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以來,接二連三出臺的國家級區域振興規劃幾乎覆蓋到全國每一個地區,這意味著全國“十二五”規劃的總體目標將會調整為:縮小區域差距,尋求區域協調。從“九五”計劃開始,經歷的幾個五年計劃都強調增長速度,而面向“十二五”則強調發展的協調統籌,強調區域間的均衡、貧富差距的均衡、大城市與小城鎮的均衡、公共服務的均衡等等。
江蘇整體已進入工業化的中后期階段,迫切需要也有條件借助“長三角”擴容和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機遇,調整非均衡發展的思路,加快沿海地區開發開放,使江蘇經濟發展逐步從陸地走向海洋、從蘇南走向蘇北,最終補上沿海之缺,實現江蘇三大區域的整體協調發展。
區域發展戰略最基本的作用是整合集聚資源、引導資源流向。在新一輪沿海開發開放中,江蘇三大區域應根據國家戰略的總體要求和本地區的實際狀況,選擇適合本地發展的戰略導向,以有利于各地特色凸顯,同時也有利于有效控制以至于逐漸縮小不同區位下的經濟發展差距。
蘇南:“跨江開發”戰略
歷史地看,蘇南與上海的經濟聯系較強,接受上海經濟輻射,而與蘇中蘇北的經濟聯系一直較弱,蘇南經濟增長對蘇中蘇北的帶動力也一直很弱。現在,蘇南地區經過長期的高強度的開發與發展,一方面經濟能量遠遠超出其地域空間限制,另一方面在資源環境方面將會逐步出現不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因此,借助新一輪沿海開發開放,蘇南可以找到進一步釋放經濟能量的空間,同時可以培育自己在江蘇范圍內經濟發展的中心地位。
蘇南中心地位的確立不僅要求經濟能量在中心的凝聚,同時要求有廣闊的外圍。這個外圍不是地理上界定的,而是由經濟聯系的緊密程度界定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蘇南地區的跨江開發,使蘇中蘇北成為蘇南發展的腹地,實現經濟增長在區域間有效而快速的傳遞,對江蘇南北兩岸是雙贏的戰略。
目前,蘇南還難以擺脫對上海的依賴,還沒有積累起輻射蘇中蘇北、成為江蘇經濟發展中心的足夠的能量。蘇南民營經濟正處于成長階段,產業轉移的動力并不強。而且蘇南的企業家與浙江等地企業家在離鄉創業發展、遠距離擴張的思想觀念和手段上相比有較大的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內象浙江那樣民資大量外溢,甚至產業大規模向外轉移。
從傳統行業來看,只要蘇南地區的邊際投資回報率高于蘇中蘇北地區,只要蘇南地區可用于工業開發的土地還沒用完,蘇南的優勢產業仍然不會大規模北移;只有當蘇中蘇北地區的邊際投資回報率高于蘇南地區時,只有當蘇南地區無地可用時(按現在的工業開發速度大約經過5--10年),才有可能使投資重點北移,大規?!膀v籠換鳳”,實現產業結構“輕型化”、“高端化”、“軟性化”。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就傳統產業的邊際投資回報率的增長速度而言,蘇南地區應是遞減的,蘇中蘇北地區應是遞增的,兩條運動軌跡的動態發展肯定會存在著一個交叉點,即蘇中蘇北地區的邊際投資回報率從低于蘇南地區到高于蘇南地區,這個交叉點就是投資重點轉移的轉折點。在這樣一個轉折點之前,政府需要通過制度的安排來改變不同區域的邊際投資回報率增減的“速率”,通過改變市場參數進而改變企業的行為。這就要求在政策上對邊際投資回報率低的欠發達地區給予傾斜。通過政策傾斜,激發市場力,加上后發優勢,使得欠發達地區的邊際投資回報率的上升速度快于周邊地區,通過改變邊際投資回報率的區域分布格局,最終改變資源的流向,從而實現未來的江蘇區域整體利益最大化。
蘇中蘇北最重要的資源是土地,最大的優勢是生態環境。如果為了眼前的經濟指標引進“污染”,那么既浪費了土地,又失去了優勢。蘇中蘇北可以搞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大用工量、大用地量、大運輸量產業,就是不能搞大污染產業。
從各地招商引資的趨勢和走向分析,一般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依靠土地低價和減稅、免稅等財政、金融優惠政策,吸引外資;第二階段主要是根據產業政策和目標,有針對性地尋找合作伙伴,并提供優良的基礎設施和便利的商業環境(包括人才、信息、服務等);第三階段主要是依靠良好的產業集聚效應、優勢產業鏈的形成和強大的協作配套能力,以適應外資、民資企業投資戰略的轉變?,F在蘇中蘇北大多處于第一、二階段,應逐步向第二、三階段轉變。
蘇中:“江海聯動”戰略
所謂“江海聯動”戰略,就是以江蘇沿江、沿海為基本發展軸線,以“聯動”發展為途徑,以資源整合、產業互動、布局拓展為基本手段,在行政區聯動、經濟帶聯動、開發戰略聯動等方面,實現江蘇區域經濟的“良性非均衡”發展。
“江海聯動”開發的意圖,在于通過推進沿江開發對沿海地區工業化的“促動”,加強沿海開發對沿江地區產業升級的“引動”,以達到沿江、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互動”。“江海聯動”開發,尋求“弱弱聯合”,在最大程度上整合長江以北地區的各種優勢;“江海聯動”開發,也是“強弱聯合”,重點通過江蘇沿江、沿海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帶動蘇中、蘇北地區經濟的快速崛起,走向區域共同發展。
