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們沛縣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著力點,在實踐中積極創新,在創新中推動發展,探索通過科技園、加工園、物流園、創業園、小康示范村等“四園一村”建設實現城鄉融合、互動發展。以科技園集聚生產要素、提升現代農業,以加工園融合城鄉產業、帶動農村發展,以物流園搞活產品流通、繁榮城鄉市場,以創業園引領創業致富、培育新型農民,以小康示范村承載城市輻射、推動新農村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走出了一條具有沛縣特色的園區化帶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路子。
打破城鄉壁壘,推動資源共享、要素互動、產業融合,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沛縣自然資源豐富,但農業產業化基礎仍較薄弱,還必須加強;農村發展仍較滯后,還必須扶持;農民增收仍較緩慢,還必須加快;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尚不健全,推動城鄉一體化任務還很艱巨。統籌城鄉發展,重點是農村,關鍵是要打破城鄉壁壘,通過機制和載體的創新,推動城鄉資源共享、要素互動、產業融合。結合沛縣實際,縣委、縣政府提出建設“四園一村”統籌城鄉發展的新思路和新舉措:全縣建設以鴨棚、菜棚、菌棚為主的設施農業科技園10個,面積10萬畝,呈現出以園帶片、以片連線、規模集約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建設農產品加工園5個,其中縣經濟開發區農產品加工園入駐國家及省市級龍頭企業35家,企業總量76家;建設農產品物流園5個,投資15億元的漢源大市場、投資5億元的蘇魯糧食物流中心兩大區域市場已全面開工建設,敬安特菜市場已投入使用,大市場、大流通格局即將形成;建設創業園8個,朱寨鎮大學生創業園占地200余畝,建有高標準設施大棚245個,吸納返鄉和下村任職大學生20名,在引領農民創業、實現由打工經濟向創業經濟轉變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105個小康示范村建設梯次推進,培育了一批民富、村強、貌美的新農村樣板。
推動城市生產要素向農村擴散和流動,促進農村生產要素的優化整合,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四園一村”建設開辟了城市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的渠道,破解了農村要素短缺的難題,同時又促進了農村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實現了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如在科技園建設上,我們按照高科技、規模化,高效益、強帶動的思路,跨區域統籌規劃,高起點實施建設。通過發展農地股份合作、采取村統租戶分包、村統建(大棚)戶分包、農戶間互租互換等形式,推動土地向技術能手和生產大戶集中,全縣3年流轉土地35萬畝,帶動10個設施農業示范區擴面提檔,形成了10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園基本框架,構建了“三橫”、“三縱”區域化高效農業發展格局。縣財政每年拿出1億元資金用于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的引進推廣,整合2億元涉農項目資金,集中用于科技園建設。制定優惠政策,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投資建設生產基地5萬畝,吸納金融信貸投資1億多元,按照市場化運作機制,成立沛縣九鼎農業小額貸款公司,注冊資金1.2億元,發放貸款8000余萬元,發展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組織10家,人股資金826萬元,形成了一資帶三資的投資格局。實施農業科技進園入戶工程,開展“農技人員進三棚、促增收”活動,組織200名縣鎮農技人員與農戶手拉手,蹲點包掛指導。縣農林局與電信局聯合開通“農技服務110”聲訊臺,全天候接受農戶的技術咨詢。把科技園作為全縣農村黨員干部和種養大戶的培訓基地,定期組織觀摩學習,邀請農技專家現場講解,傳授現代科技知識和經營理念。在科技園的帶動下,全縣農業三大優勢主導產業強勢崛起,高效農業發展到70.3萬畝,占比61%;生態肉鴨養殖量達1.5億羽,年孵化苗鴨2億羽,加工商品鴨2億羽,實現了肉鴨養殖、孵化、加工三個全國第一;設施蔬菜發展到65萬畝,特菜50萬畝,成為全省特色蔬菜種植第一縣;水稻57萬畝,全部實現了無害化、優質化,成為全國重要的優質稻米生產基地。
