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1年級上冊第6單元66頁。
教材分析:10的加減法是學生今后學習20以內進位加和退位減的重要基礎,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教材呈現上體現了逐步提高要求的做法和循序漸進的編排原則,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重在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另外,通過學習這部分內容,提高學生通過看圖數數計算到想數組成計算10的加減法的計算能力,也可以體會到遷移的應用。
學情分析:本課教學,學生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了10的組成,并且通過前面1~9的學習,初步認識了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之間的聯系,為接下來學習10的加減法作了知識上的鋪墊。
教學目標:
1.能夠準確、熟練地計算10的加減法,提高學生計算能力,逐步培養數學思考的能力。
2.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在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解決問題。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在學習中感受到樂于助人和懂得謙讓的品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教學重點:把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使學生能夠熟練計算10的加減法。
教學難點:運用已學知識解決新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水果卡片、小傘。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作好鋪墊
(師出示動物圖片。)
師:每一位小動物身上都有一個數字,哪兩位能組成10就是一對好朋友,可是現在它們找不到自己的朋友了。你愿意幫助它們嗎?
(生逐次幫助找朋友并說出數的組成。)
【設計意圖:這里我采用了孩子們幫助小動物找朋友的形式,意在對已有知識進行復習和鞏固,并且加強孩子們語言表述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能完整、順暢地進行語言運用。】
二、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師:經過同學們的努力,它們都找到了自己的朋友。你知道在這些小動物中,誰最愛吃香蕉嗎?(猴子。)可是它的好朋友大象也很愛吃香蕉。兩個好朋友因為分香蕉發生了爭執,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是怎么回事。
師:大象和小猴子一起到果園里摘了10個香蕉。大象說:“我大你小,我吃9個你吃1個。”你能根據大象的分法列一個加法算式嗎?
生:1+9=10。
師:你是怎樣計算的?
(生說計算方法。)
師:可是小猴子并不同意大象的分法,它說:“應該你吃1個,我吃9個。”(師調換圖片。)
師:誰能根據小猴的分法編一道加法題?
(生語言描述,要求說完整話。)
師:這兩個加法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師強調: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
師:誰能根據這幅圖編兩個減法算式題?
(生編題、列式。教師指導學生說完整話,語句通順、流利。)
師:觀察上面的4個算式,你都發現了什么?
【設計意圖:教學中,在遵循《數學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自主創設了生動有趣、貼合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有效的情境中樂于學習、樂于探究,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問題的密切關聯。從上面的兩加兩減算式體會到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并為下面的自主探究作好鋪墊。】
2.師:上面的兩種分法,小猴子和大象都不同意。下面,就請同學們幫忙分一分,老師相信除了黑板上的分法以外,你們一定還有別的分法。
(師分發香蕉圖片,生劃分并列式,師巡視。師個別投影演示、訂正。)
師:在同學們的劃分中有2、8分的,有3、7分的,有4、6分的,還有5、5分的。你們認為在這些分法中哪一種分法兩個小動物會都同意呢?
(師強調5和5只能列一個加法一個減法。)
【設計意圖:經歷了上面的分發過程,學生已經對問題產生的原因有所了解。所以,此處適時放手讓學生分一分,既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也符合他們深入探究問題的心理。】
3.師:從大象和小猴子分香蕉這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預設:做事要公平,懂得謙讓。)
【設計意圖:數學雖然是理性思維大于感性思維的培養,但是對于學生思想的滲透卻是需要我們結合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時間適時進行的。所以此處我會稍加詢問,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語來表達,明白做事要盡量公平,懂得謙讓。】
完善與反思:本環節的設計在初講時是采用了教師逐一按照分法進行講授的,目的是為了能將知識講明、講透。在與學生接觸中發現他們在經歷了1、9分有了分歧之后已經產生了自主探究的興趣,激發了尋找問題解決方案的欲望。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也具備了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所以我將這一部分的教學環節作了調整,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自主能力也優化了課堂結構。
4.師用小傘解決10和0組成的4個算式。
【設計意圖:此處雖然只是采用了手動操作。但是教學效果很好,孩子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思考狀態更為積極,反應也更為迅捷。有效地解決了學生對10和0組成的4個算式的理解和掌握。】
三、課間調整
師:同學們通過剛剛的學習,發現10的組成與10的加減法有什么關系呢?我們都有10根手指,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用手指來描述一下10的加減法吧!
