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文化服務站是農村唯一的文化事業單位,肩負著農村群眾文化生活的示范和導向重擔,是推進農村文化建設的橋梁與樞紐。鄉鎮文化站能否以新穎的、健康文明的、積極向上的文化活動吸引和滿足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地抵制現代文化中各種消極的現象,有效地推進農村小康文化建設,是廣大鄉鎮文化干部責無旁貸的職責。本文就如何全面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淺談一點個人拙見。
一、 當前農村文化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由于歷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環境差異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一些鄉鎮農村的文化建設仍是薄弱環節。村里無文化活動場所、無文娛活動設施,更談不上良好的文化氛圍。農村文化的滯后,導致封建迷信、腐朽沒落的黃色、黑色文化沉渣泛起,死灰復燃;農村的刑事案件增加,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下降、法律意識淡薄、精神生活空虛,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不理解、不支持。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文化投入匱乏。文化活動與經濟緊密相連,離開了經濟,農村文化無從談起。由于集體經濟薄弱,制約了農村的文化活動。過去,農民看電影、看戲靠村委會出錢,逢年過節有的村看幾場社火,及少數村農民看幾場戲曲,平時只能看看電視,文化生活單調乏味。即使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村,他們也首先考慮修橋鋪路,造亭辦學,文化經費排不上隊。
(二)文化設施短缺。過去曾一度發揮積極作用的村級俱樂部、青年之家這些場所,隨著時代的變遷,有的已折價處理,有的因年久失修,也是破舊不堪,名存實亡。由于文化設施的短缺,農村的老年人談天喝茶搓麻將,青壯年勞作經商打撲克,從而誘發了賭博現象的產生,破壞了村風民風。
(三)文化隊伍失散。農村文化活動開展是否紅火,重要的一條是要有一支好的隊伍和一批熱心的文化骨干,但目前的一些農村缺少一批“領頭羊”,青壯年普遍外出打工,一部分有頭腦、有文化的并擁有一技之長的文藝人才紛紛外流,從而導致村民自發組織的文化群體失散。
(四)封建迷信沉渣泛起。一些地方疏于農村文化的管理,村民們閑著無事,熱心于求神拜佛。有了錢,就修廟建祠,讓一些丑惡的現象污染了社會環境。
二、鄉鎮文化對加強農村小康文化建設的意義、作用
鄉鎮文化服務站是推進農村小康文化建設的橋梁與樞紐,是唱好農村文化小康這臺戲的主角,對于加強農村小康文化建設有其特定的意義和作用。
(一)鄉鎮文化站是傳播先進文化的前沿陣地。文化站的發展歷史,就是對人民群眾做好宣傳、組織、示范、引導作用的歷史,為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在當今這種經濟多元化的時代,鄉鎮文化站更是我們黨傳播先進文化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前沿陣地。
(二)鄉鎮文化服務站著力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弘揚時代主旋律。鄉鎮文化站通過開展種種文化活動,調動了農村群眾學文化、學科學、學技術的積極性,讓農民在娛樂中得到啟發,受到了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和民主法制觀念等各方面的教育,從而提高了思想道德素養,抵制了腐朽沒落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蝕,形成講科學、講文化、講道德的好風尚,弘揚了時代主旋律。
(三)鄉鎮文化服務站為繁榮和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發揮積極作用。鄉鎮文化服務站為廣大農村群眾服務,它立足于文化工作面向基層,面向群眾,把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落到實處,是加強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繁榮文化事業的一種有效載體。廣大鄉鎮文化員廣泛地動員和組織群眾參與各種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不僅讓群眾在參與中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而且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增強人們的文化意識,提高了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和繁榮了農村文化事業。
三、鄉鎮文化服務站如何有效地推進農村小康文化建設的措施、對策
鄉鎮文化服務站是宣傳教育的重要陣地,是當地政府組織群眾、發動群眾、鼓舞群眾的得力助手。它將起到傳播知識、交流信息、技術推廣、收集民情和開展文體活動等多種作用,所以鄉鎮文化站應因地制宜,積極有效為推進農村小康文化建設服務。
(一)要穩定文化隊伍。鄉鎮文化干部為活躍農村群眾文化生活、推動農村精神文化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政府要顧全大局,增加文化事業經費的投入,穩定文化隊伍,為鄉鎮文化的工作人員創造一個必要的工作環境。并且要有計劃地培養一批有真才實學的文化專干隊伍,為群眾文化事業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一要加強對基層文化工作者的培訓力度。尤其是加強對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文化建設理論政策等方面的培訓,通過培訓掌握文化前進方向和開拓創新意識,形成一種為文化建設發展繁榮頑強拼博的信心和勁頭。二要關心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理順各種利益,增強工作責任心,并做好他們的管理工作,理清思路,把工作真正做到入身、入腦、入心,形成真抓實干的作風。
