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儒林外史》是十八世紀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杰作。它以尖銳鋒利的筆芒對腐朽的封建科舉制度進行了深刻的揭露與批判。作品在揭露與批判的同時,也刻畫了一個個形象鮮明的個性人物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關鍵詞】人物形象;范進;特征性言行
已故文學家吳組緗先生曾說:“關于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性格與命運,除了反右,文革,上山下鄉之外,《儒林外史》中全有了。”
作為我國十八世紀現實主義小說巨著,作品在描寫人物性格,尤其是刻畫人物形象方面可謂是“聲態并作”。《儒林外史》的藝術描寫雖然是以描寫世相為主,但這并不意味著它不重視描寫人物。在小說中,人生世相總是需要通過各有其生活遭遇,各有其性格風貌的人來體現的。注重寫世相,就不能不注重寫人物。總體來說,《儒林外史》寫人物的份量是與其寫世相的份量相副的。魯迅先生在研究《儒林外史》曾說道小說寫人“現身紙上,聲態并作”,這并非是溢美之詞。但由于《儒林外史》的描寫以表現世態萬象為主要內容,遂形成了它獨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中描寫的鮮明人物形象舉不枚舉,但我們仔細想來,其不外乎兩種情形,一類是以描摹特征性言行為主的人物形象,另一類是以渲染主要性格為主的人物形象,其實這也就是《儒林外史》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試以小說中最具特點的人物形象——范進舉例,分析《儒林外史》中的特征性人物形象。
作為本書中的靈魂人物,范進在幾十年應試不中的情況下,他在主試官周進的抬舉下,應試及第。而他自己卻由于喜不自勝而發瘋。在恢復過來后,他的岳丈胡屠戶由從前的對他不屑一顧變為阿諛奉承;同縣的“名流”也紛紛巴結。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我們在分析他的形象時試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所處時代。范進生活在清朝初年,清王朝正處在上升時期,封建制度得到了充分發展,長達上千年的科舉考試制度已經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幾乎全社會都沉浸在“科考熱”中。
(2)社會地位。范進出身低微,既貧且寒,窮得都揭不開鍋了,借錢趕考不成,反遭道其岳父胡屠戶的一頓臭罵。
(3)人物本性。激疑:范進遭其岳父胡屠戶無端辱罵,為什么卻還說“岳父見教的是”?范進為什么能“手里插個草標”在大庭廣眾之下“東張西望”尋人買雞?范進對岳丈的“教誨”,唯唯連聲,窮秀才賣雞也能招搖過市,不過“草民”一個。可見,中舉前的范進懦弱猥瑣,甘蒙屈辱,一臉自卑自賤的奴才相。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不難得出范進得人物形象——他熱衷功名:窮盡一生的精力于科舉考試,雖然屢遭挫敗,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歲才中秀才;他怯懦麻木:胡屠戶在范進中秀才后,盛氣凌人地辱罵他,說他是“窮鬼”、“爛忠厚沒用的人”、他只是唯唯諾諾,還說“岳父見教的是”,充分表現出范進逆來順受、怯懦麻木的性格;他迂腐無能:家里窮得無飯吃,范進手足無措,以及他喜極發瘋的狼狽相,都說明范進迂腐無能;他虛偽奸詐:從范進中舉后,張鄉紳的到來,并赤裸裸的和范進套關系為不給自己在官場上抹上不敬老丈人的污點而做出的舉動,都可看出范進為人的奸詐。
作者生動地刻畫了這個為功名利祿而神魂顛倒的科舉制度的殉道者典型形象。范進將自己20到54歲的青春都押在了科舉這座“獨木橋”上!一旦中舉,34年的折磨摧殘,34年的忍辱偷生,34年的辛酸,都在“瘋”中爆發出來。
范進只是《儒林外史》這部巨著中的鮮明人物形象中的典型代表,這樣的人物在作品中還有很多,比如說嚴監生,臨死還伸出兩個指頭,不肯斷氣,嫌燈盞里點兩根燈草費油,還有嚴貢生訛鄰家的豬和訛船家的工錢的惡劣行徑,王玉輝對女兒殉節的先喜后悲,馬二先生游西湖的迂腐本色,牛浦郎的冒名頂替,沈大腳的媒婆嘴,等等都賦予的人物以鮮明的形象。這類以言語塑造起來的人物形象。有些特征性言行不但包含著深刻的思想內容,也包含著深刻的性格內容。如范進中舉,嚴監生之死,王玉輝悲悼女兒等等。作者在塑造出鮮明的人物形象的同時,更刻畫出了人物的性格肖像。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杰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魯迅先生在評說《儒林外史》說道:“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還有馮沅君、陸侃如合著的《中國文學史簡編》認為“大醇小疵”。這樣一部巨著雖然全書故事情節雖沒有一個主干,但卻有一個中心貫穿其間,那就是揭露和批判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嘲諷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這樣的思想高度,在當時無疑是有著極大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的。加上它那精準、形象、干練的白話文般的語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優美詳實的景物描寫,辛辣的諷刺手法,在藝術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參考文獻:
[1]沈治鈞.儒林外史:中國知識分子的一面鏡子[A].面向二十一世紀:中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
[2]高明閣.論儒林外史對原型的攝取[J].社會科學輯刊,19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