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是浪漫的,它源自想象,又激發想象。因了詩的存在,人類的天空熠熠生輝。學生自小朗誦唐詩宋詞,耳濡目染古典詩歌的美,到了高中,語文教學中的詩歌教學卻在應試教育中慢慢失卻了色彩,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忽略了詩歌教學,更忽略了去領悟詩歌中詩意的美麗。
[關鍵詞]詩歌;詩意;鑒賞教學;新課改
新課改中《唐詩宋詞》模塊的教學就是要學生得以徜徉詩海,讓他們對美有一雙\"自己的\"像水銀一樣發亮的眼睛,這就給我們語文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可以這樣說,詩歌教學在進行,探究就永不停止。第一輪《唐詩宋詞》模塊的教學基本結束,利用這個機會,簡單談幾點看法。
一、激發學生興趣,營造詩意氛圍
教師需要抓住一切可能營造“多彩”的詩歌教學的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詩意氛圍。唐詩宋詞之美不言而喻,李白飄逸絢麗、杜甫沉郁頓挫、蘇軾豪放雄壯、李清照婉約含蓄。學生在模塊學習伊始,基本能保證熱情高漲。但一段時間的教學后,我發現學生會慢慢產生審美疲勞。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會讓學生“反”感多于“美”感,這個結果顯然與我們新課程設置的初衷相背離。所以,必須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更加主動地進入詩歌的殿堂。
首先,創設詩意的語文課堂。教師可利用音樂,朗誦、視頻、畫作以及自己詩化的語言等多種方式營造詩意的空間,讓學生被詩歌所引領的藝術天地、被教師的詩才所折服;讓學生上講臺誦讀、講解自己課外學得的詩歌,形成良好的學詩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有意識地要求學生盡可能用著名詩句來概括總結自己的學習體會,在閱讀寫作中能很好運用詩句的大力表揚,鼓勵學以致用。
其次,在課外,班級的或年級性的詩歌朗誦、背誦大賽,讓學生能得到極大的賞識,激勵學詩;鼓勵詩歌創作,可利用校園刊物將學生自創的詩歌、鑒賞詩歌的文章進行刊載;向學生推薦名家詩作鑒賞,拓寬學生視野。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一旦學生“樂知”的興趣被激發出來,詩詞教學事半功倍;充滿詩意的環境則更利于激勵學生學詩,我們要努力創造一切可能給學生營造最好的詩歌教學環境。
二、探究教學方法,讓詩歌教學充滿流動美
詩歌的教學,要使學生感受詩中所描繪的形象,領會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這就勢必要注重優化教學結構的設計,滲透美學教育,從而優化教學藝術,努力提高教學效果,使課堂成為有始有終的充滿流動美的生命流程。
(一)讀!讀!讀!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詩歌富有鮮明的節奏,講究押韻與平仄,富有音樂美。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而且通過朗讀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靜止的詩行動起來,變成聽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畫面,很容易把人帶入一個詩化的美好境界,從而激發學生讀的欲望,使其帶著探究的心情去讀。
讀詩百遍,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急于求成,應引導學生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逐步深入。 我們在進行詩歌教學的時候要結合一定的篇目進行朗誦訓練,使學生通過朗誦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了解詩人的創作意圖,理解作品大意,把握作品主題,以達到對作品的真正掌握。比如在教學《將進酒》一課時,就是先要求學生做到發音準確,然后結合背景分析作者的情感,確定朗讀的抑揚頓挫,重音停頓以及速度。班級的絕大多數同學都參與了朗讀和點評,中間共采取了默讀、齊讀、分段讀、個人讀,品讀等多種誦讀形式,最后自然成誦。整個課堂討論熱烈,學生積極主動,對李白的在詩中傳達出的復雜情感把握得十分到位,學生的朗讀越來越精彩。學生在互動學習中理解了詩人情感起伏,更讀懂了詩人一身傲骨,體會了詩意,讀出了詩情詩意,就讀出了真正的詩味。
(二)重視對詩歌“情”的感悟
1、意象是體會詩歌情感的鑰匙。
“意象”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一個術語。用康德的話說,即“灌注了生氣的形象”,詩人不僅要用意象進行感受和思考,還要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
如學習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學生可抓住“寒蟬”“長亭”這兩個意象。“寒蟬”是悲涼的同義詞, 而長亭是陸上的送別之所,而詞中“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融情入景,學生通過意象的把握很容易理解了詩人“無語凝噎”的痛苦。
再如《天凈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昏鴉”組合在詞中,三個疊加意象表現出一種凄涼、孤寂的情緒。一個具有落寞、寂寥、懷鄉等復雜情感的天涯孤旅者躍然紙上。
