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2年級下冊第3單元第2課時。
教學內容:
“平移和旋轉”屬 “圖形與幾何”領域的內容。作為新課程,又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它是一種基本的圖形變換,對于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掌握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而2年級的學生形象思維要強于邏輯思維,學生的空間觀念尚在初步建立過程中。 “平移”與“旋轉”雖然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現象,但 “平移”與“旋轉”卻是兩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所以在教學時應注意學生借助生活中的素材和設計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從具體到抽象的空間觀念,為第二、三學段進一步學習圖形與幾何打下基礎。
教學對象:
之前,學生已掌握了前后、上下、左右方位順序,認識并能識別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有一些關于物體或圖形運動的經驗,但思維水平還處于形象階段為主,解決平移和旋轉這樣抽象的空間想象思維的問題還有一定困難。對于平移了多少格,學生可能會遇到數的方法不正確導致格子數的不準確,畫的時候不知從哪里著手。這正好可以發揮多媒體與教學整合的優勢。它可以在狹小的教室中再現生活場景,啟動原有認知。把整個移動的過程,確定距離的方法,直觀形象的呈現在學生眼前。不僅解決了數學知識的高度抽象性和兒童思維發展具體形象性的矛盾,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主動參與,積極探究。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的現象并會直觀地進行區分。能在方格紙上確定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距離。能在方格紙上畫出平移后的圖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使學生通過多媒體教學資源生動、形象的直觀演示,經歷觀察、操作、合作學習等活動,感知、了解、區分、判斷圖形的這兩種變換,在認識平移和旋轉現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初步滲透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
3.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對旋轉與平移現象的探究活動,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對身邊與旋轉和平移有關的某些事物產生好奇心。激發學習數學的熱情。
教學重點:使學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的特點并直觀地進行區別,能在方格紙上確定一個簡單圖形平移的方向和距離。能在方格紙上畫出平移后的圖形。
教學難點:秋千和蹺蹺板的運動特點及確定圖形平移距離的方法。
教學流程:
一、看一看、玩一玩——感知平移和旋轉的現象
1.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到游樂園玩嗎?今天老師就要帶你們一起到哈爾濱的游樂園去看一看。(課件出示動態的游樂園主題圖。)看看我們的游樂園里都有哪些有趣的游樂項目。
生:蹺蹺板、摩天輪、風車、轉椅……
2. 感知現象。
師:你想玩哪一個?它是怎樣運動的?用手來做一做。
生:我想玩摩天輪,它轉起來很刺激。
…………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教學資源生動、形象的直觀演示,展示孩子們向往的活動天地,喚醒孩子們的童真、童趣,激發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并讓學生用手來做一做旋轉椅、纜車、摩天輪、蹺蹺板、滑滑梯等游樂設施的運動過程。初步感知旋轉和平移現象。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分一分、說一說——構建平移和旋轉的概念
1.分一分,了解特征。
師:你能試著在小組中根據他們不同的運動分分類嗎?
(生獨立思考,然后在組內分類。師根據學生的匯報在黑板上貼出圖片。)
A學生可能將摩天輪、轉椅、風車分成一類。
B學生可能將小火車、纜車、滑梯分成一類。
C學生可能將秋千和蹺蹺板分成一類。
2.說一說,理解平移和旋轉的概念。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么分的,為什么這樣分?
生:摩天輪、轉椅、風車分成一類, 因為他們都在轉。小火車、纜車、滑梯分成一類,因為他們都沒有轉圈。秋千和蹺蹺板分成一類,因為它們和其他兩種的運動都不一樣。
師:像摩天輪、轉椅、風車這樣轉著圈的運動我們稱它為圓周運動。(課件演示,不動的中心點用紅色閃爍。板書:圓周運動。) 整個轉椅、風車、摩天輪都在動嗎?有沒動的地方嗎?
(通過課件的演示生發現:中心的點沒有動。)
師:原來他們都是在繞著一個點做圓周運動。(課件演示留下運動軌跡。)
師:(小結)像摩天輪、風車、轉椅這些,物體繞著中心的一個點進行圓周運動,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旋轉。(板書:旋轉。)學生齊讀“旋轉” 。你在生活中還見過哪些旋轉現象?
(生舉例。)
師:小火車、纜車、滑梯它們在運動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課件演示留下運動軌跡。)
生:它們都在沿著直線運動。(師相機板書:直線移動。)
師:方向改變了嗎?
生:沒變。(師板書:方向不變。)
師:(小結)像小火車、纜車、滑滑梯這些,物體沿著直線移動,而且方向不變,我們就把這種現象叫做平移。(板書:平移。)學生齊讀課題“平移” 。平移的時候改變的是物體的位置,不變的是物體的形狀和大小。你在生活中還見過哪些平移現象?
