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盟經濟基礎薄弱、總量小,工業化水平低”。興安盟人這樣說,外界也這樣說,簡而言之是說興安盟落后、弱勢吧。落后了就得想辦法發展,怎樣發展,眾說紛紜。
第一次走進興安盟,感覺了興安大地山清水秀的宜人,遂想以“綠色興安快速崛起”為主旋律應該是一個不錯的定位。第二次走進興安盟,我有幸感觸了興安大地科技創業者們的純樸與執著,在山清水秀之中品味純樸、執著的民風猶如飲百年陳釀,意猶未盡。
首屆“玉米節”
去豐墾種業公司中旗基地時正值玉米的秋收季節,主人老徐的“玉米節”已經在一個月之前結束了,遺憾沒能趕上,建議明年第二屆“玉米節”的時候是否可以仿效玉米之鄉的尼加拉瓜,在節日里加入“玉米皇后”選美的活動,讓興安大地的農家美女穿上用玉米各部分制成的服飾參加評選,興許還能搞出個環保衍生產業來。
拜會老徐是因為“興墾3號”和“興墾10號”,這是他從事玉米育種10年的心血。還算幸運,“興墾3號”和“興墾lO號”成為了國審品種,這對于業內人士應該是一生的夢想與追求。幸運對科研工作者而言是極度苛刻的,但又似乎是極其簡單的,用老徐的話說就是玉米育種要有“耐心”,日復一日地守在田間地頭,認認真真地記錄每一個數據。參觀完玉米基地之后,午飯是一杯清茶,沒有酒,肉菜都產自老徐玉米基地的小菜園。坐在收獲里邊吃邊談他這一路走來的10年,反復地研究,不停地創新,不知不覺被主人的樂觀與灑脫所感染,淡定而清馨。面對10年育種摸索之路,滿載收獲的老徐卻另有感慨:培養玉米育種接班人絕非易事!由于年輕人的價值取向以及對工作環境的要求等原因,大部分大學生不愿意把青春放在遠離城市的試驗田里。為事業而生是一個敬業科研工作者的美德,“品種改良永無止境,我愿意為玉米育種事業再干上20年!”年近七旬的老徐如是說。當時想起了袁隆平先生,一直認為生活儉樸、默默工作是一種低調,忽然間悟到像他們這些敬業者的“低調”卻是一種意境。
末了,還建議在“玉米節”上征集一些關于玉米及玉米事業的頌歌。首屆“玉米節”已經結束,就從育種業內人士佟屏亞先生在“玉米節”上的致詞中選一段補上吧:十年磨一劍,豐墾種業露鋒芒,再磨十年劍,早熟品種挑大梁。
萬佳拉面
從興安盟返回呼和浩特,我給幾位友人帶了點土特產,萬佳醬菜和萬佳醬油。我還告訴食友要帶他們去烏蘭浩特吃正宗的日式拉面。
去興安盟萬佳公司的時候品嘗了萬佳的日式醬油,更得知萬佳還有日式拉面,遂迫不及待地去了。日式拉面對于我而言,有如老朋友一般。當年初往東京上學的時候,因為經濟拮據而幾近無飯可吃,虧得找到一家拉面店打工,每餐必用拉面,后來形勢漸好,雖離開了拉面店卻常去品味各家拉面,北海道的鹽拉面、九州的味噌拉面是我之所好。多少年之后,能在邊疆的小城吃到如此地道的日式拉面,實有久違之感覺。沒想到在此被大家認為閉塞的小城之內,居然有像萬佳這樣的公司,把日本的東西那么認真細致地引進來,卻又是那么自然。不免想到日本斥巨資花費5年之久修繕唐招提寺—事,那么認真、執著,只為了延承千余年前鑒真和尚赴東瀛建該寺時的舊樣。修法雖呆板,卻無意間使得那座千年古剎融化成為了日本文化,得來自然順暢,日本人收獲頗豐。
上陣“母子兵”
云泉制藥廠為初建,一院雜草,一排矮房,還有一條護院的小狗。正覺荒涼的時候,主人李老太太順手從蔓草叢中摟了顆西瓜,邊讓兒子招呼我們進屋邊說,這瓜沒舍得摘,專等客人來時吃呢!九月盡頭能吃到剛落蒂的西瓜,真可謂天高氣爽至極。李老太太是云泉制藥廠的經理,興安盟生長人,兒子屬醫科畢業,是她的助手兼司機。
中草藥的生產在興安大地條件優厚。先是水質,水質與中草藥成色息息相關,有如好酒之與優質井水。再說自然條件,基本沒被工業化污染的興安大地,其降水、無霜期、土質等適于多種中藥材的種植與栽培,就云泉制藥而言,其原材料中近三成可取于當地。當然,云泉落地于興安還有另一個不小的原因,李老太太母子的故土情結。站在遠離市區的山梁上,李老太太指著腳下一片荒地向我們述說著她回故鄉創業的憧憬,這塊土地是開發區給她征來建設新藥廠用的。她們母子在這荒地里已經守候快一年了,沒有電,沒有水,只有一間三四平方米大的小板房。李老太太不停地說著,兒子卻一直沉默無語,或許他要做的就是為母親開車,更恰當地說是一直跟隨其母親。
站在荒山頭上去感觸別人的激情與執著,自己也無法使自己的心情安靜下來。上陣母子兵,忽然想到了這句話。
居安的農研所
興安盟農研所的院落十分整潔,不怎么開闊,但給人以嚴謹的感覺。試驗田中間正在修筑一條通往市內的小公路,聽說資金的爭取并不容易。所長為職工將有好路可走而快樂溢于言表,我們也忘記了剛剛結束的在越野車里的顛簸。
40多年來,農研所一直堅守著陣地,為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員工們為他們能守到今天頗為珍惜,從這種珍惜中卻感覺出一絲大家對接下來的堅守所懷的不安。我們國家30多年來的改革與開放在“試一試、看一看”之中,由當初的以等級界定權利的制度到如今的以資產界定權利的制度,一路走來,成為一條具有特色之路。農業的承包責任制、工業的層層承包等都是這么多年來被經濟壓力所逼出來的。居安而思危,對于半數員工為專業技術人才的農研所,將如何殺出一條適用于科研單位的生存、強大之路,我也是不由得苦思冥想。但有一條是肯定的,先進之邦的經濟理論、經驗模式,都不可照搬。這大概也是我們的特色之一吧。
想到頭痛處,覺得復雜的事情還是要簡單處理為好,又想起了小平說的“試一試、看一看”。
結語
第二次興安盟之行感觸頗多,老徐的低調,萬佳的國際性,云泉母子的故鄉情結,還有擁有大量適用科技人才卻略顯茫然的農研所……其實興安盟有著非常厚實的科技儲備力量,這只是其一,更為重要的是有如此樸實、執著的創業風氣。他們默默無聞地在實踐中研究、創造、發明,他們的研究成果就是名副其實且具有科技含量的產品,并且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興安盟從落后、弱勢中走出,如何清楚而樂觀地認識自身發展的優勢是件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對科技人才情況的掌握。這些本土科研人員懷著對家鄉的熱愛,從事著興安大地特殊地理環境和天候支持下的研究工作,他們的研究領域恰恰就是興安盟的特色產業,是興安盟所獨具的優勢,是興安大地燎原之火種。試一試、看一看,在實踐中發展了的肯定是有了對的因素。產品不在多而在精,企業不貪大而在乎效益好,發展不求急必須求長遠?,F在看來,“弱勢”是一種假象,興安盟完全可以走科技振興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