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自上世紀80年代后得到了迅猛發展,引起了整個世界的飛速發展和變革,并對人們的經濟行為、價值觀念產生了巨大影響。作為經濟全球化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及受益者,經濟全球化給我國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及思想觀念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為我們學習和利用世界各國先進思想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經驗,推動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創新提供了機遇;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國家利用其在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強大優勢,利用教育學術交流活動及互聯網等傳播手段大肆推廣其思想價值觀念,從而對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一、經濟全球化對高校思想教育帶來的機遇
1、中國改革開放后經濟快速發展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利用積極參與世界經濟貿易與合作的機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得到世界各國的交口稱贊,充分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首先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比較優勢,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證明了黨的路線方針的正確性,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巨大活力,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其次中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一個比較寬松的環境安心從事本職工作,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擾,堅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心。最后中國實行的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設的政策措施,適應了現代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時代性。
2、經濟全球化為學習和借鑒國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經驗提供了有利條件
經濟全球化加強了中外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聯系,使我們有更多機會學習和借鑒國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經驗。當代西方國家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廣闊、方法靈活、形式多樣,比較注重教育內容的隱蔽性和滲透性,反對強制、灌輸,提倡啟發教育和對情操的陶冶,通過各種新聞媒體和宗教儀式對人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力,發揮思想教化的作用。今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得到發展,必須采取開放的姿態,吸收和借鑒西方國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合理的內容和成功的方法,擯棄傳統思維中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陳腐觀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功的必然之策。
3、經濟全球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帶來的機遇
經濟全球化更新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在新形勢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樹立開放的觀念,科學地分析和對待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和借鑒國外優秀的文化;經濟全球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現代信息技術,了解掌握思想領域的最新動態和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主動吸收其他學科的最新成果,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觀念更新與能力提高。由于信息獲取的便利與快捷,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時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分析解決熱點問題,更新教育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及時解答學生提出的疑問,促進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理論與實際的緊密結合,提高大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興趣,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與感染力。
4、經濟全球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念創新帶來的機遇
經濟全球化有利于當今大學生樹立開放思想,吸收各種先進的思想文化觀念,加強自己的品德修養,形成現代化的價值觀念,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開展和滲透,形成正確的現代價值觀念。
(1)愛國主義和民族意識逐漸增強。在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的過程中,隨著中國國際政治經濟實力的逐漸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改變了世界政治經濟力量的對比,西方國家對中國發展壯大采取敵視政策,使中國面臨著十分險惡的國際環境。青年大學生把對祖國的熱愛融入到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心中,把個人的命運同國家的前途結合起來。當代大學生十分關注國家民族的前途,關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及人民生活狀況,關心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他們為中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歡欣鼓舞,對中國發展壯大中所受到的歧視、不公平待遇感到憤慨與強烈不滿,為中國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奔走呼號,主張中華民族走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反對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干涉與破壞,竭力維護中國在國際上的利益和形象。
(2)競爭意識與規則意識提高。競爭是現代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也是經濟全球化的推動力。全球競爭、自主擇業、自負盈虧喚醒了他們的自我意識、競爭觀念和進取精神。這種自由競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市場經濟法則,有利于激發大學生們奮發向上、積極進取、頑強拼搏的競爭精神。市場經濟同時又是法制經濟,要求制定完善的法制和完備的規則,要求人們遵循公認的規則與市場秩序,從而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5、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及手段的創新帶來的機遇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對現代社會生活產生的巨大改變,現代人在追求物質文化生活時,肆無忌憚地對資源和環境的掠奪和破壞,帶來了諸如貧富差距、生態危機等全球性問題,而全球問題的解決又要求世界各國協調一致、共同面對,從而產生了全球意識等新觀念。這些觀念及思想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內容。
