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年初以來,國際市場油價上漲4成,嚴重影響了世界經濟的健康發展,而發生在美國的次貸危機,也讓全球經濟受到沖擊。“從金融聯系到石油,然后到能源,許多熱點問題都源于金融”,中國金融網總裁何世紅揭示出金融和石油以及能源之間微妙的關系。如同貨幣戰爭曾一度主導了世界的進程。成品油成本過高的主要原因是:輸送和銷售環節成本(或利潤)所占比重過高以及原油成本相對美國要高。
一、OPEC:2030年石油供應仍充裕
維也納時間7月10日下午3時。歐佩克發布2007年年度統計公報和一份截至2030年的世界石油展望報告,展示了一份供需平衡的未來石油市場藍圖。歐佩克年度統計公報詳細披露了2007年全球石油和天然氣產業上游和下游活動全面詳細的統計數據。歐佩克希望借此報告,展示其成員國在穩定全球石油市場中所扮演的角色。而歐佩克最新推出的展望報告則再次強調:石油市場不存在短缺,導致油價大幅波動是供需基本面以外的其他因素在起作用。歐佩克指出,導致油價飆升的兩大因素是美元貶值和投機劫持。在此基礎上,過度投機在波動和價格上漲中一直扮演著重要作用,一個明顯的事實是,紐約商業交易所70%以上的石油期貨合約在投機者手中。歐佩克提供的調查數據顯示:在紐約商品交易所,2003年底,有130億美元投資于商品指數交易;2008年,上升到2600億美元。期貨市場結構完整性已被各種投機活動的漏洞所損壞,遠遠超出了健康市場資金流動的界限。在可預見的將來,全球原油和天然氣的剩余資源足以應付需求增加。2012年以后,非歐佩克能源供應量預計將維持增長,特別是油砂和生物燃料等非原油來源。
以國際原油價格上漲為由調高成品油價格,掩蓋了一個事實:中國進口原油與自產原油幾乎各占半壁江山。這意味著有50%的自產原油并不受到國際油價影響,但卻可以因原油價格上漲無須改善經營降低成本就可以獲得巨額利潤。以2008年我國自產原油1.89億噸作為樣本,每噸上調600元為標準,僅此加工自產原油國內油企每年可獲得1134億元的利潤。
二、國際油價大起大落的原因探究
美國資深能源記者JimNorman在近日出版的《石油牌:21世紀的全球經濟戰》中指出,CFTC放寬監管,導致現在的石油期貨如同脫韁的野馬一般被爆炒。投機因素在油價上漲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相關研究機構已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CEO杰西赫羅雷斯表示,如果剔除投機因素,石油價格應該約為每桶80美元,由于美國實行的弱勢美元政策及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的石油需求將會持續增加,世界石油需求量今后還會持續上升,加之近年來的石油勘探、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較少,造成跨國公司、各產油國石油生產投入不足,生產能力增長受限;同時,石油有效的儲量也日漸減少,石油市場供不應求的狀況將日益突出;這些因素還將繼續被投機者利用。一旦投機資金伺機炒作,國際油價有可能再創新高。因為在國際資金流動中存在著“羊群效應”,心理預期因素非常重要。某些有影響力的國際資金的突然行動,可能會帶來其他市場參與者的紛紛仿效,從而對經濟構成很大的沖擊。
在實際生活中,有些機構投資者就利用國際資金流動這一特點故意將某一信息廣為宣傳,有意識地誘發市場恐慌情緒與從眾心理,來實現其原有數量的資金無法達到的效果。平抑油價使油價穩定在一個合理的區間內波動,不僅需要產油國提高石油產量,也需要美國等發達國家嚴厲抑制石油期貨的投機,同時,也需要新興市場國家調整產業結構,節約石油耗費。否則,國際油價就可能從暴跌轉向暴漲。
世界金融危機勢必會沖擊一些國家脆弱的實體經濟。它們沒有足夠的資金和設備來大量儲存原油,過高的油價會使這些國家低迷的經濟雪上加霜。因此,從政治經濟整體上講,在經濟沒有異常波動的前提下,4月份的原油期貨價格在50美元/桶附近做窄幅震蕩。進入5月份,紐約油市交易的是7、8月的期油。7--8月份的南半球相當于北京的2--3月份,當地經濟就像天氣一樣會逐漸回暖。與此同時,美國即將進人夏季用油高峰,如果奧巴馬拯救經濟舉措奏效,美國經濟回暖,油價會上攻55美元/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