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出人物的身份。朗讀時要提醒學生注意說話人的身份。如《驚弓之鳥》的魏王和更贏,《西門豹》中的西門豹、巫婆和官紳。身份不同,說話的語氣自然也就不一樣。指導學生朗讀《驚弓之鳥》,我一提醒注意人物的身份,學生讀魏王的話就有了國王味,讀更贏的話就有了大臣腔。有的小朋友讀魏王說的“啊,你真有這樣的本事”一句時,還用手做了個捋胡子的動作。在他的想象中,他似乎真的成了魏王!這就把人物讀活了。
讀出人物的年齡。指導朗讀《翠鳥》里老翁的話時我說:“你這么讀,我覺得你不是老漁翁,而是個不到10歲的小漁娃。誰能把老漁翁的年紀讀出來?”第二個學生讀時,聲音就立刻變粗了,速度也放慢了。于是第三個、第四個,一個比一個“老”,一個比一個讀得有意思。“別讀了,別讀了,再讀我們就都變成八九十歲的老人了,早就該退休了。”在讀聲中,笑聲中,讓孩子們感到朗讀是多么有意思!
讀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方法之一,提醒學生注意提示語和對話中的標點符號,從中體會人物的處境和思想感情。例如指導學生讀《珍貴的教科書》中指導員說的最后一句話:“你們要……好好學習……將來……”我提醒學生注意提示語。一注意,一想,學生就讀得低沉無力了,但省略號卻被忽略了。學生明白了這里的省略號是因為指導員身受重傷,說話上氣不接下氣后,再讀,聲音就既弱又斷斷續(xù)續(xù)了。我經常提醒學生讀書要讀標點符號,因為它們也有表情達意的功能。方法之二,啟發(fā)學生給人物對話加提示語,通過加提示語進一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這種啟發(fā),說到底是要學生“進入角色”。
讀出話中之話。有些課文中的人物對話,是“話里有話”。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魯迅見周曄讀《水滸傳》馬馬虎虎,“常常把這個人做的事,安在另一個人身上”,便說道:“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還有,一天吃晚飯時,魯迅說道:“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都是話中有話。讀這些句子,先要讓學生理解話中之話是什么,懂了,再讀。或者老師示范,通過“看老師”讀,去體會話中話來。
(作者單位:龍江縣魯河鄉(xiāng)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