師:現在讓我們看看秋千和蹺蹺板應該分在哪一類呢?在小組里討論討論。
學生在小組里交流,并說明理由。
師:如果用力蕩,秋千會怎樣?(課件演示秋千擺動幾次后做圓周運動。)
師:現在你知道蕩秋千是什么現象了嗎?
生:旋轉。
師:(小結)秋千也是旋轉現象,它是繞著一個軸在旋轉。
師:蹺蹺板呢?如果將蹺蹺板升高會怎樣?(用課件演示蹺蹺板的運動。)
生:觀察到它做旋轉運動。也是圍繞著一個點在旋轉。
小結:通過游樂項目的不同運動,使我們認識了平移和旋轉兩種現象。在游戲中使我們學到了知識。
【設計意圖:在學生分類時,課件演示各種游戲設施留下的運動軌跡。使學生清楚地看到摩天輪、轉椅、風車都是在繞著一個點做圓周運動。小火車、纜車、滑梯都在沿著直線運動,而且方向不變。通過多媒體教學資源生動、形象的直觀演示,使學生分別找到了這些游戲設施共同的運動特點。進而使學生由感性到理性地認識了旋轉與平移的特點。對于秋千和蹺蹺板應該分在哪一類?在學生們眾口不一、猶豫不決時,課件演示秋千、蹺蹺板的運動軌跡,使學生清楚地看到秋千、蹺蹺板都是圍繞著一個點在做旋轉運動。觀察是發現的基礎。這兩種游戲設施由于自身的特點,它們完整的運動軌跡是學生在生活中無法看到的。但此時通過多媒體教學資源生動、形象的直觀演示,使學生了解了這兩種游戲設施的運動軌跡,對旋轉有了更充分的感知。這突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三、比一比、辨一辨——區分平移和旋轉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師:現在老師要考考你們了,你能根據學到的知識判斷下面哪些現象是平移,哪些現象是旋轉嗎?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我利用多媒體,把生活中的一些平移和旋轉的現象再現課堂中,為我的教學及學生利用本節課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都提供了豐富的直觀、形象資源。這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
四、數一數、畫一畫——掌握確定平移距離的方法。
1.創設情境,感知平移的方向和距離。
師:(課件出示小魚的動態畫面。)在我們的游樂園里還有一個小湖呢,湖里有著各種各樣美麗的小魚,它們也想來考考你們。你們接受挑戰嗎?(畫外音:“我怎樣能和我的伙伴重合呢?”)
師:誰有好辦法,能讓小黃魚和小紅魚重合。
指名回答:小黃魚向右平移能和小紅魚重合。
師追問:要平移幾格呢?誰先猜一猜?
生可能答:2格或5格。
師:究竟要移動多少格呢?讓我們借助小魚卡片來數一數吧。
師:誰知道小魚向右平移了幾格?
(課件演示小魚移動的過程,學生跟著數,并引導學生說出正確答案是5格。)
師:如果沒有小魚卡片的幫忙,你還能又快又準地數出小魚向右平移了幾格嗎?在小組里討論討論。
(指名匯報。)
方法一:數點。(板書:數點。)
生:我是看魚嘴上的點,這個點移動了5格,我知道小魚移動了5格。
師:誰也是用這種方法數的,說說你數的哪個點?(課件演示點移動。)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方法二:數邊。(板書:數邊。)
生:我是看魚尾上的邊,這條邊移動了5格,我知道小魚移動了5格。
師:誰也是數邊,你數的哪條邊?
師:誰來說說你發現了什么?(他們都移動的5格。)
師:(師再指剩下的點或邊。)你知道他們移動了幾格嗎?(5格。)
小結:看來物體移動時,各部分移動的方向和距離都是一樣的。只要找到任意一個點或一條邊,數出它移動了幾格,就知道圖形移動了幾格。
2.動手實踐,體會平移的距離。
師:下面請同學們利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確定下面房子圖向什么方向平移幾格,先在自己的答題紙上寫一寫,再和你的同桌說說是怎樣數的。
【設計意圖:向什么方向平移幾格是低年級學生最難理解的地方。這非常需要一個直觀、一個能夠親自參與的活動。因此,在探究確定平移距離的方法時,為了便于學生觀察、操作和集中討論。我制作了小魚的動態畫面,課件演示小魚移動的過程。由于利用平移整體圖形來確定平移的距離是很困難的。為了使學生掌握數點或數邊這兩種簡單快捷的方法,我把小魚的每一條邊和每一個點都設計成了可移動的畫面。使學生對這兩種方法的操作過程有了更清楚的認識。更為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五、做一做、練一練——解決實際問題
…………
六、總結
師:今天能跟同學們一起快樂地學習,我感到非常高興。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只要我們用心觀察,就會學到更多的數學知識。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雷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