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2年級下冊第68~69頁。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20以內數的認識”“100以內數的認識”的基礎上,將認數范圍擴展到萬以內數的認識。這部分知識不僅是計算的基礎,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而新教材又將萬以內數的認識分為兩段,先教學1 000以內的數,再教學萬以內的數。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數數的過程,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大數的意義,能發現相鄰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系。
2.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理解千以內的數的組成,掌握千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
3.能結合實際進行估數,發展學生數感,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了解1 000以內數的組成及意義,滲透相鄰計數單位的十進關系。理解中間或末尾有“0”的數的組成,及讀寫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計數器、每組1 000根小棒。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多媒體課件:播放國慶60周年大閱兵錄像片段,場面宏大,人數眾多,畫面最后定格在其中一個方隊。)
師:同學們,這是2009年在北京天安門城樓前舉行的國慶60周年閱兵慶典的片段,看過之后大家能談談此時的感受嗎?
生:受閱隊伍真整齊,我很佩服他們。
生:我現在的心情很激動……
師:請你估一估一個閱兵方隊大約有多少人?
生:100人。
生:500人。
…………
師:看來同學們估的結果都不一樣,要想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可以用數數的方法。我們以前學過數百以內的數,還記得是怎么數的嗎?
生:可以1個1個地數,5個5個地數。
生:還可以10個10個地數。
【評析:通過閱兵式的情境導入,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同時也使學生自然而然的體會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在估一估的環節中讓學生感受到1 000是較100大很多的數字,并通過閱兵的畫面讓學生先從感性上對1 000有了初步的認識。引入自然、親切,為下面進一步的學習1 000以內的數作鋪墊。】
二、引導發現,學習新知
1.初步感知1 000以內數。
師:猜猜老師手中小棒的根數。(1根1根地數,10根捆成1小捆。)
師:我們1根1根地數,知道這1小捆是10根。小組里的小棒和這一小捆相比是多一些還是多得多呢?
生:多得多。
師:大約又是多少根?
生:500根。
生:850根。
生:1 000根。
師:下面我們就以小組為單位來數這些小棒,在數之前請小組長分好工,跟小組內的同學商量好,怎么數才能做到3個要求:
(1)數的速度快。
(2)數的數量準。
(3)數的結果要讓別人一看就明白,而不用再一根一根去數。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始動手數小棒。)
2.小組匯報展示各小組數小棒的過程。
組1:我們是50根50根數的,數完以后發現正好是1 000根。
組2:我們10小捆捆成一大捆,這一大捆就是100根,然后一百一百地數,正好是1 000根。
組3:我們小組是20捆成一小捆,5小捆捆成一大捆,捆完之后一數也是1 000根。
3.進一步感知1 000以內的數。
師:我們先來看組2同學的小棒,大家能不能快速地數出他們組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師生一百一百地數完整個小組里的小棒,正好是1 000根。)
師:(拿小棒演示并提問。)這一小捆的10根和這一大捆的100根之間是什么關系?把你的發現和小組里的同學說一說。
生:100根小棒里面有10個10。
生:10個10是100。
師:100和1 000又是什么關系?
生:1 000里面有10個100。
生:10個一百是1 000。
師:(小結)一百一百地數,10個一百是1 000。(板書:10個十是100,10個100是1 000。)
(板書課題:1 000以內數的認識。)
師:關于數數你又有什么新發現?
生:數數可以1個1個地數,也可以10個10個地數,數更大的數還可以一百一百地數。(獎勵估數準確和最接近實際數的學生。)
【評析:這部分教學教師運用了小組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在數數過程中,運用100以內數數的方法,數出10根捆一捆,體現了數是數出來的,使學生的數感和數數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在數的過程中學生還發現一百一百地數更為簡便,滲透十進制關系。同時以小組為單位數小棒,明確提出小組標準,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及團結協作的意識。而且這種有動手活動的教學也是低段學生很感興趣的,相應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主動探究,深入理解
1.1 000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
師:一個閱兵方隊有14行,每行25人,加上前面的兩名領隊,所以每個方隊共有352人。
師:你能用小棒擺出352這個數嗎?(請一生到實物投影下演示。)
師:誰知道352里面有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呢?
