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概括性、接近性、生動性、形象性、哲理性和審美性作為《論語》獨特的語言藝術對當今新聞評論寫作,尤其是新聞短評和新聞銳評有很好的啟示作用。新聞語言應用研究既是一個共時的平面,更是一個歷時的交融。
[關鍵詞]語言藝術;新聞評論;寫作
我國語言文學寶庫中的珍貴遺產《論語》,是我國第一部語錄體散文集。它擁有靈活多樣的言語交流、簡明扼要的哲理事理、真切適宜的人物恩情及富有表現力和張力的孔子經典語錄。《論語》以簡潔、生動、通俗易懂的語言,記載了孔子及其部分門徒的言行,其中優秀的語句、詞語,至今影響深遠。因此,學習借鑒孔子優秀的語言藝術美,對新聞評論寫作具有現實的啟發意義。
一、概括性與接近性共存
《論語》這部早期散文,堪稱典范語錄,擁有準確、簡潔、明快的基本語言特色。魯迅先生曾概括地講到,“我們要用最簡練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容。”為了避免語言的艱澀干癟,《論語》的語言力求言簡意賅。正是因為上述語言特點,我們在品讀它時才倍感親切而不是味同爵蠟。這種語言風格沿用到新聞評論寫作中,則體現為作者對新聞事件評議論述的高度概括。語言的板滯生硬是讀者所不能接受的,新聞工作者必須對語言進行細致的剪裁與打磨,追求語言上的自然、得體、概括,做到詞約義豐、明白暢曉。
2009年,文字走入“被”時代。有人發現“被中獎”,有人不爽“被代表”,有人反感“被就業”、“被捐款”……“被什么”成了一種萬能句式。在《告別2009,期待從此結束“被時代”》(《重慶時報》2009年12月31日)一文中,作者技巧性地運用這個新興于2009年的網絡熱字,概括地反映了人們太多的復雜情感。“被”字背后,是人民的覺醒,是一切不合理不文明現象遭受的質疑和調侃。《2009,一言以蔽之,‘被’也》與《告別2009,期待從此結束‘被時代’》有異曲同工之妙。上面兩個題目,一古一今,一莊一諧,使“被”字更富張力、調侃性及趣味性。在新聞評論方面,新聞短評和述評盡可能地借鑒《論語》語言風格,將概括性和接近性特征合理化運用,有利于滿足受眾的接近性心理,助于媒介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二、生動性和形象性兼具
語言是應該具有生動性、形象性的。我們不能僅限于對評論語言概括性和通俗性的追求,還要加強對其靈活性和多樣性的加工。那么,如何提高作者這方面的寫作能力?我們不妨從《論語》語言的研究中說起。孔子認為,“孝,無違,不背于理”;“孝,憂父母之疾”;“孝,敬雙親”。其語言之靈活多變,由此可見。孔子的作答藝術及對語言靈活性的把握,值得新聞從業人員學習。雖然新聞評論寫作有自身的規范和結構規律,但這并不影響評論語言本身的生動性和形象性。以前的新聞評論標準是“短、快、精”,如今它的后面應加上“活”字。我們在述寫實實在在事件內容的同時,應該讓評論語言“活”起來,生動的語言,才能使文章肌體有血有肉。短評作為新聞評論中的“輕騎兵”,不僅要簡短、精煉,以一種輕便靈活的方式呈現給讀者,還須做到新鮮獨到、生動活潑。
三、美學性和哲理性交融
語言還應具有流暢性、哲理性和審美性。孔子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轉·襄公二十五年》)。新聞評論是一種說理的藝術,既要表明立場、指引方向、剖析情理、輿論監督,還要講究說理方式和語言運用的詞章,要寫得有文采。《論語》語言辭藻優美,最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有深刻哲理和充滿詩意的語句。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篇第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篇》)。上述例句在《論語》中體現為美學與哲理的結合,具有耐人尋味、發人深思的“學理”之美。行文自然風趣、含蓄優美,讀來并無晦澀枯燥之感。我們在真切動人的敘述中,感受到了文章所蘊含的理和美。
《論語》講求言語交際性與文學趣味性的高度融合。為了追求語言的詼諧、幽默、理趣、情趣,作者時常運用一些通俗化、形象化的字詞來組合搭配。《論語》優秀的語言藝術具有普遍性意義,閃爍出真理的光芒,值得新聞從業人員欣賞學習。《論語》語言藝術美對新聞短評和述評寫作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在新聞評論中,語言的詩意性、哲理性和思辨性對評論文章思想主題的升華有積極意義。以《陌生人社會里豈能‘不理陌生人’”》 為例(《重慶時報,2009年9月16日》)。該評論的由頭是“請不要搭理陌生人說話,謹防上當受騙”的火車站提示牌。一塊小小的警示牌引來無數爭議和廣泛關注。作者以“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的傳統認知感來分析牌子內容的邏輯錯誤。朋友都是從陌生人演變而來的。假設照提示牌的邏輯延伸下去,這又足可反證其荒誕不經。這種簡單粗暴,邏輯荒謬的提醒,自然引起一片嘩然。“不理陌生人”這張牌子像是醒目地標示出“形同陌路”四個字。這抵制了“四海之內皆兄弟”所蘊含的善意,又怎么好意思聲稱是“善意提醒”呢?作者評析得有理有據,層層深入,富有邏輯性和辯證性,行文線索明晰,流暢自如。
通過以上論述與例舉,我們得知:《論語》無論是在素材的選擇上,還是在言辭的錘煉及語體風格的把握上,都表現出極其優美的語言藝術魅力。這些語言藝術對新聞評論寫作來說,值得加以學習和借鑒,并運用到具體的新聞實踐和寫作中去。當然,想要全面了解《論語》的語言藝術,及對它新聞評論寫作的益處,還須深入研究《論語》的語言美。
參考文獻:
[1] 宋·朱熹集注,陳戍國標點.四書集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4.
[2] 譚承耕.《論語》《孟子》研究[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簡介: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