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對外直接投資有利于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學習國外先進的管理技術及經驗,有利于我國對能源需求的保證,有利于規避貿易壁壘,有利于我國企業在其他國家迅速建立起銷售網絡、打入本土市場。我國應抓住難得契機制定相應措施,積極開展對外直接投資。
一、近年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長迅速
2007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以下簡稱流量)265.1億美元,較上年增長25.3%。2008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達到521.5億美元,較上年增長96.7%。
二、我國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有利因素
(一)擁有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
我國目前已形成了一批有強大競爭力的大中型跨國公司和跨國企業集團,它們具有雄厚的資金、技術實力,有相當的國際競爭力。并在某一行業或領域擁有相當的競爭優勢。這些大企業和企業集團具有集雄厚資金、先進技術和規模經濟于一身的綜合優勢,有能力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參與國際競爭。
(二)技術的比較優勢
與許多中等或落后的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已擁有許多已趨成熟和穩定的大量中間技術和加工制造業,如機電、輕紡、食品加工等。相對于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我國具有相似需求結構的、成熟、適用的生產技術對他們更具吸引力。這使我國具有成熟生產技術比較優勢的企業發展境外直接投資存在巨大發展空間,他們所提供的中等水平的技術設備也大受歡迎。同時,我國某些成熟技術對發達國家某些行業及某些企業來說,也具有相對優勢。
(三)產品的比較優勢
我國的很多傳統產品都具有鮮明的特色,特別是一些具有民族特色與風味的產品,為全世界廣大消費者所喜愛。這些傳統產品以其優良的質量和低廉的價格具有很強競爭力,可以通過直接投資在國外發揮其優勢。我國的傳統產品大致可以分為兩類:1,特殊的工藝技術,如精美的園林藝術、美味的中式菜肴等;2特殊的產品效用,如久負盛名的中藥的醫療作用以及氣功的強身健體功效等。由于我國人口眾多,華人遍布世界各地,他們雖然身處異鄉,但擁有相同的文化語言背景,互相之間容易溝通。因此,依靠這種紐帶,在僑民集中的地區進行直接設廠投資,生產傳統特殊產品,是我國跨國公司發展對外直接投資的一種特有優勢。
(四)小規模優勢
我國的許多中小企業具有規模小、項目小、勞動密集型技術容易上馬和轉產的相對優勢,如紡織、玩具、制傘、鞋帽等行業,它們更適合我國投資環境的需要。我國跨國企業可以在利用東道國廉價勞動力和豐富自然資源的基礎上,通過設備和技術輸出,建立小規模勞動密集型企業,使生產成本相對低廉。因此,我國跨國企業生產的產品能以較低價格進入東道國市場,進而擴展到第二國市場和國際市場。這一優勢可以很好地與一些小規模市場有機地結合起來,而這些小規模市場一般不能滿足大型跨國公司維持規模經濟的需要,因而也往往不被這類跨國公司所看中。
(五)雄厚的外匯儲備,有力的資金保障
2009年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達到了創紀錄的2萬億美元。雄厚的外匯儲備為中國企業境外投資提供了資金上的保證,減少了外匯資金的約束;保障了國家金融安全,提高了在適當時候干預外匯市場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另外,隨著中國不斷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一些金融機構已經跨出國門,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都設立了分支機構,不僅具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和良好的信譽,而且擁有豐富的國際資本運作經驗和先進的經營管理水平,為中國企業進行海外直接投資提供金融服務的支持。
三、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基準
對外直接投資產業選擇的國際經驗表明,產業選擇大都經歷了從資源開發型——制造業——服務業為主的發展過程。中國當前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應從以資源開發業為主轉向以制造業為主,尤其應加大高新技術制造業對外投資的力度。
(一)產業比較優勢基準
目前我國尚處于國際產業鏈條的較低端,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國內仍不能完全視為邊際產業;而且相較于許多國家,甚至是發展中國家,我國所具有的這種產業優勢也是一種有限的比較優勢,但我們必須最大限度地利用這種優勢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在利用產業比較優勢基準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時,需要注意發揮產業內企業組合的比較優勢,政府要努力培養一批實力雄厚的企業。同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的機械、電子、輕紡、家電、冶煉、化工、醫藥等產業形成了一定的比較優勢,積累了大量成熟的適用技術,這些技術和相應的產品已趨于標準化,并且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差距較小,易于為它們所接受。