投影出示兒歌:
一九九一好朋友,二八八二手拉手,
三七七三真親密,四六六四一起走,
五五湊成一雙手!
【設計意圖:低年級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暫,為此課中安排了一個兒歌,既復習鞏固了新知識,也鍛煉了孩子們的手口協調能力,放松情緒。】
完善與反思:本環節原本是作為收尾活動放在結課時的。在備課過程中根據各位老師的指導和幫助,將活動放在課中進行,這樣更符合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學習需求。
四、反饋練習,靈活多樣
1.觀察圖畫,尋找問題。
師:小猴子和大象都吃到了美味的香蕉,看來果園里一定是豐收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果園里看一看吧!下面老師要考考你們的眼力如何。
(1)出示圖片:放學之后,10位小朋友一起相約到果園里幫助農民伯伯摘果子。你能從中發現哪些與10有關的加減法算式呢?
(生觀察圖上都畫了什么,找出與10有關的加法算式。)
完善與反思:初講時這個練習我采用了小組合作、分工的形式,小組匯報找出問題情境。對于這樣類似于找寶一樣的練習活動,學生的熱情高,參與意識非常強烈。畫面中所有的問題都像寶藏一樣被孩子們發現了,并為之雀躍。而小組合作恰恰限制了孩子們即時發現即時反饋的樂趣。因此預設下一次教學時本環節采取自由的、順次發言的形式,并盡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其中來,力求受眾面更廣一些。
(2)師手動圖片學生列出減法算式
2.買水果活動。
師:猴媽媽讓小猴子去果園里買水果,但是媽媽提出了一個條件,一共只能買10個,同學們看一看小猴子可以有幾種買法呢?
(每張水果卡片上都有數量:桃子4個、蘋果3個、梨5個、桔子6個。想到方案的孩子到板前去摘果子卡片,指名下面的學生說一說他的方案對不對,你認為符合猴媽媽的要求嗎。)
完善與反思:研討過程中,各地市老師針對本環節的預設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要充分考慮到連加方案。在實踐過程中雖然預料到了孩子們會出現類似7個櫻桃、2個芒果加1個西瓜的方案,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這樣連加的方案出現的比想像的要多。連加這一部分知識雖然是本課之后才會涉及到的,但是孩子們有這樣的組合意識,而且也符合情境中猴子媽媽的要求,所以要充分肯定孩子們的組合方案,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和認可,讓學生的思維的火花盡情綻放。
3.小猴子回到家,不但給媽媽買回了水果,還帶來了那么多購買方案,猴媽媽很高興。于是把我們剛剛選擇的部分方案,作了改動,想要邀請10名同學來完成,答對的獎勵一把小傘。
幻燈出示:
10-()=86+()=10 ()+7=10
10-9=()5+()=10
()+4=1010-()=7()-6=4
3+()=10 9+()=10
師:這10名同學表現得真好。老師知道下面的同學一樣優秀。大家能從臺上的10名同學中找到哪些和10有關的問題呢?例如:手里小傘的顏色、衣服顏色、男女數量、鞋子的類型、有沒有戴眼鏡、頭發的長短等等。
完善與反思:在網絡研討的初期,很多老師對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練習的層次不明顯。為此也與老師們進行了研討和交流。在向大家學習的過程中我逐漸拓寬了視野,上面的練習就是在匯集了各位老師的思想,經歷了自己的思考之后產生的。練習融入其中而不是生搬硬套,在學生身上找情境素材順理成章,而且也體現了數學問題就在我們身邊、隨時隨地的特點。
五、總結全課
師:本節課,你都學習到了那些新知識,有什么收獲呢?
完善與反思:因為以往結課的時候用的最多就是讓孩子們說體會、談感受,對于低年級學生總覺得他們的語言表達還不夠完整,所以初講總結的時候是采用的教師總結。但是通過網絡研討反思我認識到自己的想法過于局限,其實只要孩子們能針對一節課說出自己又學會了什么、懂得了什么、明白了什么就足夠了。關鍵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梳理的過程,而且也培養了他們總結歸納的能力。
(作者單位:富裕縣繁榮祥發學校)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