拓展農產品流通渠道,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加快農業工業化和產業化步伐。通過農業工業化實現農業產業化,把農產品資源優勢變為產業優勢,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有效途徑。我縣按照工業向園區集聚的要求,在縣經濟開發區規劃建設了10平方公里的外向型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引進中國雨潤集團、中國希望飼料、河南華英集團、廣西桂柳集團、深圳芭田集團、無錫宏達蔬菜、中意食品、味真食品等一批國家及省市級龍頭企業。培育了“沛公牌”蔬菜、“古沛龍飛鴨”、“漢戌堂”、“沙河王”、“千荷湖”等一批知名農產品品牌。發揮縣外向型農產品加工園的輻射作用,帶動中心鎮工業集聚區建設,發展農產品初加工項目,形成了縣鎮分工協作、產業相聯、錯位發展的新型農業工業化格局。推廣“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完善“風險共擔、利益均沾”機制,全縣80%的肉鴨、60%的設施菜、50%的特菜實現了“訂單生產”,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35%以上。在抓好農產品加工園建設的同時,加大農產品物流園建設力度,規劃建設了5個縣級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8個鎮級專業市場,30個田頭市場。組建農產品營銷合作社(協會)778家,培育農民經紀人12500余名。構建了以縣外大中城市為窗口、縣內批發市場為骨干,專業市場、田頭市場、網絡市場為補充的城鄉一體化流通格局。通過農產品加工園、物流園建設,推動了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生態肉鴨形成了集種鴨孵化、規模養殖、宰殺分割、羽絨加工、飼料禽藥于一體的產業體系,特色蔬菜形成了集采后分級、包裝、保鮮、速凍、脫水及精深加工于一體的產業體系,優質稻米形成了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體系,三大農業特色產業年產值超百億元,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沛縣三大工業支柱產業之一。
推動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促進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傳播。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我縣把小康示范村建設作為以城帶鄉、以工促農、接納城市輻射的載體,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以發展富民產業為重點,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目標,完善標準、科學規劃,集聚資源、形成合力,因地制宜、分類推進,突出抓了5個中心鎮和15個樣板村、30個先行村、60個一般村的建設。按照道路硬化、衛生潔化、河塘凈化、村莊綠化、環境美化和有公共服務中心、有長效管理機制、有鄉村文化的“五化三有”標準,深入實施“整治村莊環境,共建美好家園”專項行動。加大公共財政支持力度,建立“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堅持做到新增財力向農村傾斜、用于直接改善農村生活的投入高于上年。縣財政累計投資10億元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每年確定一批建設項目,組織實施一批“農村實事工程”,突出抓好農村公路、寬帶、自來水、有線電視等向自然村的延伸,實現了新的“村村通”。組織開展“百家部門連農村、千名干部進農田、億元資金扶農業、十萬大棚富農民”活動,建立機關“結對強村”、村企聯建制度,每項農業重點工程、每個示范村都由2個以上機關企事業單位掛鉤幫扶,抓項目、抓指導、抓協調,出錢、出人、出物,實行捆綁考核。完善優惠政策,引導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外來資本投資農業農村項目建設,形成了全社會關心支持農村工作的強大合力。把培育現代新型農民作為加快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著力塑造“勤勞、創業、合作、自強”的新時期農民精神,抓住2008年下半年農民工提前返鄉的機遇,縣財政拿出1000萬元貼息資金,扶持引導農民自主創業,對15萬農民實施免費技術培訓,并在朱寨鎮馬元村、大屯鎮賈廟村、張莊鎮夾河村等建立了8個占地百畝以上的創業園,新建一個大棚縣財政補貼2500元,為進園創業人員每人提供5萬元的貼息貸款。發揮大學生村官有文化、觀念新、善創業、能帶富的優勢,縣委組織部和縣郵政儲蓄所聯合開展了“扶百名村官,惠萬戶農民”活動,推行“郵儲銀行+大學生村官+農戶”模式,通過定向幫扶,帶動一批農戶,發展一項產業,激活一方經濟,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2009年以來,全縣新增種養大戶2萬多個,民營企業527家,農民創業群體達到10萬人以上。實施百部電影送農村、百場戲曲送農民、百臺晚會聯城鄉、百冊圖書藏農家、百村比武強身體“五百”文化惠民工程,優化政府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了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的輻射。
責任編輯:尤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