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圣誕節的晚上,一個年輕的母親帶著5歲的女兒去參加圣誕派對。熱鬧的場面,豐富的美食,還有圣誕老人的禮物……母親興高采烈地和朋友們打招呼,不斷地領女兒到晚會的各個地方。她以為女兒也會很開心,但女兒幾番哭了起來,母親開始還很耐心地哄著,但多次之后,女兒坐在地上,鞋子也甩掉了。
母親氣憤地一把把女兒從地上拖起來,訓斥之后,蹲下來給孩子穿鞋子。在蹲下來的那一剎那,她驚呆了:她眼前晃動的全是屁股和大腿,而不是自己剛才所看到的笑臉、美食和鮮花。她明白了女兒為什么會不高興,因為她蹲下來的高度正是女兒的身高。
蹲下身來看孩子,這句話對于家長和教師并不陌生。我們也時常看見一些大人見到小孩子主動地蹲下身來,以求高度的對等,與孩子平等地交流與說話。但是作為家長或者教師不可能時刻與孩子保持平等的高度,在與孩子說話的時候不可能永遠都蹲下身來。或者即使蹲下身來,也不一定就能真正發現孩子的所思所想。如若那位母親,蹲下身來,只顧生氣給女兒穿鞋而沒注意周邊的環境,也不會發現女兒苦惱的原因。可見,對于孩子真正的蹲下應當是心理的認同,應當是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應當是從孩子的視角看問題。
我們的一些家長和教師,其實并沒有真正理解蹲下身來看孩子的內涵,蹲下來也許只是一種形式,或者說是一種姿態,一種造作。他們對于孩子的談話也許口氣溫和,但卻不能想孩子之所想,思孩子之所思,不能真正地走進孩子的心里,站在孩子的高度看問題。
對于一些學生,家長與教師正因為沒有這種心理的認同,從而產生誤解。一些很簡單的課文學生竟然不解其意;一道道簡單的數學題,孩子也會抓耳撓腮,絞盡腦汁;一個眾人皆知的道理,孩子也許不以為然,屢教屢犯……這些問題,家長與教師認為都怪孩子自己,怪孩子上課不努力,沒有認真聽講;怪孩子不懂事理,不理解家長及教師的辛苦,不能控制自己……其實孩子們的問題也許有孩子們的原因,智力、生活、家庭等等,再簡單的問題也許他們也覺得困難,有時犯錯也是為了表達自己的觀點,爭取自己的利益,尋求別人的理解。對于這些孩子,我們不需要太多的抱怨,我們需要蹲下身子與孩子交流,從孩子的角度審視問題存在的原因,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探索合理的教育方式。
蹲下身子看孩子,需要一種包容的心態,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個性張揚。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思維方式以及年齡特點有所不同,他們的行為不可能完全向著大人預設的方向發展。在成長的過程中,必然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遇到這些問題,我們需要理解,需要包容,更需要立足他們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
蹲下身子看孩子,需要一種教育的智慧。真正的教育是心靈的啟迪,教育的事業就是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顆心感染另一顆心。對于孩子,需要教育者以平等的方式,展開平等的對話,繼而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實施真正適合孩子的教育。
蹲下身子看孩子,需要一種反思的精神。面對教育,面對教育對象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時刻反思,反思我們的教育是否科學,反思我們是否真正地理解我們的孩子,反思我們是否真正地蹲下了身子。
蹲下身子看孩子,給予孩子適合的教育,是我們教育者的責任。
(作者單位:安徽省宿州市特殊教育中心)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