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們高淳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加強“三農”工作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堅定不移地把農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創新發展思路,大力培植特色、高效、生態農業,現代農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僅2008年實現農業總產值32.9億元,同比增長9.3%。高效農業面積達9.26萬畝,高效漁業面積達15萬畝。農民人均純收入9202元中,來自農業的收入2260元,占24.6%,比上年增加8.3%。我縣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做法及其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推進農業生產要素優化組合,特色農業形成產業優勢。按照發展特色農業的總體思路,全縣初步形成了以特種水產和食用菌產業為主導,以水禽、水生蔬菜、早園竹、食草畜禽業為重點的六大特色產業。圩區的水產養殖業、半山半圩區的食用菌和家禽養殖業、丘陵地區的以茶葉和早園竹為主的特色經濟林業等,已形成鮮明的區域特色和產業優勢。一是以螃蟹為主的特種水產發展勢頭強勁。全縣特種水產形成了以“兩湖一江”(固城湖、石臼湖、水陽江)為主的三大養殖區,重點發展以螃蟹、青蝦等為主的特種水產,構建了5個萬畝生態養殖基地和10個萬畝特種水產基地。建立了國家級中華絨螫蟹原種場。“固城湖”螃蟹被評為省名牌產品,同時榮獲省著名商標、“中國市場公認知名品牌”和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等多項殊榮。二是以食用菌為主的蔬菜業迅速崛起。食用菌實現從分散零星種植到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開發,建成了以固城、東壩、椏溪等鎮為重點的生產基地。固城蘑菇生產基地已建設成為江蘇省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2006年我縣被中國食用菌協會評為“全國食用菌行業標準化示范縣”。全縣還建成萬畝水生蔬菜基地,以蓮藕、菱角、芡實等為主的水生蔬菜面積達1.6萬畝。三是以水禽和食草畜禽為主的畜牧業發展加快。全縣建成了以漆橋、古柏兩鎮為重點的百萬羽蛋鴨生產基地和以淳溪、漆橋、古柏、固城等鎮為重點的百萬羽肉鴨生產基地。以菜鵝、山羊為主的食草畜禽業發展也較快,全縣建立了年孵化30萬羽苗鵝生產基地和年飼養量3500羽規模種鵝場各1個,發展規模羊場5個。四是以早園竹為主的林特產業發展成效明顯。自“綠色南京”工程實施以來,至2008年全縣新增造林面積11.1萬畝,其中發展商品林7.92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18.7%。
著力推進產業化經營,現代農業經營機制初步形成。堅持以規模化推動產業化,以產業化催生現代化,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經營機制。一是產業基地規模不斷擴大。重點發展螃蟹、青蝦、食用菌、菜鵝、肉鴨、食用油、優質稻米、早園竹、茶葉、水生蔬菜等十大基地。2008年,基地種植面積達到62萬畝;基地帶動農戶數占全縣總農戶的42%。二是農業龍頭企業不斷壯大。全縣共有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6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3家、市級11家。2008年,實現銷售收入49.7億元、利稅4.48億元,其中銷售收入超億元的11家,帶動農戶4萬多戶。三是名牌農產品不斷增多。全縣累計注冊各類農產品商標200多個,“固城湖”螃蟹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省著名商標,“固城”雙孢蘑菇等3個產品為省名牌產品;“新郵”咸鴨蛋等14個農產品為市名牌產品。四是市場流通體系不斷健全。初步形成了以大型批發市場為龍頭、專業市場為骨干、集貿市場為基礎的市場網絡,建立了縣水產批發市場、高淳縣花廟蘑菇交易市場、天河市場和華天菜場等一批大型批零交易市場。五是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著力構建“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專業農戶”三位一體的現代農業經營機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農戶迅速發展,2008年,全縣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05個,帶動農戶4.65萬戶。
強化農業標準化管理,生態農業建設步伐全面提速。我縣先后成為全省首批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整體推進縣和首批省級生態農業縣,全縣通過認定的無公害農產品基地55個,面積達到49萬畝。全面啟動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工程”,以三品(無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定認證為重點,全面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全縣通過認證的無公害產品57個,綠色食品48個,有機食品18個。與此同時,狠抓農產品標準體系建設,先后組織制訂了15項農業標準或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其中省級標準2個、市級標準7個,我縣河蟹生態養殖技術標準成為全國生態養殖標準。目前,我縣已建立了以水產品和食用菌為主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主導農產品的標準覆蓋率達到85%以上。
提升科學開發經營水平,旅游農業形成特色效應。相繼開發三山(游子山區、瑤池山區、花山山區)、兩湖(固城湖、石臼湖)等自然資源和高淳老街、游子山真如禪寺、迎湖桃源度假中心等旅游景點,全縣初步形成了鄉村觀光、農事體驗和休閑度假為主的旅游農業產業格局。一是旅游專業村建設步伐加快。重點開發了瑤宕村、橋李村、新塘村、茅山村、山莊村、高墩村等農業特色專業村。同時,椏溪“生態之旅”建設項目也取得階段性成果。二是農業科技園區平臺初步構建。建成永勝圩漁業科技園、團結圩螃蟹文化園、固城蘑菇生產示范園、淳溪蔬菜科技示范園等一批農業示范園區,在有效轉化農業先進技術和科技成果的同時,吸引了外來游客人園觀光、參與農事體驗。三是農業旅游品牌效應凸現。全縣建成3A景點1家,2A景點4家,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2個。2008年,全縣旅游農業接待游客95萬人次,旅游收入3.75億元。
