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4年級下冊。
教材簡析:《鄉村四月》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綠原、白川、子規、煙雨,寥寥幾筆就把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后兩句寫人,畫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農民形象,從而襯托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際在于春”的啟示。整首詩前呼后應,交織成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古詩。
2.借助注釋、插圖,自主學習,正確理解詩意。
3.在誦讀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優美的田園風光,體驗繁忙緊張的鄉村生活,激發學生對勞動人民的熱愛。
4.激發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養成主動積累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讀懂詩意,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順勢導入
師:同學們,“六一”兒童節快要到了,你想外出旅游嗎?
生:想!
師: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地方。(課件展示鄉村四月風光影片。)
師:(欣賞完影片后)你們覺得這里怎么樣?
生:我覺得這里很美。
生:我覺得這里很迷人。
師:鄉村的景色確實美,不過鄉村的四月更美,今天我們就隨同詩人翁卷一起走進田園,走進《鄉村四月》,感悟農家生活吧!(板書課題:鄉村四月。)
師:請同學們齊讀課題。(生齊讀課題。)
師:四月指農歷四月,即春末夏初的季節。
評析:“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良好的情境,激發了學生探知欲望。外出旅游這一導入使學生跳出了枯燥的學習氛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為學好本課內容奠定基礎。
二、方法指導,匠心獨運
師:在朗讀之前,老師想請同學們聯系以前誦讀古詩的經驗,說說古詩怎樣讀比較好。
生:我認為應該把字音讀準確。
生:我覺得應該讀出節奏來。
生:還應該讀出感情來。
師:老師覺得如果再做到聲音響亮會更好。下面咱們就帶著這幾種好方法來自由朗讀這首詩。(生自由讀詩。)
評析:教師引導學生用已有經驗來總結如何讀好古詩,與其說教師是在教給學生一種學習方法,不如說是在教給孩子們認識世界的方法,畢竟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今天的教是為了明天的不教”。
師:誰想讀給大家聽?
生: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師:你讀得不僅流暢,而且聲音很響亮。(再指名讀。)
師:你讀得很努力!剛才兩位同學讀得都很流暢,看來大家確實用心去讀了。聽了大家的朗讀,老師也想讀了,仔細聽,老師讀到哪里會稍作停頓。
師: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生回答師在哪里有停頓。)
師:對,老師就是按2、2、3的節奏停頓的。下面就請同學們按這樣的節奏再來練習朗讀。(生練習朗讀。)
師:誰能讀給大家聽?(指名讀。)
師:既然大家都想讀,那么想讀的同學就站起來,我們一起來讀。(眾生起立齊讀。)
評析:巧妙設計誦讀方式,使孩子誦讀古詩興趣盎然,感受到詩詞的韻律美。
三、品析詩句,循循善誘
師:大家剛才讀得非常有味道,下面請同學們在小組內按照學習提示(課件出示學習提示)和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來認真研讀古詩。
結合注釋和生活實際思考:
1.詩人在鄉村里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2.用上你平時積累的好詞,把詩句的意思說具體。
(生小組合作學習古詩,師巡視。)
師:剛才同學們學得真投入,誰能來匯報你們的學習結果?
生:詩人在鄉村看到了山原。
生:詩人看到了鄉村的人們都在忙碌著。
生:詩人聽到了杜鵑的叫聲。
(師板書:山原、閑人少、子規聲。)
師:誰能結合平時積累的好詞說說詩句的意思?
生:碧綠染遍山野,水田一片亮光;杜鵑聲聲啼叫,雨如煙霧朦朧。農歷四月的鄉村,閑散人很少;才忙完養蠶采桑,又要忙插秧。
生:一條小河流淌在碧綠的山間,細雨微風中杜鵑在歡快地歌唱。鄉村四月里人們是多么忙碌,才侍弄完蠶桑又開始了插秧。
評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讓學生置身于自讀自悟的學習情景中,讓學生讀得充分,感悟自然深刻。
(一)品讀美景
師: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讓我們來齊讀前兩句詩。
生: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師:你能把這兩句詩的意思說具體嗎?
