宗教社會與世俗社會的二元關系,雙方的對立、沖突與融合在這一時期一更為復雜的形式表現出來成為推動歐洲文明發展的持久動力。該時期該時期教會以七藝教學重視文法、修辭、辯證法、尤其注重文法,輕視算數、幾何、天文、音樂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形成對上帝的信仰。
查理曼對西歐的統一為封建主義的發展和宗教的興盛奠定了基礎。隨著二者勢力的增長,中世紀大學逐漸發展起來成為世俗政權和宗教勢力之間沖突和斗爭的緩沖器,大學教育也逐漸演化為極少數貴族的奢侈品,遠離了廣大人民和社會的需求。
三、作為奢侈品的中世紀大學教育的指導思想
(一)中世紀大學教育思想產生的背景
11-12世紀歐洲王權日漸強大,社會漸趨穩定,經濟發展迅速,在一些地區城市開始出現。新興的市民階層成了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他們不僅提出了新的經濟、政治要求而且提出了文化要求,而十字軍東征恰好帶回了古希臘羅馬文明,促進了東西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中世紀大學以及大學教育思想在這一時期便應運而生了。
(二)中世紀大學教育思想簡介
1、大學自由和大學自治
中世紀大學成立之初就強調大學自由和大學自治,無論是“學生大學”還是“先生大學”都強調學術自由以及大學遠離政府和宗教的干涉自行處理事務?!按髮W還利用教會、世俗政權以及地方當局之間的矛盾為自己爭取到不少特權。如大學師生免稅、免服兵役,大學有權設立特別法庭處理大學師生和外人之間發生的訴訟,大學有集體遷移的自由,等等。”[4]
2、培養目標以及教育內容
中世紀大學主要進行職業訓練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各類專業人才。大學教育往往分文、法、神、醫四科來進行,其中文科為基礎學科為學生學習其他科目做準備,教育內容主要為文法、修辭、辯證法、算術、幾何、天文、音樂等。
3、教育方式
中世紀大學的教育方式極其簡單,主要為講授和討論。由于教師和學生來自歐洲各個國家,所以中世紀的大學教育思想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國際化的色彩。
中世紀大學教育思想是對古希臘羅馬以及東方伊斯蘭教育思想的總結和融合,同時也包含了世俗思想和宗教思想的沖突和交流兼具東西方色彩,在世俗中滿溢著宗教氣息,內涵豐富,特色鮮明,是特定時期、特別環境下的產物,是特殊的精神財富。
四、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學教育的指導思想
中世紀后期由于世俗政權和宗教勢力的干涉大學逐漸喪失其獨立地位,大學教育思想也在經院哲學的影響下日益形式化,走向保守和反動。于此同時,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了追求自身利益發起了一場文藝復興運動,為大學教育思想的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一)人文主義者的大學教育思想
人文主義者主張大學教育應該是以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為主體的博雅教育。此外人文主義者也強調體育鍛煉以及對德行的培養。前期人文主義者強調大學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通才、巨人,其代表思想有拉伯雷的《巨人傳》,以及維多利諾在“快樂之家”的實踐中所貫徹的思想;后期人文主義者主要是為了培養朝臣和君主,代表思想主要體現在卡底格朗的《宮廷人物》以及埃利奧特的《行政官之書》中。人文主義者的教育對象主要是貴族,教育方式也是以家庭教育為主。由于大多數人文主義者都信仰上帝所以人文主義者的大學教育思想中大都包含宗教成分,是世俗和宗教的結合體。
(二)宗教改革者的大學教育思想
宗教改革者中以梅蘭克頓的大學教育思想影響最大,具體概括為“建立新的學校教育體系、主張國家對教育行使控制權、教育的宗教性目的和世俗性目的兼顧、神學和人文學科并重”[5]。
(三)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學教育思想的實踐
1502年維滕堡大學成立,成為路德派宗教育改革的基地,同時也開啟了大學世俗化的進程。文藝復興的大學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維滕堡大學學術規則中。具體表述為“對中世紀經院哲學的黑暗它持騎墻態度,它屬于與來自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真正知識來源相聯系的那種傳統?!盵6]
然而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學教育思想存在嚴重缺陷,一方面“在整個的這一段時期里,教育的目標始終不在于教給孩子實際的知識,而在于培養他一些純屬形式性的技能,要么是論變的技藝,要么是自我表達的技藝,之所以存在這種明顯的趨向,就是因為,一旦教育的主題成為人,也只有人,它似乎就不再能夠涵括嚴格意義上的知識了,因為關于自然的研究被排除出教育的領域,實證知識的一整個來源或許是重要的來源就被一舉禁止了?!盵7]此外宗教改革者關于宗教與世俗并存的大學教育思想必然產生理性與信仰的矛盾,阻礙大學的發展。
五、啟蒙運動時期大學教育(具備生產力性質的商品)的指導思想
進入17-18世紀,中世紀大學日趨腐朽和落后許多人主張廢除大學。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率先改革大學使其為社會服務,大學教育由極少數人享有的奢侈品開始逐漸轉化為由國家提供的具有生產力性質的商品,大學教育思想也注重為世俗服務。
(一)背景
該時期英法等國資產階級先后通過改革或革命的方式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使資本主義有所發展,工業革命的爆發也啟發人們重視科技的力量。此外為了反抗教會的統治資產階級發起了啟蒙運動,這些都為新的大學教育思想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二)代表大學及其教育思想
1、哈勒大學
17世紀末,德國大學依然籠罩在中世紀大學學術傳統的陰影之下,教學用語為拉丁文,亞里士多德學說統治著哲學領域,真理的確定必須依賴于引經據典,劃時代的自然科學和數學仍被排斥在大學之外。在此情況下托馬西烏斯在哈勒學院的基礎上創辦了哈勒大學,其中沃爾夫和弗蘭克對哈勒大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他們的努力下哈勒大學成為學術自由的第一個發祥地,理性主義的大本營。
2、思想簡介
在課程設置方面哈勒大學首次在法律系中將紳士教育的內容同培養國家或地方官吏必備的知識結合起來。此外哲學系不再是神學系的附庸,它基本上取得了與神學、法學、醫學系同等的地位。
在教學方法方面哈勒大學聘用崇尚理性、善于思考和具有冒險精神的學者任教,為大學注入了新的生機,奠定了大學高水平科研及教學的基礎;于此同時全面推行人文主義思想, 倡導學術自由, 設立了以先進的自然科學及其教學為基礎的“自由哲學講座?!?/p>
最后哈勒大學強調了采納了現代哲學和現代科學的價值,并且以思想自由和教學自由為基本原則。
六、總結
一定社會的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是大學教育思想不斷演進的內在動力。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大學教育逐漸由休閑品轉化為奢侈品,進而成為具有生產力性質的商品,大學教育思想也在其基礎上不斷發生變化,反過來大學教育思想形成后又會對生產力發生作用。
參考文獻:
[1]吳式穎主編: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84.
[2]吳式穎主編: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92-93.
[3]滕大春主編:《外國教育通史》第一卷,第386頁
[4]吳式穎主編: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3.
[5]歐洲文藝復興史.[M].
[6]歐洲大學史第二部[M]
[7][法]埃米爾.涂爾干.教育思想的演進.李康 渠東校.
作者簡介:張平軍(1987-),男,河南商丘人,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碩士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基本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