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技能教育中倡導創新精神,注重學生創作能力的培養也是我們面臨的實際課題之一。創意設計是作者對生活的隨性表現,當然隨性不代表隨意,它描述了一種輕松的創作態度,卻以嚴謹與豐富為奠基。在教學中,主張學生在掌握技術的同時,學習隨性創作,在專業上能有獨特的眼光、判斷力、有思維和創造力。
[關鍵詞]高職;創意設計;服裝;隨性 想象
高職是以培養學生既有技術內涵,又有創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為目的的教育,但在不到兩年半的教學時間內,即以傳授技能為主要目的,又要兼顧其理論素養的實際課程安排卻較困難,兩者總會難以調和,具體到服裝設計專業也是如此,同時我們發現,教學中大多數學生局限于教師所講授的課本內容,不會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這就要求教師教學中多運用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形式,建立起師生的平等地位,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于爭辯。因此,在技能教育中倡導創新精神,注重學生創作能力的培養也是我們面臨的實際課題之一。現就以“隨性”為引,談談創意設計問題。
服裝創意設計是學生服裝造型綜合能力與藝術創造能力的集中體現,有聯想設計的構思形式、由自然造型體獲得靈感、從姊妹藝術中獲得靈感、從造型原理中獲得靈感、以服裝廓型為基礎展開的聯想、由民族服裝獲得靈感等創意思維方式,它是探索新的設計理念,新的設計元素,新的材料和新的工藝制作,講究設計的原創性過程,并通過一系列研究、調查、專題訓練達到開發設計思維、提高想象力、掌握設計方法的目的,進而學會用服裝的語言表達主題思想。除了在服裝造型設計與結構設計中使用平面設計方法來進行服裝創意設計,也可利用服裝材料在人臺上的折光感,量感和材料質感、線條的垂感,運用抽縮、層疊、鏤空、編織、褶裥、纏繞等立體裁剪技術手法來拓展服裝創意設計。學習創意設計的過程,能夠滿足學生對于求知和創造的快感需求,通過創作擴展學生的文化視野與藝術想像力,開發個人造型興趣與審美傾向,能夠達到技能與自身藝術素養和積累相連接的目的。
創意設計是作者對生活的隨性表現,當然隨性不代表隨意,它描述了一種輕松的創作態度,卻以嚴謹與豐富為奠基。藝術家杜尚曾說過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這一點在每個真正的創作者身上都是一致的,區別只在于他如何表述作品與生活的關系而已,隨性的表達來源于對時尚的注重,對生命的思考,對社會的聯想和發自內心的真誠。我無法想象有學生說他白天忙著打游戲和談戀愛,晚上回到宿舍,鋪開畫紙,對自己說今天我要設計出3款服裝,于是他就畫出3款了,而且質量都還不差,可能今天90后學生就是這樣完成作品的,但我還是嚇了一跳,我知道世界進步了,但沒想到進步得如此神速,我不知道這種沒有靈魂的設計有什么意思,這樣設計出來的東西又有多少價值?在我和這些學生談天的過程中,發現他們都在苦惱與爭論的,是服裝的技術問題,技術是可以學習和掌握的,而創意,這個我們視之為靈魂國度心靈家園的東西,卻只可體驗與感受,對它的認識不可能成為一種技術。技術是可以復制的,但作品如果只是復制,那么他收獲的,將和他付出的一樣淺薄與無力。
一、隨性對話時尚
學生要經歷學習歷史服裝、民族民俗服裝、特殊職業服裝、流行調查、流行預測、資料采集等設計思維訓練過程,進入設計狀態,樹立設計意識。隨性在時尚里體現的是綜合信息處理能力,不是膚淺的看到某一款式賣得好的現象。隨性使設計者既具有專業上的敏感度和創造力,又不是一味投顧客所好的工匠,承擔起社會先知與良知的角色。也許,在這個角度,我們教導學生應該在設計與商業之間表現游刃有余時卻要他們超越單一的設計者身份固執地捍衛個人純凈的內心,并且堅信隨性與時尚是同體的。創意對于服裝抑或其它藝術,都有相通之處,藝術和時尚產品很多時候都想要通過服裝傳達出的對人、對社會、對這個時代的思考,體現“衣服是情感的傳遞和表達,時尚只是包裝。”
