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啟蒙運動作為人類歷史上偉大的思想革命,給人類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日新月異的進步,以至于啟蒙成為發展、富強的代名詞。但是,作為一種歷史現象、文化現象,它無法完美,無法達到最理想的狀態。因此,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啟蒙隱藏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來。要從根本上解決啟蒙所帶來的問題,就必須回到源頭重新認識啟蒙運動,而康德的《答復這個問題:“什么是啟蒙運動?”》則清楚明白地讓我們認識并反省問題,進而提出解決的可行方案。
【關鍵詞】啟蒙;理性;進步;責任
十七世紀中后期到十八世紀的百余年間,一場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革命在歐洲大陸上蓬勃興起,很快就席卷西方并影響到全世界。這場以法國為中心的思想革命就是啟蒙運動。從此,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人類社會的一切領域,無論生活狀況還是精神世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啟蒙運動的理性之光使自然科學走進了理論的領域,提出了科學假說,進而建立了理論或理論體系。啟蒙使人的經驗與科學結合,推動了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的科學和生產的空前發展,由此帶動了經濟的飛躍、財富的驟增。啟蒙強調“人生而平等”,提倡自由、民主、博愛等價值,并要求人作為主體以理性自覺來反抗宗教宰割,從而建立以理性為基礎的法制、民主社會體系。啟蒙呼吁發揮人的無限創造力,以理性為工具不斷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更重要的是改造人自身,人類從此處于永無休止的進步與發展之中。全世界的民族與國家都在啟蒙的理性之光的引領下,一代又一代地前進。但是,隨著啟蒙理性無限制的發展,理性災難也接踵而至。由于過分自負于理性的力量,人類盲目并肆意地征服、利用、掠奪自然,自然也相應地對人類進行了報復,人類的生存狀況日益艱難。并且由于對財富的欲望無限膨脹,對經濟發展的無限追求,使得人類日益成為財富的奴隸,生命的意義已日漸被財富所淹沒,簡單的幸福也越來越遙不可及。于是對啟蒙的譴責、批判也日漸升溫,但我們需要的不是極端主義的態度,而是對問題進行重新思考。因而,讓我們從康德的《答復這個問題:“什么是啟蒙運動?”》來重新認識啟蒙運動。
一、啟蒙與理性
“啟蒙”一詞英文為“enlightenment”,是照亮、光明的意思。它包含了“啟”與“蒙”兩個方面,“蒙”是“啟”的前提,正因為“蒙”才迫切地需要“啟”,因此首先需要明確的問題是“蒙”是什么?
康德在文章一開篇便開門見山提出了啟蒙運動的含義,即“人類脫離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①這一定義包含了兩個關鍵點,一個是“自己加之于自己”,另一個是“不成熟狀態”,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在康德看來,“蒙”正是人類自己給予自己的,是內在于人自身的,而并非外在的物質性的蒙蔽。“不成熟狀態”便是人自身之中的“蒙”,即是當自己有理智,有足夠的理性能力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時卻沒有足夠的勇氣與決心運用自己的理智,而必須依賴他人,依賴權威的引導才能運用。這就好比生理上的未成年人需要監護人的保護與引導才能更安全更放心地活動一樣,處于“不成熟狀態”的人們就是生理上的成年人在精神領域的理性未成年狀態。在康德看來,這是非常有害并且危險的狀態。由于懶惰與怯懦,人們甘愿終生接受他人的引導,甘愿臣服于約定俗成的社會思維習慣而對其中的不合理、不真實狀態視而不見,甚至認為跨出其中一步也是非常危險并且艱難的。這些已經愛好這種不成熟狀態的人們將永遠處于黑暗、蒙昧之中,無法自由地運用自己的理智來創造來改變自己,他們的理智將永遠不見天日,這將導致整個社會、整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都永遠處于蒙昧之中,永遠無法進步、發展。因此,康德大聲疾呼: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這是啟蒙運動的口號,但實現它并非易事,不僅要求要有認識自己理智的勇氣,還要對“人類社會進行契而不舍的探索、奮斗,不斷地用理智代替‘不成熟’”。②
