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隨校長到北京、青島等地考察。到達北京后,校長曾教過的一位學生熱情地接待了我們。這位學生是校長十幾年前教過的,如今已步入而立。
那天晚上,這位學生安排我們在達園用餐。這可是與釣魚臺齊名的地方,戒備森嚴,非一般人所能進入的。若不是這一趟北京之行,我可能一輩子也無法目睹達園的清雅與高貴。
晚宴,相當于國宴水準。酒席上,主客氣氛融洽,談笑風生。學生見老師,老師見學生,話題不由自主地回到教學與兒時的往事追憶來。
我靜坐在座位上,一邊品嘗著佳肴的美味,一邊傾聽著校長與學生激揚“往昔歲月”。從小學到大學,這位學生接觸過的老師數以百計,但他唯獨只“鐘情”其中的3位,其中兩位是小學老師(當然包括我們的校長),另一位是他上大學時的專業課教師。這的確叫我納悶:在我的印象中,學生對中學老師的印象會深刻些,畢竟孩子升入大學是從中學老師的“肩膀”上“踏上去”的。沒想到眼前的這位學生卻將難忘師恩的天平傾向于小學教師,這不禁讓我有了幾許的欣慰。在他們的交流中,我聽出來了,這位學生對校長當年執教時的一些小事記憶猶新。如:校長從來不批評學生;校長會帶學生出去野炊;他會俯著身子為孩子生火;會給學生的習作批100分;會讓學生在全體學生面前朗讀自己的習作……時光流轉了十幾年,但這一切已成為學生心中磨滅不了的刻記。
聊著聊著,他又聊到了中學老師,他說當年中學老師的一些做法,他至今依然清晰在目: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的老師都是從院校剛剛畢業的年輕老師,干勁是沖天的。其中有一位語文老師,也是班主任,每天都要求孩子們背誦課文,中午放學之前必讓學生默寫課文,她自己卻端著飯菜在教室里用餐。學生在默寫中若出現一個錯字,包括標點,就要罰抄課文一遍,錯兩字就要罰抄課文兩遍,以此類推。有的學生因為錯別字多,等下午的上課鈴響了都還不能回家吃飯,老師也不為所動。這位學生家離學校近,除了完成背誦、默寫的任務外,由于是班長,還要幫助老師充當“盯梢”的角兒。雖然家近,但咫尺天涯,有時依然回不了家吃飯,所以背地里同學們都對那位語文老師“咬牙切齒”了。說到這,他頓了頓,說春節前中學同學見面聚會,還“深惡痛絕”地聊到了這些老師……
聽到這,我的后背不禁汗涔涔的。這是老師的悲哀,盡管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想用“強勢”來“壓倒”弱勢。但弱勢表面“屈服”了,但骨子里卻充滿了“仇恨”,這是多么不值得的事情。真不知要是那位老師親耳聽到這一番話,她的內心又會作何感想,我猜——她一定會“柔腸萬斷”的。老師當到這種份上,是一種莫大的哀怨——沒有學生記你的好也就算了,還要學生一輩子記恨你。教育本來是以愛激發愛的藝術,不但沒有看見愛的萌芽,相反,卻讓怨恨的野草蔓延,這是令人揪心的。
于是,我悄悄地問自己:“你有過類似這樣的事情嗎?”我搜腸刮肚思索,一時竟沒有找到。也許你會說,那就應該值得慶幸才對。真的能慶幸嗎?也許我們可能沒有像那位中學語文老師的極端做法,但在生氣時,你是不是曾經不經意間說過一些有傷學生自尊自信的話語;你是不是曾經也給過一些所謂的“問題學生”“不聽話學生”一個白眼;你是不是也曾經讓學生站著補過作業呢……有時一句話,甚至一個眼神,一個細節,在你看來似乎微不足道,但在學生看來卻是天大的事兒。如果我們忽略了嚴謹與自控,那么,學生腦海的微型攝像機就會將“不良鏡頭”攝入大腦,成了日后“譴責、批判”的有力證據。
老師啊,特別是新時期的老師啊,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蓬勃的、有特性、有思想、會比較、能辨析的新時期學生。他們爭平等,他們懂權利,如果我們還是以“霸權”去壓制他們,就算是“善霸”(站在自己的角度,將自己認為是善良的東西不問青紅皂白一味地“強塞”給他人),學生也一定不會買你的賬。
作為一位從事教育工作的人,當我從一位“過去式”的學生口中聽到了那樣的評語時,我的心揪緊了:老師啊,我們不能以成績論英雄,以學業說成敗。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往往在學生年代學習學得好的學生,今后路上碰見老師,能主動打招呼的少,退避三舍,假裝不見的多。要知道這些人當時可是你的“紅人”,他們可為你長過不少的臉呢。他們為什么不感恩呢?這的確是值得我們做教育的人思索的。聯系酒席上那位學生說的話,我認為,現代教師要擺正人才觀,不能喊素質教育的震天口號,行應試教育的“積極”實質,忽略了對學生個體、群體人格、靈魂、美德、操守等的培養。古人就知倡導“立德立功立言”,何況標榜現代理念的教師呢?
教師是什么?教師是文化的薪火傳遞者,教師是學生人生路的導航者,教師是學生真善美靈魂的塑造者,教師是學生綜合能力的締造者……如果你真讀懂了教師所承載的道義,那么,你對你的言行,對你的舉止,對你的舉手投足就會有刻意的追求。唯有這樣,你才能真正靠近并走進學生,與他們平起平坐,與他們融成一片,相融相依,相互信任,相互砥礪。試問,這樣的話師生的關系還會僵化嗎?
為了這美麗的交融,我們每一位教育者都要關注教育的細節——一句話,一輩子。為了讓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留下無暇的形象,塑造、雕塑自身,就在當下。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實驗小學)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