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非正規金融爆發式增長,其未來如何規范發展引起了大家的普遍討論。本文從我國非正規金融的發展現狀出發,結合非正規金融與正規金融對接的理論研究,提出了我國非正規金融的未來發展之路一與中小銀行對接。
一、我國正規金融發展的現狀
非正規金融,是指貨幣金融當局及統計核算部門未觀測到的金融活動及相關的金融組織、市場等金融要素與運行機制。一般而言,它是零星分散的,是針對有組織的金融中介或有組織的發行與交易市場而言的。
我國非正規金融的主要發源地在農村,尤其是沿海地區,如浙江、福建、廣東等。其直接原因在于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相對于經濟增長的滯后。30年的經濟體制改革,導致了中國經濟結構的徹底變遷,表現為非國有經濟的迅速崛起和壯大,私營企業異軍突起。然而,中國在經濟轉型期進行了國有金融基層機構的撤并性改革,不但導致對農村金融支持的迅速萎縮,而且導致了大量農村資金流失,使農村金融服務出現了真空,引發了非正規金融的注入。
(一)規模迅速增長
中央財經大學課題組對全國20個省份的地下金融狀況進行了實地抽樣調查,對各地區地下金融規模、農村地下金融規模、中小企業非正規融資規模進行了基本判斷,測算出2003年全國地下金融、地下信貸的絕對規模約8000億元。調查表明,全國中小企業約有1/3強的融資來自非正規金融(王鳳京,2006)。
2006年,在對除西藏、貴州、重慶和臺灣外的全國28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調查發現,全國民間借貸、地下借貸和非法借貸的規模超過了6萬億元(李建軍,2008)。
2008年第一季度,中國GDP規模為6.15萬億元,同比增長10.6%,未觀測信貸規模增長16.96%(信貸對經濟增長的彈性是1.6)。如果按照勻速增長計算,2008年第一季度,全國未觀測信貸規模應該在9.5萬億元。在緊縮型貨幣政策下,按照這樣的速度推算,2008年6月,全國未觀測信貸規模已經突破10萬億元(李建軍,2008)。
(二)主要存在形式
目前,我國非正規金融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形式:1,合會、互助會。它是協會內部成員的一種共同儲蓄活動,也是成員之間的一種輪番提供信貸的活動。按此,這是一種成員之間的民間借貸,是成員之間的資金互助,同時涉及儲蓄服務和信貸服務。2,地下錢莊。現階段,錢莊是具有類似銀行功能的、專門從事資金交易活動的非法金融組織。目前,民間的地下錢莊多采取合伙制或股份制,放貸的對象一般是中小企業主。近年來,在一些地方,地下錢莊的業務范圍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貨幣經營,開始涉足銀行中間業務領域。3,私募基金。私募基金是指通過非公開方式面向個人投資者或少數機構投資者募集資金而設立的基金,它的銷售和贖回都是基金管理人通過私下與投資者協商進行。由于私募基金通常承諾帶給投資者高于銀行利率的固定收益率,因而吸引了大批民間資金加盟。4,通過典當行、寄售行、擔保公司、投資公司、墊款公司等合法組織融資,但借貸時需要將房產、汽車、存款、有價證券等進行抵押、質押,支付較高的利率。擔保公司、投資公司和墊款公司是近年來出現的組織形式,屬于信用服務中介公司的范疇。這類公司都以解決企業、個人短期周轉資金困難為主要業務。
(三)利率高企
利率過高是非正規金融的典型的特征,月息5分竟然是低利率,一毛五到兩毛多也并不少見,按照單利計息法折算成年率則高達60%一240%。而且,地下金融組織從不發放中長期貸款,短期貸款是唯一的品種,一般期限是1-3個月不等,這就意味著如果不能按期歸還,“利滾利”的復利年息將在80%-720%之間。
非正規借貸的高利率,決定了企業只能將該性質的貸款用于短期資金周轉,而不能用于中長期投資和其他生產經營活動。
(四)潛在風險高
非正規金融的運作機制不規范,內在風險較大,一旦釋放出來,容易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亂,并可能導致社會不安定。非正規金融的一些組織形式,如合會、地下錢莊等,內控機制乏力。同時,由于缺少有效的外部監管和約束機制,可能為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他們想方設法以高息圈錢,不是用于生產經營,而是用于投機,積聚償付風險,而這種非生產性和需償還性,最終必然導致支付鏈條的崩潰,參與者的利益受損,從而引起社會不穩定。
二、非正規金融與正規金融對接理論基礎