現實中,對“啟”的阻礙有許多,首先是個人暫時沒有能力運用自己的理智;其次是專制的社會權勢阻撓人們理智的開啟與運用,而不斷用愚昧主義來引導和控制民眾。當然,無論情況如何惡劣,總會有少數人依靠自己的精神奮斗掙脫愚昧的束縛而邁出自由運用理智的堅實步伐。這少數人便擔負起覺悟廣大民眾,開啟民智的責任。個人僅僅依靠自己啟蒙自己非常艱難,但是公眾在少數先覺者的幫助下啟蒙自己卻是可能實現的事情,前提就是允許公眾自由。
何謂自由?最熟悉的詞往往也是被誤解最多的詞,在康德這里,自由并非放任自流,并非以自我為中心的為所欲為,它是一種權利,同樣也是一種責任。人們享有理性自由的權利,但是同時也擔負著用理性自由為全人類謀福利、求福祉的責任。“必須永遠有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帶來人類的啟蒙。”③“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在康德看來是人類享有的最大的自由,與此相對的還有“私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康德認為在不同的境遇、不同的背景、目的下,人們運用的自由也是不同的。若將社會比作一部大機器的話,為了機器的正常運轉,作為機器零部件的人們便只能保持純粹的消極態度,只能根據自身所處的位置,所擔負的職責來運用理性,從而使機器得以正常并朝著自己的目標運轉。因此“私下運用理性”即是在社會中從事某一職業的人不得不利用理性來實現自己的具體目的。因此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說理性不可能有自由地運用。而“公開地運用自己的理性”則是“指任何人作為學者在全部聽眾面前所能做的那種運用”,④也就是真正地純粹為了運用理性而運用理性,是個人作為具有理性的生命存在為了整個人類共同體的幸福而運用理性,因而這種理性的運用必然是公開和自由的,是任何政權力量都無法阻撓的,因為這是“違反人性的犯罪行為,人性本來的天職恰好就在于這種進步”。⑤
因此真正的理性自由是與責任密不可分的。作為理性自由的主體,首先有責任認識自己的理智,并為運用自己的理智負責。其次運用理性本身即是一個公開負責的過程。許多后來的思想家們將啟蒙簡單地概括為理性的運用,卻忽略了理性的運用存在著誤用的可能,由此導致了極端的工具理性,用理性弱化了道德情感,導致了利己主義、無宗教和無政府主義……因而作為理性的主體必須從責任出發,從為全人類謀福利的責任出發,才能真正地公開自由地運用理性。
二、啟蒙與寬容
啟蒙運動最初是為了對抗神學的宰制,反對神權的無上權威及受神權控制和掌握的政治權威,即為了掙脫神學專制的束縛。但是理性主義的過度膨脹,卻使人們掉入了另一個黑暗的深淵。人的理性主宰了人的所有情感道德,人變得越來越鐵石心腸,除了自身的切身利益,人很少會用心去經營一項事業,甚至家庭、朋友。康德提出所有的人都應通過道德律令來發展理性,很重要的一點便是人在公開、自由地運用理性時需要有一顆寬容的心。無論是對待自然還是人類自身,都需要根據良心來運用理性。即使是作為啟蒙最偉大作品之一的法律,也需要寬容:每一個國家或民族在制定自己的法律時,首先在乎的就是能否將這一法律加諸自身?從自己出發,設身處地地考慮他人的感受,尋求最廣泛的支持與同情,這才是符合人性的理性運用。
馬克思提出人是社會性的存在,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是處于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之中的。因此個體與他人的互動決定了個體具有一個開放、變動的不斷轉化的發展過程,而其中必不可少的道德基礎就是寬容。這樣展現出來的個體才是人之為人的特性,沒有寬容的理性僅僅是作為工具存在的人的狀態,是完全失去精神性含義的唯利是圖的物欲橫流的墮落狀態。今天,啟蒙所創造的人類有史以來的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社會,卻是精神文化極度低俗、匱乏的社會。沒有理性的寬容會造成嚴重的后果,但是沒有寬容的理性同樣也會帶來重大的禍害,只要回頭看看那一場場觸目驚心的戰爭,“最殘酷的集體主義和最能夠發展人性光輝的尊嚴都在啟蒙之中”。⑥