詩歌的意象,是構成優美詩篇的基礎,也是讀者對詩的審美評價和依據。
2、注重詩歌意境的感悟
對意境的感悟,最重要的是把握“情”字,因為情是構建詩歌意境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們在詩歌鑒賞教學中要把握的真諦。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所表達的 “情”,能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感受到詩人情感脈搏的跳動。
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月”是詩中情景兼容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我們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飛入“滟滟隨波千萬里”的“春江花月夜”,去領悟張若虛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喟嘆,感悟這首詩優美的意境,體味詩中灑落在江樹上的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詩人之情。 再配上一曲古樂《春江花月夜》作為背景音樂,引導學生在一遍遍的朗誦中逐層深入,體味意境和情致之美,效果非常好。
(三)煉字
中國的詩歌講究煉字,煉字的本質是煉意,著眼點還是詩歌的情感。詩歌語言作為作者表情達意的載體,也是讀者理解詩歌意境體會作者情感的基礎。在詩歌創作中,為了表達的需要,詩人要進行認真的推敲,以期獲得簡練精美、形象生動、含蓄深刻的效果,創造出新的藝術美感。無論是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對“綠”的選擇還是賈島、韓愈的“推敲”,所講的都是有關煉字的故事。前幾年的高考題所考察的王維的《過香積寺》,只要抓住“詩眼”“冷”“咽”二字就可以把握詩人所構筑的那幽靜孤寂的意境。
教學中我們可以有意識地作一些煉字練習,嘗試著把一些用得精巧的字換成意思相同的字,讓學生分析在表達上的不同之處。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尋找一些意思較近的詞語,然后一起分析是不是可行。這對學生理解詩歌及詩中的詞語是很有好處的。
(四)背誦!背誦!背誦!
要使學生真正體味詩歌的藝術魅力,提高審美情趣,增強鑒賞能力,熟讀背誦是不可或缺的。只有熟讀背誦, 運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注重詩詞的背誦需要教師的指導和檢查,教師要制定背誦的篇目,并分解成必背篇目和備選篇目,必背篇目要出口成誦,備選篇目可讓學生開闊視野,擴大閱讀面;檢查務求細致、到位、落實,日積月累,必見成效。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們可以讓背誦的形式多樣化,如詩歌朗誦會,播放詩歌朗誦配樂磁帶等等,使學生深入體會到中國詩歌的神韻之美。
三、根據學生需要,調整拓寬詩歌教學的內容
新教材雖然廣選名篇佳作,但比之于歷史上的優美詩篇也不過是滄海一粟。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補充重組詩歌教學的內容,根據學生的喜好進行適當的調整。比如,在詩歌教學過程中,利用課本資源和課外資源,專門研究蘇東坡或李清照的專題,不僅會改變單一詩歌教學的枯燥,而且還讓學生對他們感興趣的作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領悟在同一詩人在不同詩歌背景作品各自的獨特之美。
總之,只要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適當地調整拓寬詩歌教學的內容,而不是以本為本,是可行的。
四、讓學生寫一寫
高考的詩歌鑒賞最終要形成文字。有時,學生講得頭頭是道,可是一形成文字就錯漏百出,而詩歌鑒賞教學最后的落腳點就是在于真正增加學生的文學底蘊,寫出有質量的鑒賞文字,所以,應該強調學生的動筆意識。可是寫賞析文字容易引發學生的“煩”感,我們可以運用多種形式,通過與寫作訓練結合的方式,結合意境優美、情感細膩的詩歌,作片斷式的描寫或整首詩改寫訓練,如李白的《蜀道難》可以讓學生選擇喜歡的語句展開想象寫成幾十字的小語段;教師可以有目的范讀一些賞析文章,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也可以同學生一起寫同題賞析文章,比較分析學生在寫作中的不足;對于主旨可作多元理解的詩歌,或者藝術境界有高下爭議的詩歌,可以讓學生寫出自己的見解;最后一定要注意對學生成果的交流和鼓勵。經過一個階段的訓練,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必將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詩歌鑒賞教學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教師要為提高學生的素質著想,積極探索,尋找最有效的教學方法,營造語文課堂的詩意空間,讓學生發現作品的審美價值,從中悟出詩歌所蘊涵的思想感情。朱光潛說:“能夠欣賞詩的人們不但對于其他種類文學可有真切的了解,而且也決不會覺得人生是干枯的。”我們的詩歌鑒賞教學就是要送給學生一個充滿詩情與畫意的美好天地。
作者簡介:王穎,青島一中,語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