生: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蔥蘢,而稻田里的水色與天光相輝映,滿目亮白,杜鵑聲聲啼叫,天空中煙雨蒙蒙。
師:聽得出,你很會讀詩呀!如果讓你選擇兩種顏料來描繪腦海中的圖畫,你會選哪兩種?
生:綠色和白色。
師:為什么要選擇這兩種顏色呢?
生:因為山川和原野都是綠的,水色是白的。(師用綠色粉筆板畫山川、原野,用白色粉筆板畫水田。)
師:瞧,四月的鄉村,山陵是綠的,原野是綠的,還有綠的——
生:還有綠的草。
生:還有綠的樹。
生:還有綠的枝葉。
師:展現在詩人面前的是一個綠色主宰的世界。一個“綠”字,給你怎樣的感覺?
生:我感覺到生機勃勃。
生:我有一種生機盎然的感覺。
師:一個“綠”字讓我們感受到了鄉村所富有的生命力,就帶著這種感受來讀讀第1句。(指名讀,要求其他同學輕輕閉上眼睛聽,邊聽邊想象畫面。)
師:你們的眼前出現畫面了嗎?
生:出現了。
師:這是一種鮮明的綠,誰能讀出柔美的綠?
生:綠遍山原白滿川。
師:讓綠色布滿整個山原吧!我們一起來讀。(生齊讀。)
師:聽著你們的朗讀,老師也仿佛聽到了杜鵑鳥的聲聲啼叫。第幾句寫出杜鵑的啼叫?
生:第2句。
師:我們來齊讀第2句。(生齊讀:子規聲里雨如煙。)
師:細雨不停,子規不歇,望著籠罩在雨中的山川綠原,我們忍不住感慨,四月的鄉村——好美啊!
師:用朗讀把你的感受告訴大家吧!
生: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師:你讀出了鄉村景色的美,語速再慢些更好。誰還想讀給大家聽?(生讀。)
師:聽了你的朗讀讓我們感受到了鄉村四月的如詩如畫。
評析:古詩是祖國文化的瑰寶。僅靠語文課堂上的那點時間,完成小學生必背古詩詞是遠遠不夠的。結合課外知識的積累,搭建師生互相交流的平臺,更有利于學生拓寬知識面,增大知識量。這一環節的設計教師不僅注重了指導朗讀,還重視了知識遷移,從多首詩句中讓學生感受春天的生機勃勃,從而感受鄉村的美麗景色。
(二)品讀人勤
師:綠綠的山陵、原野,映入我們的眼簾,蒙蒙的細雨,沁入我們的心脾。多美的景色啊!(板書:景美。)這哪里是鄉村,這簡直就是人間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無比的幸福,此時他們又在干些什么呢?我們來齊讀第3、4句古詩。
生: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師:誰能把詩句的意思說具體?
生:四月到了,農民都開始干農活,沒有人閑著,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生:鄉村里的四月,閑著的人很少,都在忙碌著農活,剛剛干完了養蠶的活又要去插秧。
師:從哪些詞可以看出農家勞動是繁忙、緊張的?
生:“閑人少。”
師:閑人少可以怎么理解?
生:就是忙人多的意思。
師:他們都在忙些什么呢?
生:他們忙插秧、喂雞、喂鴨、翻地……
師:說明這里的人怎么樣?
生:說明這里的人很能干。
生:說明這里的人很勤勞。(板書:人勤。)
師:從哪一句式也能看出這里的人很勤勞?
生:從“才了……又”看出這里的人很勤勞。
師:現在我們也來當一回詩人,模仿著詩人用“才了……又”這一句式,把詩人沒寫進去的忙寫進去。誰想來試試?
生: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翻土又種瓜。
生: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喂牛又放鴨。
生: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耕田又種菜。
師:大家說得真不錯,說了這么多才了什么又什么,但詩人一句都沒用,卻用了“才了蠶桑又插田”這是為什么?
生:我覺得這是主要農活。
師:對,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為了押韻,讀起來瑯瑯上口,不信你試試。(生自由讀。)
師:誰想把這兩句讀給大家聽?
