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世界上也許有卑微的人,但卻沒有卑微的靈魂
家里珍藏著我上大學時買的一百多部DVD高清電影,它們是我的寶貝,更是我業余時間的主要消遣。《放牛班的春天》是我新近收集到的。馬修,一位失業的音樂教師在一所寄宿制學校找到了一份工作。校長的殘忍,其他教師的冷漠,更痛心的是孩子們的無法無天和可憐無助,這一切讓他感到震驚。如果是別的老師,也許三十六計走為上才是最好的選擇。而馬修卻用他純凈的音樂喚醒了老師冰冷已久的心,解脫了束縛孩子身心的繩索,撫平了他們受傷的心。
對待攻擊性的孩子,馬修讓他照顧被他打傷的人,讓他體會生命的脆弱;對待頑固不化的孩子,馬修給予他足夠的自尊;對待內向、抑郁的孩子,馬修讓他參與到集體活動中,體驗愛心的力量;而對于片中的主角莫朗,一個單親家庭成長起來,剛愎自用的孩子,馬修則發現了他身上那與眾不同的音樂素質,并在一場很重要的演出中,給予莫朗新的充分肯定,最終感化了這頭“小野牛”。
馬修是一個教育家,但我覺得他更像是一位藝術家,他把“因材施教”做得出神入化。他根據每一個孩子的不同性格特點、家庭背景、成長經歷,價值取向來決定采取什么樣的方法來與他們溝通,幫助他們發現自己內心的善良和博愛。同時,他通過籌組合唱團的方式,激發孩子們的音樂潛能,讓這群孩子從美妙的歌聲中感受愛。
世界上只有卑微的人,沒有卑微的靈魂。每一個孩子都有著高尚的靈魂,只是藏在一個不為人知的角落里,而我們,就是那手持蠟燭的引路人,找到它,并引領它朝著光明和愛走去。
《美麗的大腳》——美麗的人美麗的心
我看《美麗的大腳》流下了眼淚,因為我想了我剛上班時的艱辛,但同主角張美麗比,我還是幸福的。
一個貧瘠山區的長著43碼大腳的普通農婦,被愚昧奪去了丈夫和孩子后,面臨著人生巨大的苦難。但她卻悟出了一個道理:愚昧無知是可怕的。于是,她毅然扛起了教育村里孩子的重任。她不是一個“合格”的教師,上課時念錯字,不認識英文字母,又不會講普通話。而這一切絲毫沒有阻止她前行的腳步。為了給孩子們買一臺電腦,她將一瓶白酒一飲而進;為了留住志愿教師,她把多年積攢的報紙拿出來給她上廁所用,拿極其寶貴的水給她洗臉、洗衣服,撿桔子皮煮茶;只要是她能做的,能為學生做的,她都做了。她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字字句句,讓人體會到了至高至純的“美麗”,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她實踐著人如其名的美麗人生。
其實,人們喜歡“美麗”,正是因為她的身上,有我們想過而做不到的東西。她執著,為了一份樸素的情感而去干一件她完成起來很難的工作;她倔犟,只要是為學生,她一口氣喝完一瓶白酒,有著男人般的剛毅與強悍;她清高,喝完酒后她笑了,這笑是綿里藏針,是對趙老板的鄙視;她更博愛,學生在北京學驢叫,她講的一番話,直擊心靈深處,學生和她淚流滿面,而屏幕前的我們,又怎么不被她感動。
張美麗,沒有文化,卻給每一個有文化的教師上了一節最生動的課。也許,我們的事業定位在學校墻上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標語牌上,而張美麗的,定位在樸素的心里。
《死亡詩社》——我們就是那一個盜火者,即使背負罵名,也要取得光明。
威爾頓貴族學校沉悶、壓抑,學生們私下里咒罵學校是地獄,并篡改威爾頓四大信條以示嘲弄——直到“離經叛道”的基廷到來。他充滿個性化的語言,及時行樂的信條,撕教科書的舉動,這無外乎給學生的心靈來了一個大地震。而學生們無意間也發現,原來基廷曾經是學校一個名叫“死亡詩社”的組織的一員。在尼爾同學的倡導下,“死亡詩社”得以重建,學生吟誦著優美的詩句,跳著非洲原始舞蹈,釋放著青春生命的激情。而尼爾參加《仲夏夜之夢》演出遭到父親的極力阻攔,在演出結束的那天晚上,他用父親的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一切追究起來,基廷無奈地離開了學校。
這是一個矛盾無處不在的片子:學校體制與學生渴望自由心靈的沖突,學生想要釋放自我與家長古板教條的沖突,社會教育大環境與基廷這樣先行者的沖突,更有片中每一個人內心世界的自我沖突。
然而,誰又能說基廷沒有成功呢?當基廷與學生們道別時,那個最懦弱的托德跳上課桌,吟誦著他們最愛的詩句,學生以這種神圣而莊嚴的形式表達著對基廷的肯定和愛。
有時,我們注定是那一個盜火者,即使背負著盜者的惡名,只要有人因我而得到光明和自由,我們所做的一切,就都有了意義。基廷失去的只是一份工作,得到的卻是人心。
(作者單位:七臺河市茄子河區新富小學)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