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群眾文化是農村區域內社會成員在生產勞動中形成的社會文化的總稱。農民群眾是農村群眾文化的主體,地域或聚集場所和服務設施是農村群眾文化的物質基礎,制度和管理機構是農村群眾文化的控制手段,文化消費是農村群眾文化的互動機制。
一、農村文化活動的表現形式
青海廣大農村的文化活動樣式基本相同,但由于地區和民族不同,在活動內容上又有差異。以互助土族自治縣為例,該縣是全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全縣37萬人口中土族人口約7萬,另有藏族、回族等,少數民族約占五分之一。其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具有明顯的民族特點,組織開展活動時也是緊密結合這一民族特點進行的。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得到了快速發展,傳統的活動如農歷正月的“社火”、“二月二”、“擂臺”會及交流會文化活動、6月到8、9月的“花兒”會、7月到9月的土族“納頓”節文化活動以及“安昭舞”、“輪子秋”等群眾文化活動、文體表演在政府的正確組織和引導下,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同時,一年一度的“社火”調演、鄉鎮文化藝術節、土族民俗村歌舞表演、土族服飾展演、縣城消夏晚會、鄉村文化中心戶建設等等一些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在政府的指引下,蓬勃發展起來,縣鄉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廣大群眾的支持、參與,使得這些活動的規模逐漸擴大,內容豐富多彩,豐富了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推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并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了特殊的作用。其中的“輪子秋”、“安昭舞”等土族歌舞多次在全國、全省重大活動中參加表演,并且走上了港澳舞臺。許多具有互助特色、土族風格的“花兒”多次參加了全省、全國的專業比賽和演出。這些活動的開展,也從另一個方面宣傳了土鄉,也吸引了不少旅游者,從而增加了當地農民群眾的收入,促進了互助縣經濟社會的發展。這說明群眾文化有很大的潛力,值得挖掘,發展得好,能夠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與此同時,由政府組織的文化“三下鄉”、“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專業人員及業余文化劇團、民間曲藝演出演唱等活動的深入開展,與農村文化活動相互影響,相得益彰。
二、農村文化活動的地位和作用
農村群眾文化是在廣大農村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成長并發展起來的,反過來又作用于它的生存環境,影響著農村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要縮小城鄉差別,徹底改變廣大農村資源少、經濟基礎薄弱、科學文化落后的面貌,除了加強硬件建設、加快外部環境的改善外,更重要的是要進一步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強化農民的自主創新能力,而農村群眾文化的開展,對此將產生重要的作用。通過各種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普及法律知識、傳播現代文化信息和思想觀念,引導他們從根本上擺脫保守觀念的制約,提高創建新生活的信心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同時,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在提高農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緩解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凝聚民心,協調干群關系,平衡心態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農村群眾文化活動是農民群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農民群眾常常以接受者和參與者的雙重身份參加到各種文化活動術中的,其自娛自樂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文化功能也從以教育為主向滿足農民群眾精神需求、寓教于樂方面轉化。近些年來,各地都紛紛開展了群眾文化調演、文化比賽等活動,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參與熱情,農民演出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農村“社火”隊、“秧歌”隊幾乎遍布各村落。高蹺、旱船、獅子、龍燈等演出隊不斷壯大,業余劇團、業余演唱班子越來越多,他們不僅在本村演出,還被邀請到外村、外鄉演出,影響越來越大。因此,開展豐富多彩的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將進一步提高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豐富農村文化生活,使鄉風更加文明,農村社會更加和諧。
三、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文化基礎設施及經費投入不足,發展不平衡。近年來,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總體上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與開展農村文化活動的需求仍存在很大差距。
活動形式比較單一。目前,農村群眾文化組織活躍在廣大農村,已成為農村文化生活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但還遠遠不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組織形式和內容安排都比較單一,缺乏創新,真正的民族民間文化表演形式還不多,群眾受益面不廣,教育啟發不深。
專業人才缺乏,文化特色不明顯。鄉鎮文化站專門從事群眾文化的工作人員較少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農村原有的文化人正在“老化”,新時代的“鄉土人才”培育滯后。民族文化挖掘發展人才缺乏,一些亟待挖掘整理的傳統文化、原生態民族民間文化因而處于瀕危狀態。
因此,要從推動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出發,積極推進城鄉統籌,逐步實現城鄉之間文化生活一體化。要進一步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使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通過文化的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將城市文化融入農村群眾文化,使城市文明逐漸進村落戶,從而豐富農村群眾文化的內容。
加大財政對文化設施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文化設施。健全文化市場體系,依法加強管理,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積極扶植和培育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經過挖掘整理,使其為和諧社會建設發揮積極作用。積極扶持農村專業文化隊伍。加強引導,努力提高農村文化工作者素質。建立農村文化骨干人員人才庫,形成文化骨干網絡,并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影響力,推進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健康發展。加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挖掘整理及推廣人才的培養力度,使民族地區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具有更豐富的內涵,使其充滿生機和活力。
(作者簡介:黃仲山,青海省互助縣塘川鎮社會經濟服務中心助理館員,從事群眾文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