生: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師:你讀出了鄉村四月人們的忙碌。
評析: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受益終身。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又教給了學生作詩的方法,培養了學生作詩的興趣,讓學生學會學習,方為“明”師之道。
四、拓展延伸,積淀文化
師:孩子們,張開你們想象的翅膀吧!此時此刻你們就是詩人,行走在田間小徑,面對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又怎能不詩興大發;又怎能不陶醉其中呢!就帶著這種感受帶著陶醉之情來齊讀《鄉村四月》。(生帶著陶醉之情來讀詩。)
師:請張開你想象的翅膀!你現在就是詩人,此時也走在鄉村的小路上,看著勤勞忙碌的人們,你又怎能熟視無睹?帶著敬佩之情再讀《鄉村四月》。(生帶著敬佩之情來讀詩。)
師:同學們你是詩人,你要贊美這里美若仙境的田園風光,贊美這里勤勞忙碌的人們,于是你把你的贊美之情融進了這一首詩《鄉村四月》。(生帶著贊美之情來讀詩。)
師:古詩不光可以讀,還可以唱。聽過嗎?
生:沒聽過。
師:今天老師就給大家帶來了一曲《鄉村四月》。
(課件播放《鄉村四月》歌曲,與學生共同唱古詩。)
師:大家唱得真不錯!如果你們感興趣,可以用你熟悉的曲調去唱你喜歡的古詩。這節課就上到這,下課!
評析:此處設計可見教師良苦用心,教師動情描繪,創設出良好的情境,激發出學生參與誦讀的熱情。尤其是層次漸進,梯度訓練,使學生的激情得到釋放,如同驚濤拍岸,一浪高過一浪,大有古人吟唱“陽關三疊”的效果。別出心裁的唱古詩設計更是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本節課的教學再次達到高潮。
總評:
《鄉村四月》是一首田園詩。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教師在教學中重視讓學生在誦讀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優美的田園風光,體驗繁忙緊張的鄉村生活,激發學生對勞動人民的熱愛。
一、以讀為主,使學生讀出韻味
語文教學注重以讀為主,古詩教學中的讀更為重要,只有進入詩歌意境的最高層次的讀詩境界,才能領悟到我國古代文化的精髓。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格外注重對學生讀詩的訓練。從大的環節上看是分為“初讀——按節奏讀——品讀——帶著感情讀”等有層次的、遞進的讀。在讀的指導上做到了“自由讀,力爭讀正確、流暢;按節奏讀,讀出詩的韻律;想象畫面讀,讀出詩的情感;創設情境讀,讀出詩的意境”。在讀的過程中,做到了學生讀得形式多樣、讀得層次分明、讀得情感酣暢。整節課,通過以讀代講,讀中感悟,讀出了感覺,讀出了魅力。還通過品味語言、想象情境來引導學生讀出了味道,讀出了情感。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在讀中賞文,每讀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體驗。
二、感悟詩情,促學生想象畫面
一首詩,就是一幅畫。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通過氛圍的創設、情感的鋪墊,引生入畫。讓學生從讀中感悟鄉村的美景,從而進一步理解詩意,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然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想象美若仙境的田園風光,想象勤勞忙碌的人們,把仿佛看到的、聽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誦讀傳達出來,從而化語言文字的符號為鮮活的畫面,鮮活的意境。讓學生通過想象感悟詩意,學生學得自然其樂融融。
三、重視學法,讓學生習得方法
教師在課堂上重視學法指導,在指導學生朗讀時,不僅讓學生實踐感悟,還幫助學生提煉方法,授之以“漁”,舉一反三。
本節課教師隨時注意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在初讀之前,讓學生聯系以前誦讀古詩的經驗,說說怎樣讀古詩比較好。這樣聯系已有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進一步明確讀詩該注意的問題,在初讀時就可以達到一定的目標;學生在品讀古詩之前,讓學生在小組內按照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來認真研讀古詩,并提示了學生學習的方法,這樣學生學習起來就不會盲從,學得自然扎實,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在品讀古詩的時候,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并總結出了這種學習古詩的方法,授之以“漁”,并將學法應用到了實踐中去。同時,還注意抓住語言點來訓練,通過作詩讓學生感受田家繁忙、緊張的生活,使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進一步得到升華。
編輯/李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