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社區(qū)掠影
美國是以移民為主建成的國家,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種族大熔爐。移民大體有自己相對的聚居地點,因而形成了各自的社區(qū),也稱為××城。在這些移民中,華僑人口比率最大,布局也最為廣闊,遍及美國各地。據1991年美國人口局分布的數字,在當時美國兩億四千多萬人口中,華僑就達160多萬人。另外,有資料顯示,后來的時間中,每年數萬以上中國公民移居美國。就移民狀況而言,洛杉磯可以說是美國的一個縮影。這里原為印地安人的一個小小村落,1848年西部淘金熱引來一批移民,此時也只有1600人。隨著黃金石油等資源的大開發(fā)、鐵路開通,人們從四面八方涌來,移民激增,迅速成長為美國西部一個多民族多種文化色彩的現代化城市。
在許多移民社區(qū)中,我有幸參觀了中國城、日本城、韓國城和墨西哥商業(yè)街等社區(qū)。從各社區(qū)的建筑樣式到商品結構,經營者與經營方式、推介文字和店鋪牌額都體現著本國的文化及其風情。簡直就是國中之國,特立獨行。其中,以中國城規(guī)模最大,影響廣泛。據了解,洛城有華人近40萬,有相當一部分就住在中國城內。從進入此城街口時看到的兩條巨龍形象開始,全區(qū)域都充溢著中國風格與氛圍,都是我們十分熟悉的所在。這里的人無論是來自香港、臺灣或大陸,都有著濃厚的親近和親切感。我們?yōu)g覽了一些商店、餐館、書店后,駐足在中國會館。這里正由一個華人小型演出隊進行著一場演出活動。節(jié)目是純正的中國武術、二胡獨湊、雜技等等。觀者雖然不算太多,但反響熱烈,不大的廣場上不斷響起掌聲與歡呼聲,受到美國和其他國家人們的喜愛。這個會館雖是臺灣方面主辦,但在外國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這一點上大家還是認同的??傊鱾€國家的移民大都保持著各自國家的文化傳統(tǒng),沒有忽視自己的根基。
對此我聯想到去美國探親之前,曾看到過一份材料,講述美國國會于2005年通過了一項將英語定為美國法定國語的法律。那時認為,美國一直通用英語,對這一法定不大理解。來洛城后通過走訪移民社區(qū)和查閱有關資料,才知其用意深遠,思慮悠長。文字語言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而民族文化又是一個民族生存發(fā)展的根基和生命線。在這一個移民比例很大,社區(qū)林立、文化多元而又十分龐雜的美國作如此決策,其用意就是用法律來保護其民族文化、維系其統(tǒng)一意志與民族尊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想在用法來保護文化這一點上或許值得我們有所思考或借鑒。
在洛城看京劇演出
在洛杉磯時,我有幸觀賞過一次京劇演出。這次演出,既不是國內來的專業(yè)京劇院團,也不是美國民間的演出團體,而是中國表演藝術學院有關人士約集在美國多個城市居住的京劇演員和愛好者,為該院院長徐文緗女士祝賀80壽誕舉行的一系列演出的一場。之后,還有其他藝術形式的演出及各種活動。這場演出的劇目都是折子戲或片段,有跳加官、巡營、鎖麟囊、將相和、秦瓊觀陣、西廂記。這些戲的內容和形式與國內演出無甚差別,唯有開場的《跳加官》是解放后難得再見的節(jié)目。其實它的內容不僅無害而且有益。就是祝愿人們發(fā)財、升官、高壽。目前國內有些演出也開始加演這個片段。演出就在中國表演藝術學院的禮堂進行,約有700多個客位的禮堂里座無虛席。和國內相似,多為老年人。老實說除去馬少良與張明合作演出的《秦瓊觀陣》具有較高水平、做念唱功底獨到之外,其他表演者不能說已經達到了藝術要求、但觀眾還是不斷鼓掌以資鼓勵。我亦覺得在洛杉磯能看到京劇演出頗為不易。對他們在異國他鄉(xiāng)堅持民族之根,努力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因而他們演出水平高低已不那么重要了。