生:(看著擺出的小棒。)352里面有3個百,5個10和2個1。
師:你們能在計數器上撥出352嗎?
(請一生上臺撥,其余學生在自己的計數器上撥。)
師:你能試著說一說是怎么撥的嗎?
師生:(同答)百位上撥3顆珠表示3個百,十位上撥5顆珠表示5個十,個位上撥兩顆珠表示兩個1。
師:誰能寫出352?(一生上臺寫,其余學生在練習本上寫。)
師:誰能當小老師指導大家寫這個數字?(引導學生發現,寫數也是根據數的組成得來的。)
2.中間和末尾有“0”的數的讀法、寫法及數的組成。
(1)師:老師要在352的基礎上把手里的小棒1根1根地添進去,同學們數仔細。
(投影演示,生齊數:353、354、355……359。)
師:359再添一根是多少?
生:360。
師:請同學們自己試著從352一直數到360。
師:我們先在計數器上撥出360,然后再把這個數讀寫下來。
(2)師:在360的基礎上10根10根添小棒,從360數到400。
師:(小結)讀數時,末尾有0全不讀。
(3)師:請同學們繼續添小棒,想添幾根都行,但是組成的這個3位數的中間一位是必須是0,并把這個數讀寫下來。
(請學生代表到臺上寫:403、407、409、404……)
師:和同桌一起把黑板上的這些數字讀一讀。
師:在剛才的活動中你對讀數又有什么新發現?
師:(小結)讀數時,中間有0讀出來。
師:關于讀數寫數還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生:看準數位再讀數。
生:個位和十位如果沒有數要用“0”占位。
師:大家認為自己會讀寫1 000以內的數了嗎?下面同桌合作學習,任意說數并在計數器體現,在說說這個數的組成,并讀寫小來。
【評析:本環節教師充分利用了計數器進行教學,讓學生充分地理解每個數字所代表的含義,讓他們易于接受、樂于接受。尤其在末尾和中間有0的數字的讀寫上,教師下了很多的工夫,這也是本節課的重點之一。這部分的設計層次清晰,趣而不浮。】
四、總結回顧 課后延伸
師:同學們,我們了解的數量已經從20,100擴大到了1 000。大家輕松一下,把剛才的片段再仔細欣賞一次。
師:我們已經知道一個閱兵方隊有352人,誰能大膽地估計一下參加整個閱兵表演的大約有多少人?
…………
師:這些數都是比1 000還大的數,這是我們后面學習的內容。
反思:
“1 000”以內數的認識,是學生認數“100以內”基礎上的一次拓展。在教學設計時,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學生的發展和學習需求出發,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學中,我力求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以數數為主線,把數的組成、估數意識的培養及數學與生活的結合等方面,穿插在一起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在數學活動中思考。
實施新課程,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仍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點,那么如何把“1 000以內數的認識”的教學落到實處呢?我首先通過“要想知道一個閱兵方隊到底有多少人,可以用數數的方法,還記得以前學過哪些數數的方法嗎”這個問題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識基礎,學生已經懂的,我們就不必再教了,學生能自己探究的,我們就放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獲取新知。比如,352的組成,學生在動手操作之后,自然就知道了。還有小組合作數出1 000根小棒之后,孩子們感知到具體的“千”是多少,理解十個一百是一千,認識了計數單位“千”,并說說“你對數數有什么新發現”。
《數學課程課標準》中關于培養學生數感明確指出,重視培養學生的數感是應該的,但是應該建立在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否則就會出現舍本逐末的現象。另外,也要注意估數只是培養學生數感的一方面,而且估數也要有一定的方法。我以一小捆小棒為參照物,讓學生去估計小組的小棒大約有多少根;以一個閱兵方隊為參照物,讓學生估計參加整個大閱兵的人數。這一系列的學習活動既教給學生估計的方法和策略,又提高了學生的估計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數感。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提倡學生“做數學”,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思考的方式來經歷數學,獲得感性經驗,進而理解所學知識。在本節課中我花了十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數小棒,學生數的方式很多,經歷了數1 000以內數的全過程,沒有讓小組合作流于形式。為了把數的活動內化為孩子們的心理需求,我先讓學生猜一猜小組里有多少根小棒?接著提出了數的要求:(1)數得快(2)數得準確(3)數的結果能很快讓別人看明白。在潤物細無聲中體現了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在學生個體獨立探索的基礎上,讓他們在小組里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和過程,相互討論分析,實現學習互補、思維互補,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交流能力。又如,在教學數的組成時,讓學生在動手擺的過程中看著實物說出一個數是由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再脫離實物,看數說數的組成。層層遞進,由淺入深,讓學生獲得扎實透徹的概念。