二、隨性對話市場
學生從各類雜志、網絡、市場、以及各種發布會等了解服裝的款式、材料、色彩以及化妝、發型、配飾等的流行趨勢,根據國際的流行發布得出自己對流行與市場的判斷,準確把握時尚動態及主體色調、市場狀況等。我們了解到,當代的中國人有獨立的社會地位、思想、審美和獨立的生活方式,都不是完全按照固有的方式生活的人,不是依附者。很多人在學習階段的時候可能對藝術、人文和美的需求非常強烈,但是在社會生活壓力下,對浪漫和對文化藝術的興趣丟失掉了,但同時也說明,內心有,只是被包裹著,隨性卻可以喚醒這種需求,通過隨性的創意把內在的需求重新喚起,不能讓人窮得只剩下錢,不讓高速的經濟增長使人們失去了對生活品質和對人文的關心。當然,創意設計也不是給西游記做戲服去表現蜘蛛、螃蟹的形狀,不管是色彩還是款式,不過是依托于一個符號,選擇哪種技法不重要,重要的是遵循內心的本原。
三、隨性對話傳統
在一味學習西方的審美、了解國際的流行后,終于發現我們不是西方人,改變不了的事實是當代正在發生的生活里面永遠蘊含著中國人自己的生活美學,我們要說自己的話,擺脫不了自帶的東方氣息,這種人文的價值也是創意中所追求的,我們要找的隨性就是我們自身的創造力和自信。“隨性”本身就是在自我上面的非常充分的表達,就是當下人在服飾文化上的創造力。真正的設計,不是單薄表象的款式設計,而是內心力量的設計,它絕非孤立,背后總有是非觀、價值觀的支撐,不是簡單的在衣服上畫個臉譜,裝個立領就號稱中國風格來弘揚民族傳統。例如:作為中國本土服裝設計領域的代表,“例外”是中國原創設計品牌真正獲得市場和消費者認同的一個標志,它利用本土原創的服裝美學和東方哲學的設計表達,找回與人的深刻連接,探討品牌與企業的永續價值,為世界時裝呈現出中國品牌成長的獨特性和示范性價值。2008年設計師又通過‘無用’的創作尋找人性中最本質的東西,“這些作品都是在緩慢中進行創作的,做這些東西,是想找回我們曾經擁有的質樸而基本的,最為真實的生活,找回我們由于不斷追求快捷高效而喪失了的生活品質和樂趣,找回我們的先輩一直擁有的那種與土地之間親密而實在的聯系,”隨性中揮之不去的是對傳統的熱愛,不是簡單拿取和被動復制,而是通過學習領會之后的感悟。
四、結束語
如今,網絡讓每個學生都可以接受到更多種類別的創意訓練,我們總是想要創作某些作品,但創作本身是一個充滿懷疑的過程,過多的疑慮又會妨礙創作,兩者之間的關系非常微妙。只有通過隨性,才能讓創意的作品與這個世界對話和交流,有時內心會涌起的創作欲望把自己的現實吞噬,睡不著吃不下,直到這種欲望消失,寧靜一段后,欲望又來了,周而始復。“隨性”是追尋自己的精神和真實的內心,從某種層次來講直接體現的是一個人的價值觀,當然前提是創作者在很真實地呈現自己的想法,對服裝的表現來自于對世界和生命價值不斷的思考和探索,并成為創作巨大而持久的動力。我希望學生在掌握技術的同時,學習隨性創作,在專業上能有獨特的眼光、判斷力、有思維和創造力,很顯然這樣的一個人不可能是工廠里簡單的熟練工,而是頭與手平行的有創新精神的員工。不過,我們強調讓學生掌握一門技術能力,起碼可以謀生,問題是學生在學校二年半時間,原本可以用的資源只用了50%,學生有損失,同時,我們不懈為學生參加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創造條件,多了解當今企業的生產現狀和社會現狀,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蔣紅英,用立體構成拓展服裝創意設計思維-淺談立體構成教學改革[J],東華大學學報,200903
[2]鐘堯,服裝設計的美學原理、造型設計和視錯運用[J],廣西紡織科技,2008年04期
[3]程方平,中國教育問題報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4]黃嘉,創意服裝設計,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05
作者簡介:程麗琴,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