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0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頒獎典禮上,本屆 “終身成就獎”得主紅線女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焦點,作為粵劇藝術大師、粵劇紅派表演藝術創始人,盡管已是八十多歲高齡,但是當晚滿頭華發、一身紅裝的紅線女走上舞臺,依舊是精神飽滿、步伐矯健,言談間妙語如珠,獻唱一曲《荔枝頌》鏗鏘有力,將晚會的氣氛推向高潮。
一根紅線,情牽藝術
舞臺上,手捧獎杯的紅線女非常激動,“我非常想多說話,但是怕耽擱大家美好的時間”。在為紅線女頒發“終身成就獎”的過程中,當一位小朋友將一只綁著紅線的風箏送上舞臺,作為送給紅線女的特別禮物,這份禮物令紅線女既驚又喜:“我知道,這是指我演的《搜書院·拾箏結緣》!”而當主持人白燕升提到風箏上紅線的寓意,以及紅線女這個藝名的由來,紅線女說:“紅線牽著風箏,我也像一根紅線,用紅色的藝術為祖國和人民表演。”
紅線女1939年隨其師何芙蓮加入劇團,開始演藝生涯。1942年參加馬師曾組織的宣傳抗戰粵劇團,在廣西一帶演出。抗戰勝利后,紅線女回到廣州工作,后移居香港,從事粵劇演出和電影拍攝工作。在香港期間,因不滿當時粗制濫造的風氣而自資組建“真善美劇團”。當時的粵劇舞臺代表作有《蝴蝶夫人》、《清宮恨史》等,電影代表作有《慈母淚》、《家家戶戶》、《秋》、《原野》等。1951年,紅線女在香港演出粵劇《一代天嬌》,演唱戲中主題曲時,初步形成個人行腔的風格,被廣大觀眾認為“聲情并茂”的“紅腔”形成了。1955年,紅線女獲邀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親眼目睹新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通過與共和國首位總理周恩來以及梅蘭芳等大批文藝界人士的接觸,深感自己應該回到祖國工作。同年12月,紅線女回到祖國,參加廣東粵劇團工作。回國以后,紅線女在藝術上致力追求真善美,逐漸形成獨具個性的藝術風格,人稱“紅派”。1955年底到1966年間,紅線女相繼主演了《搜書院》、《關漢卿》、《山鄉風云》等堪稱粵劇經典的佳作,并多次率廣東粵劇團晉京,并赴朝鮮、越南演出,大大提高了粵劇在國內國際的地位和影響。周恩來總理看完《搜書院》后,親切地把粵劇譽為“南國紅豆”。
一份賀信,半世友情
晚會現場,主持人白燕升還念了一份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給紅線女的信,上面寫道,“你我相知相識數十年,我雖因病不能前來,但對你的獲獎表示深深的祝賀。老友袁雪芬。”說起紅線女和袁雪芬的友誼,可追溯到48年前,當時兩位舞臺姐妹就是梅蘭芳任班主任的戲曲表演藝術研究班的研究員了,近年來兩人又都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在去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紅線女與袁雪芬等12位戲劇家一起,被授予中國戲劇獎“終身成就獎”。2006年,袁雪芬獲得了白玉蘭“終身成就獎”。
當晚的表演嘉賓有趙志剛,這也勾起了紅線女的回憶:“我剛剛看見趙志剛啊,就想起了很多年前,我在一個地方第一次看見他的情形。”引起了觀眾一陣好奇,紅線女隨即解謎道:“那是在周恩來總理家里。那時候,我看見袁雪芬領著一個小青年,雪芬大姐帶著他的時候,說這是我新收的學生。一晃很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小青年,現在已經是上海越劇的領軍人物啦!”
在采訪中,紅線女表示這是對她的一種鼓勵:“白玉蘭辦了20年,我每年都會通過媒體關注這個獎項。它雖然產生自上海,但是是面向全國的,所以全國的戲劇藝術同行都要努力爭取,對文藝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退下舞臺的紅線女依然關心著粵劇藝術的發展,幾十年來,紅線女耕耘不息、默默奉獻,為粵劇培訓工作盡心盡力,培育了不少粵劇新苗。在觀眾的一片掌聲中,紅線女用她特有的洪亮嗓音說:“我們新中國培養的人真的很多很多,你們說,我們是不是應該非常非常的努力,把國家的盛事用自己的作品表達出來?你們贊成嗎?”紅線女隨后當即笑著舉起手說:“我舉手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