三、啟蒙與中國的現代化
康德在文章中講道:“通過一場革命或許可以實現推翻個人專制以及貪婪心和權勢欲的壓迫,但卻絕不能實現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見也正如舊的一樣,將會成為駕馭缺少思想的廣大群眾的圈套。”⑦而將它用于中國的發展是再恰當不過了。中國通過一場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的專制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取得了政治制度上的重大勝利,但是隨之而來的卻是變革思想方式的漫長道路,而對啟蒙的迷信則是道路上的一個重大障礙。
中國的啟蒙發生在救亡圖存的民族危難關頭。一批具有愛國熱情的青年知識分子震撼于西方在啟蒙運動之后的飛速發展,對西方所取得的科技、經濟、社會制度等方面的成就贊嘆不已,于是啟蒙變成了富強的代名詞,成了中國救亡圖存的唯一出路。尤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更是直接與啟蒙相聯系,它所提出的科學、民主口號幾乎是中華民族一百多年來唯一的精神寄托。在啟蒙理性的指引下,先進的知識分子對中國社會與人民都進行了嚴厲地批判,提出了改造社會改造國民性的要求。這種改造要求是一條徹底的西化之路,是用工具理性主宰一切的道路。先進的知識分子作為社會的精英,他們強烈地譴責封建專制遺留下來的綱常名教的余毒,以及深入國民骨髓的麻木,要求全民族都用理性武裝自己、發展自己。其中,重要的兩個方面是政治與倫理。封建專制是徹底打到了,但是中國人習慣了有一個主人為自己做主,突然自己做主讓他們一時間無所適從,并且儒家的禮法制度已作為習慣深入民心,人情社會已是根深蒂固的存在。先進的知識分子們提出了法律,用理性制定一系列的法制制度來要求規范人們的社會生活。在倫理方面,拋棄了封建的“三綱”限制,提倡向功利的自主的倫理觀轉化。所有的一切都從用理性重新評判原來的社會價值,創立全新的先進的社會價值體系。因此,必然地就存在如何對待中國本土資源與西方文化之間的關系的問題。西方啟蒙無疑造就了先進的科技,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是“在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偉大的精神文明傳統是僅僅靠工藝技能形成的,相反,只有依靠對真善美的理解,對人生、社會超越世界的認識,對意義和理想的追求才能成為可以凝聚人的信念、形成生活方式、確立意義境界的文化的生命共同體,成就源遠流長的文明傳統”。⑧我們由此可以確信只有用自己本土的有價值的資源來融合消化西方的先進技術、制度資源,才是一條真正理性的道路。但是,當時救亡圖存的迫切愿望以及封建反動勢力的一次又一次攻擊,使得先進知識分子們采取了絕對的西化之路,對本土的資源完全當作落后的糟粕加以丟棄。危險存在于我們處于特殊的歷史背景下,無法對西方啟蒙理性的有深刻含義的價值充分認識并運用落實,另一方面本土資源作為我們內在的精神資源,價值體系標準又被破舊立新的狂潮徹底解構了,真正走到了雙重的價值失序。這種情況下,現代化也失去了它真正具有的精神性含義,人心的良知也隨著價值底線的崩潰而被污染,現代化變成了一個物欲橫流,唯利是圖的末日瘋狂。
中國的啟蒙從救亡圖存到富強發展,主要的出發點便是經濟、技術的發展,理性的運用也失去了康德的公開自由地利用的原則,喪失了為理性而運用理性的目的,喪失了運用理性為全人類謀福利的責任,工具理性主宰一切,功利主義、自我中心充斥社會。康德的啟蒙精神已經日益消殞。
四、對啟蒙的反思
作為人類社會最具活力和創造力的一種精神運動,啟蒙運動幾乎橫掃近現代社會的一切價值領域和現實社會。“這是一種強烈的物質主義,是一種科學主義,是一種使用主義。”⑨由啟蒙所開辟的現代性也成為這二十年來整個人類的生活典范。發展中國家更是強烈地把啟蒙作為步入現代化的唯一路徑。西方中心主義、人類中心論都是突出的價值觀。但是,時至今日,人們已經從對啟蒙的迷信中日漸清醒過來,啟蒙作為一種精神它無法涵蓋一切內容,不可避免地具有無法掩飾的盲點,并且盲點所帶來的副作用已經逐漸顯露。啟蒙突出對人的重新理解,把人的長期被壓抑被壓制的潛力調動起來,重視個人解放、個人權利,從而導致越來越失去控制的個人主義,而家庭、國家的價值越來越邊緣化,人際關系越來越嚴峻冷漠。