雖然我縣現代農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是:農業組織化程度仍然不高,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檔次低,企業+基地+農戶或經濟合作組織+農戶的利益鏈接仍然不夠緊密等,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切實采取有效措施,著力加以解決。具體來說,重點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一是大力發展高效特色產業。充分利用資源、區位和產業優勢,大力實施特色農業發展戰略。重點發展六大特色產業,至2011年,特種水產養殖面積達25萬畝、螃蟹養殖面積穩定在20萬畝左右;無公害水生蔬菜面積達2萬畝;發展蘑菇種植面積6000萬平方尺、珍稀菇生產5000萬袋;以早園竹、茶葉為主的經濟林果面積5.5萬畝;畜牧業新增4個年出欄200萬羽的肉鴨基地、2個年出欄80萬羽無公害菜鵝基地,3個年出欄千頭規模羊場;優質糧油產業發展“雙低”油菜面積16萬畝,水稻面積穩定在28萬畝左右。二是扶持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圍繞優質稻米、雙低油、特種水產、水生蔬菜、食用菌、食草畜禽、早園竹、茶葉等特色產業,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拉長產業鏈條,形成優勢產業鏈。引導龍頭企業通過訂單形式,與農戶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新型利益聯結機制。支持有條件的農業龍頭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并、合并、租賃等形式,擴大規模,增強實力,發展成為大型農業龍頭企業。三是積極創建知名品牌。加大固城湖螃蟹、固城牌食用菌、淳青牌茶葉等名牌農產品保護和開發力度。辦好螃蟹節等節慶活動,支持農業企業參與國內外大型農業博覽會、展銷會,不斷提高我縣名優農產品的知名度。四是建立現代農業物流體系。重點建設縣水產批發市場、食用菌交易市場、漁需物資市場和各類特色農貿市場,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縣農資、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設。大力發展連鎖經營、專賣經銷、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切實落實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促進農產品物流通暢。培育農民經紀人、農產品運銷專業戶和各類流通中介組織,不斷拓寬銷售渠道。
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服務體系。一是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著眼于建設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實施農業科技人才培訓工程和農業科技入戶工程,保證農民長期有效地應用先進適用農業科技成果和技術。引進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經濟效益的優良品種,促進農業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二是加快提升農業裝備水平。推進農業基地設施化,至2011年,設施漁業面積發展到2.5萬畝;設施蔬菜面積發展到2萬畝,建成2個日產10噸的袋栽菇工廠化生產線;設施園藝面積發展到2.5萬畝。推進農田水利標準化,建立與現代農業相適應的農村水利體系。推進農業作業機械化,推廣水稻機插秧技術,加快特色農機普及,擴大應用范圍和規模。推進農業信息現代化,加快“四電一站”(農村廣播、電視專欄、電話聲訊、電腦網絡和鎮村農業信息服務站)建設,構建現代農業信息服務平臺。三是強化生產經營服務。調整充實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加快建立村級服務站。支持供銷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農民經紀人、龍頭企業等提供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規范和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逐步實現標準化生產、專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規范化管理。四是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針對我縣主導農產品、名特優產品的生產特點,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農業生產過程、包裝標識和市場準入等五個環節的管理。抓好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建設,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
加快建設現代農業保障體系。一是制定扶持激勵政策。縣財政每年設立獎勵補助專項資金,重點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設施農業規模基地建設、服務體系建設、質量安全建設等實施獎勵補助,提高農業企業、生產經營戶、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及各類經營主體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二是健全農業投入機制。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有關扶持現代農業的優惠政策,爭取多上項目、多引資金,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堅強保障。充分發揮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在農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增加對發展現代農業的信貸投放。綜合運用稅收、補助、貼息、擔保等手段,引導社會力量投資現代農業。三是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加快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推進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改革,穩定土地承包關系,促進農村土地合理流轉。擴大農業保險試點范圍,爭取我縣特色規模農產品納入保險業務。加大對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投入,重點支持與現代農業發展密切相關的道路、供排水、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為發展現代農業、促進城鄉一體化奠定基礎。
責任編輯:尤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