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既是推動全球化發展的力量,又是全球化的發展的體現。除了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傳統媒體外,電子信息技術等高科技手段被廣泛運用,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含量,開辟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途徑與領域,積極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域,將能極大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現代化。多媒體課件能把文字、聲音、圖像、動畫效果融為一體,營造出一個立體的、動態的、活潑的教學氛圍,使受眾身臨其境,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性與吸引力。互聯網作為全球性開放系統,其傳送不受時間、空間的局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及時交互的特點,通過在線交流、在線聊天等手段建立師生之間互動交流的平臺。
二、經濟全球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
羅伯特·塞繆爾森指出,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是加快經濟增長速度、傳播新技術和提高富國和窮國的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徑,也是一個侵犯國家主權、侵蝕當地文化和傳統、威脅經濟和社會穩定的一個有很大爭議的過程。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其雄厚的資本和強大的軍事實力,以全球化為契機,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用各種手段大肆推銷其政治經濟模式和思想道德價值觀念,企圖對我國實行“西化”、“分化”。李長春同志指出:“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西方敵對勢力對我進行文化滲透的戰略圖謀沒有改變。”
1、開放環境下的多元文化的碰撞,易造成主流價值觀削弱
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教育國際化的現實背景中展開的,經濟全球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發揮作用的廣闊時空領域,使得高校德育能夠以其高度社會化、現代化面貌,融入現代社會。同時,開放改變了傳統高校德育相對封閉、單一的文化環境,使高校德育面臨著復雜多變的文化環境、信息環境、競爭環境,面臨著各種理論、思潮、信息的激蕩沖擊。高校德育必須在這樣的復雜環境中進行比較、鑒別、選擇。”“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面對不斷涌現的大量的形形色色的陌生的價值目標和行為方式,大學生們對于各種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觀缺乏必要的判別能力,有些人便開始對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行批判和解構,留下價值觀的真空被偽裝成為先進文化的個人本位主義、利己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所替代。”導致了“全球化條件下,文化的獨立性日漸遭到削弱,經濟上的優勢衍生出文化上的優勢,經濟上的強權衍生出文化上的強權。西方借全球化之際,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信息高科技的優勢,大肆推行其文化殖民主義的意識形態。”西方國家透過價值多元化思想,宣傳西方的思想價值觀念,攻擊社會主義制度,否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指出:“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
2、經濟全球化使思想意識形態的斗爭趨向復雜化
經濟全球化進程使各民族和國家緊密相聯,國家間、民族間的經濟、政治、文化交流以空前的廣度和深度全方位、多層次展開。西方國家通過商業、宗教、教育活動,通過國家文化交流等形式,來達到文化輸出或思想滲透的目的,把民主、自由、人權等政治問題與經濟問題掛鉤,動輒對發展中國家實施經濟制裁,迫使其在政治上做出讓步,接受西方的發展模式。這使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獲得較為廣泛的途徑和非常隱蔽的形式,即變以前的冷戰方式的直接對抗和顛覆為通過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各種形式交往和活動實施全方位的滲透。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表面的經濟文化交流形式掩蓋了激烈的思想價值觀的對抗,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表現得更隱蔽更復雜,越來越具有欺騙性。
3、經濟全球化對大學生產生思想政治觀念的挑戰
(1)西方的“人權高于主權”、“國家主權過時論”威脅著國家的主權和統一
一是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后,與世界經濟的融合度不斷提高。經濟全球化的開放性與滲透性使得經濟活動和經濟領域都超越了現實中的民族國家疆域范圍,淡化國家概念和削弱國家職能。二是西方國家在推行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企圖在全球范圍內推行其價值觀念,把西方所謂的“人權”、“民主”觀念作為普世原則,提出所謂的“人權高于主權”的理論,以此作為標準對別國的內政進行干涉破壞,沖擊發展中國家的國家主權、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同時西方國家一再散布“中國威脅論”,利用所謂的“中國人權問題”等干涉中國內政。
(2)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及生活方式的挑戰。資本主義社會倡導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堅持個人本位,這是與生產資料的私有制相適應的。社會主義社會倡導以集體主義為主導的價值觀,堅持社會本位,這種價值觀建立在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的基礎上,與西方的價值觀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全球化浪潮把西方一些消極墮落的思想如金錢至上的拜金主義、唯利是圖的個人主義、吃喝玩樂的享樂主義等思想觀念隨著西方的電影、演出、藝術品、書刊、音像制品等各類文化產品大量進入國內市場,給青年學生帶來諸多感官享受,產生強大的吸引力。中西方文化價值觀念的碰撞、生活方式的交融,引起大學生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及道德觀念的重大變化,導致部分大學生失去應有的人生信仰、價值標準。部分大學生在價值目標選擇上功利化和世俗化,影響了大學生思想價值觀念的形成。
總之,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給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同時也為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和機會,機遇大于挑戰。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克服經濟全球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影響,利用經濟全球化對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歷史機遇,大力推動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曉忠,張軍.經濟全球化與當代大學生思想教育[J].商業經濟,2006(11):118-119.
[2]李長春.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J].
[3]李耀臻.論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創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4(2):5.
[4]倪海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問題與思考[J].沈陽干部學刊,2007(1):47.
[5]王勤,張麗東.論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浙江學刊,2001(5):178.
(作者簡介:王東(1969-)男,西昌學院思想政治教學部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