院長徐文緗因何受到社會的關注和大家如此的尊崇呢?經閱有關材料和聽介紹才知道,她是北京人,出身于書香門弟,簪纓世家。自幼喜愛京劇。經名家指點,自己刻苦學習鉆研,技藝精到。她在美國經商有成,具有一定財力。為傳播宣傳中華文化,成立和修建了這座中國表演藝術學院。她自任院長14年來,為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國內來洛城演出的藝術院團,包括中國京劇院等國家演出團體,都是在這里演出,她都給予多方支持。同時,她還大力支持社會福利事業(yè),關心支持文化藝術界同仁的疾苦,幫助解決一些人的困難。在支持祖國大陸失學兒童上學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果。因而,她不僅受到了人們的尊敬,也受到了政府和有關團體的表揚。此次祝壽活動,徐文緗院長事先表態(tài),堅辭拒絕?,F在的各種活動完全是各方面自行組辦。她的為人處事理應受到人們的尊敬,她對祖國的奉獻精神值得發(fā)揚。
小學教育一瞥
美國是世界上最重視教育事業(yè)的國家之一。有資料顯示,美國立國(2007年)只有230年,而伴隨著清教徒移民在這里創(chuàng)建的哈佛大學卻有370年的歷史。也就是說教育比美國政府對美國的貢獻早了140年。重教育才在美國早已形成一個傳統(tǒng),成為各級政府必辦之要務。在洛城我懷著濃厚的興趣就小學教育進行了一些參觀考察,雖是走馬觀花,也獲得了一定的感性認知。美國小學與我國相同之處,學制也是6年。不同之處卻有許多。學校對學生的要求不是非常嚴格,對師資的要求卻決不放松。小學教師最低要有學士學位,還要修念一至兩年的教育系課程,方能取得教師資格。在編制上,一個班不超過25名學生,教師卻只有一名,實行全方位教學,數學、語文、地理、自然、英文……都要教授。教師還有一項工作量很大又必須完成的工作,就是對自己所教的全班每個學生一天的表現分項目做出記錄。記錄表格由市教育局統(tǒng)一印制發(fā)放。其要求非常細密,諸如每個學生思維如何?想象力怎樣?學習是否認真,對同學尊重如何……多達39個項目。每個項目又分四個等次,最后是良好。這些記錄在每個月的月底還要做一次綜合統(tǒng)計。對這些有判斷性的材料除上報以外,就是隨時通報給家長。這里開家長會不多,教師與家長溝通更多的是兩種形式,一是家長每天要到校接送孩子,有專門的簽字表冊,接走時簽字,借此機會交談;二是家長每月到校做義工兩次,可以互相了解。通過溝通對孩子共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師做此記錄雖然辛苦,但對提高教學質量的確是一項不可缺少的措施。
在洛城參觀小學時,發(fā)現其課堂中課桌的擺法與我們也有些不同。他們的教室都比較寬敞,課桌做圈椅型擺放,每個學生離教師與黑板的距離都比較近,師生既顯得融洽親切,又能聽看得更加清楚。在學時安排上與我國也有很大不同?;旧鲜前胩煺n程,下午1時半放學。學生中家里有人看護的接回家去,無人看護的繼續(xù)留在學校。留校學生再不分班級,統(tǒng)稱為輔導班。輔導班有專人管理,但不上正式課程。主要進行一些體育繪畫歌誦等活動。到下午晚飯前由家長接回家去。由于這些學生要在學校生活一整天,中午由學校供應飯食。飯費市上規(guī)定家庭月收入在3500美元以下者免交,收入在此數以上者只交1.25美元?;旧鲜敲赓M供應。那么,為什么有輔導班這樣的安排呢?這與美國一條法律有關。法律規(guī)定,12歲以下兒童在外在家必須有成人陪伴,否則違法。這種安排充分體現了學校的執(zhí)法意識與對兒童對家長對社會負責的精神,所以得到了人們的支持與配合。關于學費問題,美國的基礎教育為12年,小學6年,初中2年,高中4年,那是真正的義務教育。一切開支包括課本、學雜、社會活動等等,都由教育部門負責,學生家長沒有任何負擔,也就不存在孩子上學難的問題。在參觀考察過程中,我想到了我國的基礎教育。我們自有自己的國情與優(yōu)勢,但也有必要研究汲取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以使我國的教育事業(yè)更好更快地向前發(fā)展。
鄰居家的烏龜
