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遼寧省寬甸滿族自治縣的一個大山溝里,祖輩幾代沒有一個讀書人。我記事時父親就叮囑我:“現在趕上好時候了,你一定要好好讀書,成為我們王家第一個‘秀才’。”我把父親的話銘記在心。幼兒時,我閱讀了不少畫報和小人書,比如《小朋友》《解放軍畫報》等,那時我被董存瑞、劉胡蘭等英雄人物的事跡所感動,心想我長大也要像他們那樣。
1959年,父親把我送進了學校,正趕上“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招展之時。因為自然災害,國家正在鬧糧荒,一天吃不上兩頓飯,很多學生失學了。我靠著堅強的毅力,硬是挺了過來。我閱讀的第一部小說是《林海雪原》,這部小說我先后共閱讀了3遍,這也是我讀書生涯的開始。在小學階段,我閱讀的小人書、連環畫共計200多本,還有《趙一曼》《十萬個為什么》等。由于我認真,刻苦讀書,1964年我以語文、數學平均99分的成績考入了寬甸一中(當時是重點中學)。
進入初中后,除了學好老師教的課本知識之外,我利用業余時間先后閱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野火春風斗古城》《戰斗的青春》《小城春秋》等近代小說20余部。剛上初三,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中央下達“復課鬧革命”。當時全國一片混亂,父親怕我出事把我“扣”在家里,哪也不讓去。這一時期給我讀書帶來了更多的機遇,我利用這一時間,先后閱讀了古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東周列國志》《聊齋志異》等。當時我看得入迷,怕影響家人睡覺,常常在被窩里打著手電筒看書。1967年,《毛澤東選集》四卷在全國發行,我通讀了《毛澤東選集》四卷。
1968年,我成了一名回鄉青年,回家務農。當時生產隊缺會計,我就當了一名會計員。當時生產隊是大幫哄,年年口糧不夠吃,為了填飽肚子,我于1973年春,前往現在的居住地(龍江縣白山鄉)。當年6月鄉政府進行民辦教師整頓,我以全鄉第一名的成績被錄用為民辦教師。從此,我走上了教書的生涯,也為我能夠多讀書創造了一個條件,這也是我一生中讀書最多的時候。70年代,我先后又學習了法家和儒家的許多著作,像《水滸傳》我又反復讀了多遍,有些事情雖然是錯誤的,但是對我的學識水平的提高還是有很大的幫助。對于古文中的“之、乎、者、也”,什么“意動用法”“使動用法”“通假字”等都有了深刻的理解。也給自己以后的成長鋪了一條路。
1978年,我正式轉為公辦教師。為了提高自己的學識水平和業務能力,1981年我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依安師范學校”。畢業后,我被聘到鄉中學、六村中學等處任教。任教37年,也是我讀書最多的37年。俗話說,“要想給別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是的,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要想教好學生,不誤人子弟,必須多讀書,多學習。在從教階段,除了閱讀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之外,我還反復認真學習了教育學、心理學,中級崗位培訓、高級崗位培訓,凡有學習機會,我從不耽誤一分鐘一節課。
課改后,我反復學習了與《新課程標準》有關的書籍,聽同行們講課,一起探討備課、授課、輔導等一系列問題,看錄像,反復閱讀《黑龍江教育》《齊齊哈爾教育》等教育刊物,從思想上對新一輪課改有了充分的認識,明確了教書角色的定位。有時我也感到慶幸,我的工作是教書,工作之余我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不論是國內的,國外的,古代的,近代的我都喜歡看。平時,我基本保持每天有一小時的閱讀時間,利用閑散時間看中短篇,寒暑假讀一些長篇。《李自成》小說發表后,我從朋友的手里借了一本。今年暑假在醫院護理母親時,我看了三本書:《蔣介石》《穆斯林的葬禮》和朱自清的《經典常談》。作為語文教師,多讀點葉圣陶的書對我們教育工作者還是大有益處的。我回故鄉探親,在舊書攤上花了5元錢,買到了上下冊的《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這是我十分喜歡的書。
實踐使我體會到:要想有造就,就得多讀書;要想教好書,更要多讀書。
(作者單位:龍江縣白山鄉長山學校)
編輯/李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