(二)產業后發優勢基準
依據產業后發優勢基準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其目的不是為了獲取當期或近期利潤,而是為了最大化地利用反向技術外溢效應,獲取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組織管理技巧并將其轉移到國內,再通過示范效應和波及效應快速提升國內產業整體技術水平,實現產業結構的跨越式升級。利用我國后發優勢發展對發達國家的逆向直接投資,把產業鏈逆向延伸到發達國家,利用反向技術外溢效應,帶動我國的產業優化和升級,是我國目前獲取先進技術最主動和有效的途徑之一。具體的作用機制:一是在跨國投資中通過合作直接獲取國外技術成果(如專利、品牌等),支持國內高新技術產業或具有培植取向產業的發展;二是雇傭當地高水平的科技人員直接參與技術研發,充分利用國外人力資源,獲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三是投資世界新技術發源地,跟蹤最新的國際科技動態,以此推動國內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四是通過技術密集型國際生產體系的建立,形成對國內產業結構高度化的直接牽引,從國際生產的需求和供給兩方面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我們應該在先進制造業、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新材料技術、航天技術等領域,大力發展對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以推動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我國基于產業后發優勢的對外直接投資既有迫切需要,又存在很大空間,政府應將其作為支持和引導的重點,為其提供金融、財政、稅收等政策支持,并加強信息服務和指導工作。
(三)產業市場擴張基準
根據產業市場擴張基準和我國實際情況,應重點選擇以下產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1,國內生產過剩,市場趨于飽和的產業。目前國內28個主要產業中,有近20個生產已經接近過剩,其中許多產業屬于或趨向于“邊際產業”,產品大多為勞動密集型或技術成熟型。如鋼鐵、水泥、紡織、家電等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國內市場趨于飽和,競爭十分激烈。2,輻射效應突出的產業。對外直接投資對國內相關產業的輻射效應可以用產業內垂直貿易量來衡量。也就是說,產業內垂直貿易屬于互補貿易關系:海外企業與國內企業是一種互為市場的關系,任何一方市場規模的擴張,都會對另一方生產的發展產生直接的擴散效應。對具有較高后向連鎖度的產業,若選擇最終產品對外直接投資,則能有效帶動母國中間產品及初級產品的生產,進而通過出口為本國產業發展開辟國際市場空間。而對具有較高前向連鎖度的產業,如選擇初級產品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則有利于為母國相關的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生產提供資源。按照這一思路,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應選擇對國內相關產業具有較強關聯效應的產業部門,以此擴展整個產業的市場空間,促進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
(四)資源保證基準
用國際上通用的衡量一國自然資源豐缺的標準,即資源種類的齊全程度、資源儲量的充裕程度和資源品位的高低程度,我國屬于資源種類比較齊全、但人均資源占有量相對貧乏的國家。如石油、木材、橡膠、鐵和銅鐵礦等重要資源人均占有量遠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人均擁有石油和天然氣不到世界人均擁有量的1/8和1/20。據估計,到“十一五”末,我國原油消費量將達到3.3-3.5億噸,缺口為1.5億噸以上,需進口天然氣200億立方米。到2020年,我國需進口自身消費量70%的原油,50%的天然氣,20年之內,我國將短缺30億噸銅、1億噸鋼、6億噸鋁,資源約束問題已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面對國內資源供求矛盾日趨突出的嚴峻形勢,我們應該更多地將眼光投向國外,進行對外投資,積極參與國際資源開發的合作與競爭,有選擇地在境外建立一批戰略性資源開發和生產供應基地,解決國內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需要與某些資源相對短缺的矛盾,保障我國資源供應的戰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