在洛杉磯幾個月中,美國人的環(huán)保意識和對動物的愛護之心,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女兒居住的哈克街就是一條環(huán)境優(yōu)美、寬闊舒適的短街。除有兩戶居住兩三層小樓外,均為建筑樣式各異的平房。由于這里失竊極少,每家前院均不修設院墻。房前屋后一律鋪滿草坪,各種花卉和修剪造型奇特的樹木和各類果樹,比比皆是。說每戶就是一個小型花園應不算過譽。美麗景色自然引來各類鳥雀紛紛光顧。人們又為留住這些鳥雀大動腦筋,提供各種服務與必要的食品??梢哉f這條街上的人們,每時每刻都處在人與自然的和諧氛圍之中。洛城人畜養(yǎng)各類名犬較為普遍,并且在服務方面形成了社會網絡。有專門為其服務的商店、食品專賣和醫(yī)院診所。每個家庭大都把愛犬當作家庭成員對待,有病時送往醫(yī)院日夜有人守護,亡故后送終掩埋。除養(yǎng)犬外,還有喂養(yǎng)其他動物者。與我女兒家后院只有一墻之隔的鄰居,除養(yǎng)了大中小三條名犬外,還喂養(yǎng)了三只烏龜。由于隔墻較為低矮,院落中的設備和活動互相都不戒備。這家女主人是一位40多歲的白人婦女。人很和善而有禮貌。有時我做早操或澆花弄草時看到她與狗嘻戲或喂食烏龜,她都主動向我打招呼。我也報以禮貌的回應,或說聲你好。因為語言不通,無論說什么對方也只會理解成一種禮貌而已。三只烏龜身長都在20至30公分之間,就圈養(yǎng)在我女兒家矮墻邊一棵枝葉繁茂的梧桐樹下,借此陰影以免暴曬。有時我仔細觀察這些烏龜的生活習性,那種堅毅沉穩(wěn)從容不迫的神態(tài),使我不由想起了龜兔賽跑的那則新寓言。那就是第三次比賽時,烏龜身馱小兔渡過河去,雙雙取得了好成績。同時,從烏龜的體積猜想,她們一定有了相當長的生長歷史,說不定還會有一定的來歷。后來了解到,這三只烏龜果然有著一段小小的故事。她們是女主人的奶奶年輕時開始喂養(yǎng)的,后來奶奶老了,去世時立下遺囑,要求一定要把它們喂養(yǎng)下去,一代一代養(yǎng)下去。有一天我們看到一個小伙子,大概是女主人的兒子,用了一天時間,把圍欄的鐵網與撐柱全部進行了修繕更新,使其更堅牢更美觀。在操作時,三條愛犬也圍著它們繞來轉去,就這樣,在一派喜興的景象中,喂養(yǎng)烏龜的第四代人開始了自己的新任務。
萬圣節(jié)到來之前
10月中旬的一天上午,我與老伴上街散步,看到在每家花紅陰綠的門前,出現了一個新的很不協調的景觀。有的在草坪上樹起了用紙作的墓碑和十字架;有的用穿著布衣,頭戴長發(fā)、骷髏面孔的鬼形象把住自己的家門;有的在房門前的花墻樹叢之上置放了白絲網和巨型黑蜘蛛;還有不少人家用白布一頭捆成頭型,畫上眼睛口鼻,懸掛在房前的樹上,這些頭形隨風舞動,飄搖不止;有的人家用南瓜做成人面擺在窗臺之上,或將畫有南瓜燈的布幔掛在墻壁上;更有人將人造的頭身腿骨齊全的人骨架擺在自己的房門左右……對這一切我們產生了疑問,這到底為了什么呢?
經了解,原來是為迎接萬圣節(jié)……即鬼節(jié)做準備。每年10月30日的萬圣節(jié),是美國僅次于圣誕節(jié)的大節(jié)日,其消費之大列圣誕節(jié)之后。預計這一年過節(jié)消費可達50億美元。從離鬼節(jié)尚有10日之多,人們已經緊鑼密鼓擺開了過節(jié)的陣勢看,屆時會非常隆重熱鬧。
美國的萬圣節(jié)始源于兩千多年前的歐洲。傳說最多的有兩個版本。一說為秋收慶典,10月30日是進入冬季的前一天,是秋季的結束,讓鬼魂看到好的收成。另一說是當年死去的人,要在這一天造訪人世,回到自己的故居尋找生靈,借此再生。于是在這天人們熄滅燈火,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讓鬼魂無法找到活人,還要把鬼魂嚇走。所以,萬圣節(jié)也就是鬼節(jié)。
現在的鬼節(jié),已經沒有原先的那種宗教迷信色彩。完全成了一種文化的體現,成了孩子們的節(jié)日,成為一種全社會的民俗活動。節(jié)日期間除各團體各樂園有諸多活動外,有一個最突出的活動就是孩子和青年人化妝成鬼魅到各家要糖吃。要糖也有典故,它來源于愛爾蘭的一種傳說,用糖把鬼魂引走。所以萬圣節(jié)期間家家都要準備許多各式各樣的糖果,有孩子的人家都要準備各種樣式的鬼怪衣物。孩子們扮成鬼樣出來要糖,要求有大人駕車護送,車在路邊等候。孩子要糖只能到有節(jié)日布置和點了燈的人家門口敲門等待,不許進屋。但凡有人敲門,各個住戶無不開門熱情送上糖果,以為已經送走了鬼魂,獲得平安,十分高興。未到萬圣節(jié)日,我們已經離去,女兒曾多次親歷這個節(jié)日,她說此節(jié)獨具特色,熱鬧非凡,是美國全國性的一個民間文化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