啟蒙的平等自由在政治制度上顯示的卻是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人與人之間的極度不平等;啟蒙追求無限增長的財富,人日益成為財富的奴隸,整個人生就是為了財富奔波勞碌,生命的意義也被財富所詮釋,幸福已經淪喪。相信這一切都是康德的啟蒙思考中不可能發生的。康德追求的是一個永久和平、完美的人類共同體,是人類通過公開自由地運用理性建立的幸福的社會。為什么實踐的結果與理論的構設背道而馳呢?理論作為一種理想化的主義,它所設想的是具有完全自知之明的能負責地運用理性的人,但現實中并非每一個人都能如此,并且不同的文化背景、歷史沉淀決定了一種價值體系是無法發揮全能的作用的。但并非啟蒙就應該被徹底放棄,相信這是不可能也不合理的觀點。啟蒙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很大的呼聲,但是同時也夾雜了許多回到最初的聲音,一批有識之士已經看到了盲目迷信理性并不是啟蒙運動的真正精神,我們今天要做的不是爭辯,不是另一個極端主義,而是回到源頭,反省一路走來我們錯誤的根源在哪里。
以中國為例,從五四啟蒙到今天的現代化,從救亡圖存到富強發展,不容質疑啟蒙精神帶給我們的是進步,但是啟蒙的理性對知識的追求卻讓我們本土的人生智慧哲學被棄如蔽履。本土的精神資源得不到合理利用,這對全民族的文化認同是一個重大的危機。一個民族沒有對自己文化的尊重與熱愛,這個民族的精神何以彰顯,國家的尊嚴又如何體現?精神文明建設不是一個空洞無聊的口號,而是必須扎根落實的工作。在今日現代化、后現代化充斥的世界,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時代,我們迫切需要建立屬于本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價值體系,使我們在全球化浪潮中能保持自身的獨特民族性。
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按自己的心意并往往是相互沖突地追求自己的目標時,卻又不知不覺地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前進,這就是文化的獨特性與統一性。啟蒙開辟的現代性是朝前進的,我們每一民族、國家毋庸置疑同樣向前奮進,但是,奮進的過程并不是盲目地隨波逐流,而是公開自由地運用理性,從責任出發,用本民族的優秀價值規范指導自己的行為,大踏步地朝著現代化的富強、幸福邁進。因此,康德的啟蒙,康德的世界公民社會并沒有喪失意義,而是處在發展過程之中,還處于啟蒙著的階段,遠遠未達到啟蒙了的目標。
注釋:
①[德]康德著,何兆武譯.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22.
②陳樂民.康德論啟蒙—讀康德《 答復這個問題 “什么是啟蒙運動 ”》[J],社會科學論壇2000(7):47-49.
③[德]康德著,何兆武譯.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24.
④[德]康德著,何兆武譯.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24-25.
⑤同上:27.
⑥哈佛燕京學社.啟蒙的反思[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3.
⑦[德]康德著,何兆武譯.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24.
⑧哈佛燕京學社.啟蒙的反思[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34.
⑨哈佛燕京學社.啟蒙的反思[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82.
參考文獻:
[1][德]康德.何兆武譯.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2]哈佛燕京學社.啟蒙的反思[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3]陳樂民.康德論啟蒙—讀康德《 答復這個問題“什么是啟蒙運動 ”》[J].社會科學論壇2000(7):47-49.
[4]曾曉平.康德的啟蒙思想[J],哲學研究2001(5):66-71.
作者簡介:金麗文(1984-),女,浙江杭州人,上海師范大學哲學學院0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