(二)因地制宜抓好農村設施建設。加強文化設施建設,是開展文化活動的基本條件,也是農村文化工作的關健。在當今有些鄉鎮存在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文化建設的現象,作為文化工作人員要有對文化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要努力爭取領導對文化的重視,加強文化設施建設。要根據鄉鎮農村人口布局、地域特點、經濟條件,有計劃地創建一批具有實用價值的文化設施,也可以利用現有的文化設施,也可以利用現有的文化設施進行改造。
(三)抓好農村文化網絡建設。鄉鎮文化服務站是農村文化網的網頭,起著核心作用。它能選擇合適的方式把廣大農村中具有參與文化活動興趣和志愿的農民朋友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文化活動群體,而建立農村文化網的關鍵是要找準結合點,把文化網建設納入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中,積極培養農村業余文藝團隊。農村的文藝團隊是農村文化建設的主力軍,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村文化建設的發展和水平。同時,要發揮“點”的導向作用。開展網點結對,采取“抓大帶小”、以強扶弱的策略,根據輻射效應,帶動文化力量較弱的村落。
(四)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催化劑”。一是要大力宣傳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把黨的農村政策和中心任務及時送進農村的千家萬戶。二是要弘揚主旋律,堅決掃除黃賭毒封建迷信等社會丑惡現象,結合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把農村典型的好人好事搬上舞臺,讓農民自演自說,在娛樂中得到啟發教育和鼓舞。三是抓好家庭文化建設。家庭文化是村級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大力開展家庭文化活動,形成農村講科學、講文明、講道德的新風尚。四是抓好民間文化挖掘。民間文化是村落的源頭,這些文化遺產不僅富有生活氣息,而且對村民最具召喚力和影響力,給人以深深的感染力、廣大基層農村民間文化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遺產極其豐富,有農民畫、堆繡、皮影、青海“花兒”、河湟曲藝、農村社火、刺繡、剪紙等豐富多樣而獨具地方特色。因此,如何挖掘豐富多彩的民間傳統文化,以文化產業提升農業產業,兩者相得益彰,競相發展,提升文化品種,這也是廣大基層文化工作者應思考和認真對待的課題之一。四是積極倡導鄉風文明,寓教于樂,營造農民群眾安居樂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環境、在具體工作中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開展“文明村鎮”,“文明信用戶”、“五好文明家庭”等形式多樣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農民知榮辱,樹新風,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動,形成家庭和諧、鄰里和睦、干群團結的良好風尚,引導農民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移風易俗,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倡導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向上的社會風貌。
(五)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隨著社會的發展,群眾文化的需求不斷提高。為了適應工作需要,基層文化工作者要加強多方面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一是努力把握時代脈搏,積極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時了解當前農村工作的形勢與任務。二是積極參加上級主管部門組織舉辦的各類業務培訓,吸收“營養”。三是加強自學,根據工作需要,邊學邊干,并與實際工作相結合。
總之,加快發展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客觀要求,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舉措,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要求。我們要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更加自覺,更加主動”的要求,順應時代和實踐的發展,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更深刻的認識、更開闊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有力的措施,狠抓文化建設,營造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發展、繁榮的春天。
(作者單位:宋啟錄,男,湟中縣田家寨鎮社會發展服務中心助理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