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是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也是當前形勢下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豐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新境界和改革發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縱觀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一百多年來的發展史,一條清晰的主線貫穿其中,那就是什么時候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共產主義運動發展需要相適應,與時代發展的趨勢相契合,被人民群眾理解、接受并充分運用,共產主義事業就蓬勃興旺,反之則會遭遇挫折和失敗。我們黨成立88年、執政60年、領導改革開放30多年來所走過的道路雄辯地證明了這一點。
只有適應具體國家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實際的馬克思主義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靠的不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現成論斷或個別結論,而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這個農業人口占大多數、有著深厚封建主義傳統的東方大國的現實充分結合起來,無論是“農村包圍城市”、還是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抑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取向的體制改革,都是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中所遇到的個性化、特質化的現實問題相結合,進而升華為中國特色的理論觀點和思想體系,最終形成指導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一系列路線、方針和政策。因此,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實踐性的馬克思主義,而只有實踐性的馬克思主義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
只有把握時代氣息、主題和社會發展步伐的馬克思主義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進入19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發展一日千里,世界格局經歷了數次翻天覆地的大變化,作為160年前誕生的馬克思主義,今天依然能夠指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根本就在于不同時期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斷將時代發展、社會變遷與人類進步的新知識、新內容充實到馬克思主義的內涵中去。中國共產黨正是在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發展的不同階段,以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全國各族人民爭取國家與民族的獨立、解放、繁榮,為人民謀取自由、民主和幸福,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價值,積極利用世界各國有益的文明成果和最新的科學思想與成就,不斷更新、豐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和具體內容,成功回應了時代發展給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帶來的巨大挑戰,有效指導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只有貼近群眾認知、理解和實際需要的馬克思主義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決定了其從來不是“書齋學問”,必須要為人民大眾所理解、接受并充分運用才具有生命力。馬克思主義誕生于西歐工人運動和階級斗爭的實踐中,之所以能夠被當時的中國工人階級,尤其是中國革命主力軍的農民階級所接受,靠的就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將之以知識分子、勞苦大眾能夠理解并接受的中國式邏輯和語言傳播開來,使其具有了“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打下深厚的群眾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實踐主體是群眾,其創新發展在根本上也源自于群眾。在30多年改革開放進程中,無論是安徽小崗村的“大包干”,蘇南的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還是廣東的經濟特區發端,無不體現著人民群眾中蘊涵著樸素的馬克思主義精神。正是這樣的群眾基礎賦予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無與倫比的生命力,使中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世界共產主義運動普遍受挫的不利形勢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開創了共產主義運動發展的新局面。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88年來,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核心理念與不斷變化著的中國國情、時代主題和群眾需求結合到一起,這是黨和國家事業興旺、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證。面對當前日趨復雜的國際環境和中國國際地位改變,面對經濟轉型升級、國際金融秩序調整以及低碳經濟博弈等眾多挑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需求愈發強烈,標準也更高。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活力的內在要求。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歸根究底在于實踐,而實踐又是具體的、鮮活的、大眾的。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以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代,實現了內容不同、本質相承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這是我們黨歷經磨難始終屹立不倒,是社會主義事業數遭挫折始終向前的歷史經驗,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不斷開拓理論新境界、開創實踐新局面的根本。在當前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發展的歷史條件下,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圍繞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有意義、有針對性的新思想、新見解,這正是實踐中的馬克思主義充滿活力、生機勃勃的生動體現。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是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建設的思想基礎。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個用正確理論武裝的黨是戰無不勝的黨。要加強、改進黨的建設,首先就必須回答需要什么樣的理論指導這一問題,《決定》明確指出要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就必須把“緊密結合當前國情和時代特征推進理論創新,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作為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首要任務。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與發展性上取得了共識,但新形勢下要如何發展、發展什么還需要繼續求索。只有不斷關注并研究國家改革發展實際、世界形勢變化以及人民群眾的需求,不斷豐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才能在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關鍵問題上達成一致,才能使黨員干部認識到需要學什么、怎么去學,才能將“六個堅持”落到實處,從而建設一個立場堅定,方向明確,善于學習,勇于實踐,敢于創新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是進一步深化改革發展的理論保證。理論源自于實踐,正確的理論又能夠指導實踐去開拓更廣闊的空間,從而為理論的下一次飛躍打下基礎。當前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時期,黨和國家都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使全黨上下明確發展的路怎么走、走到哪里,改革的突破點在何處、不容動搖的原則是什么,就必須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當前以及今后的改革實踐,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緊密聯系改革開放實際和當今世界發展大勢,及時總結黨領導人民創造的新鮮經驗。同時,要在新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切實提高廣大黨員干部理論素養和應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解決好改革發展中面臨的重大問題,處理好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現實利益問題,確保中國改革發展的大船永不偏離社會主義航向、永不擱淺。
在新形勢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對廣大黨員干部的實踐眼光和理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理論工作者,需要有更加敏銳的洞察力,把握住時代發展的脈搏,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始終不移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要始終堅持理論發展與新形勢下的改革發展實踐相結合。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是早已深入人心、不言自明的真理。當今時代,科技進步所帶來的社會生產力大爆發的偉力日益顯現,社會發展變遷日趨加速,我們在改革發展道路上發現新事物、遇到新問題的頻率越來越高,加之地區差異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存在,使得實踐的超前性、多樣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性和指導性形成了巨大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始終保持對馬克思主義核心理念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的清醒認識,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認識新事物、規范新發展,迅速甄別改革發展實踐邁出去的每一小步,及時將符合世情、國情、黨情的新思維、新舉措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真正形成發展中的理論和發展著的實踐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要時刻確保理論內涵與不斷變化的時代發展大勢相結合。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融入國際社會的步伐不斷加快,時代發展和國際形勢變化對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帶來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鮮明時代性,就是立足中國國情、面向世界發展的時代性,因為我們不再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國家內建設社會主義,而是在一個日趨融合的世界中建設一個國家的社會主義。因此,我們必須時刻關注全球經濟格局變動、科技發展以及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新動向,要始終堅守“中國靈魂”,也要大力培養“世界眼光”;要把握國內改革發展的主流,也要找準世界發展的大趨勢;要解釋國內改革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也要解釋世界發展進步中出現的新現象。
要特別注重理論研究與面對群眾的理論宣傳普及相結合。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創新的重要途徑和最終歸宿,這不僅是理論的表達方式和受眾定位問題,更是理論為誰服務的立場問題。當前,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必須要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課題本身進行深入研究,形成科學的知識標準、知識體系。要積極構建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話語體系,改進傳播方式,尤其要重視發揮網絡等現代傳播工具的信息平面化發散作用。要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有志于推進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工作者,用貼近群眾生活的質樸語言把深邃的理論問題和抽象的理論邏輯講形象、說明白,使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群眾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關。廣大黨員和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探索回答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言傳身教,用生動、鮮活的實踐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落在實處。
責任編輯: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