整節課也存在著不足之處,教學中我有讓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但在有些方面顯得有些急躁,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如數出352根小棒后,學生有的50根一捆,有的100根一捆,這里我處理的不是很好,我是追問學生有沒有不一樣的方法,然后請一個小組來展示。這樣處理仍然是讓學生在被動接受,如果我能讓學生思考、討論一下:怎樣才能一看就清楚是352根?可能效果會不一樣,不足的地方有待于今后努力。
總評:
“1 000以內數的認識”是學生在學習了100以內數的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是進一步學習萬以內數的認識的基礎。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經歷數數的過程,會數1 000以內的數,認識計數單位千,理解計數單位個、十、百、千之間的進率關系。本節課教師根據學生原有的認識基礎和認識規律,結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設計教學。李老師的這節課主要體現了如下幾個特點:
一、注重學生數感的培養
發展學生的數感是小學數學教學目標中的重要目標之一。學生對數的認識由100以內擴展到1 000以內,數目增多了,增大了,內涵更豐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所以在教學時李老師利用小棒這一現實素材,創設一系列培養學生數感的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1 000的多少來發展學生的數感。在新課開始,李老師先讓學生估計閱兵方陣有多少人,學生估得的數字各不相同,但能肯定的是比100大得多。然后老師通過擺小棒的環節讓學生以10根為參照估計一大把大約有多少根,學生估計了很多不同的接近的數。這一環節層層遞進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估數能力。“怎樣知道小棒準確根數呢?”這一設問自然進入了本節課第二環節“探究個十百千之間的十進制關系”。當學生數出了1 000根小棒后,讓學生小組合作數出小棒的根數。在看、估、數這一系列的活動中,數感的培養無聲無息有序地進行著。
二、注重培養學習習慣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李老師就把學生的數學活動設計成了一個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讓學生親歷數出1 000。學生在數數的過程中,會發現如果再一個一個地數或10個10個地數很浪費時間,這便促使孩子們積極主動尋找新的數數方法。當許多學生的數數方法處于萌芽狀態時,李老師又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小組討論,最終各小組達成共識。所以,在這一活動結束匯報時呈現出了多種數數方法。正是因為學生在數數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數的方法的多樣性,所以學生親歷數千根小棒這一的活動的設計,有效地讓學生主動建構1 000的組成,自然滲透“10個100是1 000”,并認識“千”這個計數單位。本環節教學注重了學生親歷學習探究過程,理解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系,注重了知識的形成過程,發展學生的個性,促進了學生主動學習。
三、練習形式滲透其中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平常的教學中,教師經常花好多時間讓學生練習數數,而學生卻不是“累”了就是“困”了,難得看見他們有多少積極性,其結果也往往是會數數的懶得數,不會數的更怕數。在這節課中,看似沒有集中部分的練習,其實在環節當中處處有練習。如在數數的過程中先讓學生和老師一起數,再由學生自己在計數器上數,最后獨立數。同時在數的過程中注重拐彎數數的方法引導。在進行其他練習時也注重方法及學法的指導。在教學讀寫三位數的過程中,教師邊引導學生數,邊從學生的質疑中自然地教學讀法和寫法,讓學生感覺很輕松。
生活中處處充滿著數學,李老師的數學教學建立了課內外相結合的教育空間,利用活動的創設,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幫助學生形成對較大數的初步印象,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數感和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