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個花園,花園里的花非常美麗,很多外地游客都慕名前來觀賞。但游客中總是會有一些不自覺的摘花者,甚至好多含苞欲放的花朵還沒來得及綻放美麗,就被折了下來,讓人好不心疼。盡管公園管理者在公園里寫了許多的牌子,如“摘花可恥”、“禁止摘花”、“摘花一枝,罰款十元”等等,然而,人們似乎對這樣的牌子熟視無睹,照折不誤。
后來,公園管理者找到了心理學家威爾遜,向他訴說了苦衷。威爾遜說:“你何不轉換一個角度來提醒人們呢?”于是,他親手為公園寫了一些警示語,如“花朵的自然之美,正是你心靈之美的映射”“你欣賞花的美麗,花欣賞你的高貴”“你給花朵一個花期,花朵給你一份贊美”“把花朵留在枝頭,讓美麗留在心靈”“上帝是花之美的締造者,你是花之美的保護者”等。于是,公園的管理者就用這些詩一樣優美動人的警示牌換下了原來的牌子。結果,這個公園的情況發生了驟變,折花的人也驟然減少。為什么會這樣呢?威爾遜解釋說:“你欣賞了他人品格的美麗與高貴,他自然就會付之以等價的行為來回報你的欣賞。”他的話,被人們稱為“護花原理”。
其實簡單地分析一下,公園里前后兩種牌子,都是一個目的,就是不讓人們破壞花。而第一種牌子考慮的只是公園管理者的利益,生硬地要求人們不要怎么怎么樣;而第二種,則是充分考慮到了游客的感受,用詩一樣的語言打動了游客的內心,使他們能發自內心地去愛護這些花。可以說,一個意思,只是換了說法,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這個故事我聯想到教師的語言。我舉幾個例子,相信我們會從中悟到些什么。比如,外面下雪了,你是說:“快點拿好掃除工具,去擔當區掃雪!”還是說:“拿好掃除工具,咱們一起到外面和雪‘零距離’接觸一下,怎么樣?”想一想,經常說“你們”好,還是“咱們”好?是說完成任務好,還是說去感受快樂好?再比如,學生成績考得不好,你是說:“你真讓我失望,我真對你沒有辦法了。”還是說:“我仍然對你充滿了信心,只要你足夠努力。”真的,有的時候同樣一句話,換個說法,效果會不一樣。同樣一句話,由誰來說,效果也會不一樣。就在上學期,我帶的畢業班,小升初考試那天早上,我來到班級,裝作很焦急的樣子對學生說:“昨天晚上我準備了一個紙條,上面寫滿了考試要注意的一些事項,可惜落在家里了,回去取已來不及,同學們快想想,你們平時考試時都哪些地方容易忽略?”這時,我發現很多學生都在轉著眼珠想,一會就爭先恐后地舉起了手。小浩說;“我不知道別人怎么樣,反正我就是數學計算題好馬虎。今天我一定要克服這個毛病。”我說:“你說的太好了,我想起來了,我寫的注意事項第一條就是這個。還有誰想說?”于是,學生非常踴躍,有的說計算圓錐體積時不要忘了乘三分之一。有的說應用題別忘寫答,并要注意問題里的單位名稱,該轉換的要轉換。答語文時作文不要跑題,要保證字數,答閱讀題時要多讀幾遍短文,要弄懂題目要求等等。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把我想強調的都說出來了。我相信,這樣一說比我自己嘮叨要好得多。看來,適時地和學生換換方式、耍耍心眼、變變花樣,就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呼蘭區實驗學校)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