由于非正規金融分散、隱蔽、借貸規范性差等多種原因,監管很困難,政府也很難制定出對其切實可行的管理方法。這些難以克服的問題都表明,長遠來看,非正規金融必定要正規化。
針對如何將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進行結合,學者們提出了許多建議。Seibel(1997)提出了促進兩者結合的戰略,主要體現在:一是“自上而下”戰略,通過正規金融的制度適應,使非正規金融更易于與其打交道;二是“自下而上”戰略,幫助大的非正規金融將資金聚集在一起,形成正規金融。
世界發展報告(1989)指出,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的連接是金融體系發展有前途的戰略。將非正規金融和正規金融連接的措施,能夠促進其向農戶、農業和中小企業提供持續的融資服務,并創造出一種競爭的環境。
本文認為,我國非正規金融與正規金融的對接方式是:分步驟、有選擇地將非正規金融轉成中小銀行這種正規金融形式。
三、非正規金融與正規金融的對接
(一)非正規金融與正規金融對接符合我國金融制度變遷的路徑
我國資本市場制度變遷大致遵循了從非正規金融到正規金融的兩階段。首先由民間在體制外進行制度創新,以滿足從體制內獲得資本的邊際上的短缺,而如果政府觀察到由民間自發進行金融制度創新的收益確實大于改革的成本,就會積極地介入這樣的制度創新之中,修改現存的制度安排,擴大正規制度所許可的金融活動的行為邊界,將原來體制外的資本市場納入正規的體制內資本市場之中。
事實上,近幾年來我國政府正在積極制定非正規金融的“疏導”性政策,為實現其向正規金融轉化提供支持。突出體現在:2005年5月31日開始的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和2008年8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對民間放貸人法律地位的表態。這些均有助于規范非正規金融,對于非正規金融的合法化進程具有積極意義。
開始于2005年5月的小額信貸試點,從最初的山西、貴州、陜西、四川和內蒙古,擴大到其他省份。以浙江為例,2008年7月14日,浙江省金融辦、工商局、銀監局、人行杭州中心支行聯合發布了《浙江省小額貸款公司試點暫行管理辦法》。這是浙江成為全國開展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省份之后,全國首部規范小額貸款公司成立條件及管理制度的法規。
2008年央行起草的《放貸人條例》草案已經提交國務院法制辦,一旦通過就意味著“民間借貸陽光化”在國家立法層面得到確認。
(二)非正規金融轉換為正規金融的形式——中小銀行
隨著我國金融業逐步深化和開放,金融抑制將逐步放松,原先由于金融抑制而產生的體制外市場將因合法金融機構的進入而加劇競爭。這時,主要依靠這部分市場的非正規金融的組織者或組織機構必將面臨合法化或從市場中退出的選擇。從業務的角度考慮,合法后的非正規金融機構的最佳存在形式就是中小銀行,即各地的社區銀行、城市商業銀行等區域性銀行。
對我國非正規金融對中小企業融資支持的調查結果顯示,全國17省平均融資支持指數為65.14,這表明非正規金融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中小企業的融資。而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正與中小銀行的市場定位不謀而合。可以設想,一旦非正規金融以中小銀行的形式合法存在,憑借原有的良好的客戶群以及恰到好處的經營理念。它們必將迅速站穩腳跟并獲得發展。
(三)非正規金融應運步轉化為中小銀行
2004年12月,中央財經大學地下金融課題組對全國17個省份進行實地調查,研究表明:在當地經濟的影響方面,民營經濟較為發達的浙江、江蘇等,地下金融的正面影響比較大,影響指數達到20%以上;而在東北地區,以遼寧為例,地下金融對當地經濟最具危害性,影響指數接近30%。可以看出,在經濟較為發達地區,地下金融對經濟的正面影響程度高,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容忽視,且已頗具民營銀行的特點。因此,首先發展為中小銀行更為有利。由此,中小銀行首先應在經濟發達、資金雄厚的地區搞試點,初步摸索成本較小,還能夠建立示范效應;其次,通過示范和輻射影響,在經濟相對發達、私營經濟需求資金缺口較大,或已建中小銀行的周邊地區,允許建立中小銀行;最后,待中小銀行制度建設相對完善,全國性推廣條件比較成熟后,再在全國范圍內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