“江海聯動”的實施,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沿江、沿海兩種資源優勢的整合,包括沿江、沿海、沿河地區的水、岸線、土地、礦產等自然資源,港口、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資源,勞動力、文化、信息等社會人文資源的整合;二是產業的聯合互動,重點是“臨港、臨江、臨?!惫I和相關產業的聯動;三是產業布局上的空間拓展。即依據“點軸理論”,打破區域內部行政區劃的壁壘,強化區域整體發展觀念,使區域內不同地區的生產要素能自由流動,“由點到軸,由軸到面”,努力形成區域發展的統一大市場。
在沿江與沿海區域內的不同地區,可以采用不同的開發模式,而從“江海聯動”開發戰略考慮,我們認為,應當采用“由點切入,點線聯動,逐步走向網絡化、一體化”的開發思路。在這里,“點”代表著項目的突破,“點線聯動”即沿江與沿海地帶的聯動發展,“江海聯動”的最終目標是蘇中蘇北地區的網絡化、一體化發展,實現區域經濟整體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江海聯動”的戰略目標分兩步走:近期——保持適當的空間發展梯度差,將區際差距控制在人們可接受的范圍內,在此基礎上加速蘇中蘇北地區的崛起;遠期——蘇中、蘇北成為江蘇新的經濟前沿,最終與蘇南優勢互補,協調共進。
蘇北:“兩海”戰略
根據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新形勢,我們認為蘇北地區還應當實施“兩海戰略”,即融入沿海,借港出海,因勢利導整合資源,與沿海各市互動發展、一體化發展,共同構建江蘇“沿海大板塊”,推動蘇北地區的全面振興。
“融入沿?!?,意味著擴大內需,開拓沿海市場,全面融入“沿海大板塊”;“借港出?!?,意味著擴大外需,開拓國際市場,積極參與全球化。“兩海戰略”的總體要求是抓住當前“兩個發展機遇”,整合“兩種資源”,擴大“兩個需求”,走向“兩個市場”,向沿海開發開放和“長三角”一體化兩大國家戰略要新的發展空間,在更高的層面上實現蘇北地區的跨越式發展。
沿海三市要錯位發展,發揮各自長處,而蘇北地區應與沿海相互策應,以優勢互補提高開發效益,以良性互動避免過度競爭,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又好又快地推動“沿海大板塊”的整體發展。
“兩海戰略”強調蘇北和沿海地區是一個統一體,主張整體推進。“兩海戰略”注重協調共進,本質上是要形成市場和政府雙輪驅動,構建區域共同發展的市場經濟新機制;突出互利共贏,通過沿海地區和腹地的政策、產業、企業的聯動呼應,在最大程度上整合資源,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實現共贏的理想結果;強調互聯互動,沿海開發與蘇北開發戰略上的聯動,既使沿海開發在產業布局空間上有了廣闊的回旋余地,又帶動了蘇北的產業發展,使沿海成為經濟前沿,形成蘇北與沿海開發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的“聯動”格局。
沿海開發中的“強縣經濟”戰略
縣域經濟既是江蘇沿海地區發展的“短板”,也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江蘇沿海開發開放的目標和定位已經取得共識,特別是對中心城市的發展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沿海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江蘇沿海地區的縣域經濟近年來發展速度較快,但總體水平相對偏低,主要經濟指標低于全省縣域經濟平均水平。縣域經濟發展不均衡,梯度差異明顯??h域工業化尚處于初期階段或向中期過渡階段,大致和蘇南80年代水平相當,產業發展“小而全”、“散而弱”,呈“碎石型”結構。財政收入不足,縣域融資渠道狹窄。技術和人才嚴重短缺。總體上看,江蘇沿海開發規劃中的大城市、大產業、大港口、大設施建設為區域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構建了穩定發展的“大骨架”,但仍急需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填充健壯的“肌肉”,沿??h域經濟發展既緊迫,發展空間又巨大。
就江蘇沿海地區而言,“強縣經濟”戰略就是以縣域的特色化全面發展,支撐沿海地區開發開放的整體推進,提升沿海地區發展的綜合水平,實現區域的整體協調發展。
縣域經濟是最具創新力和競爭力的一級經濟,是影響區域競爭力的關鍵,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也是各項規劃執行、具體操作的最直接操作平臺。江蘇特別是蘇北地區縣(市)現在和未來在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方面差別較大,應當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分類型地提出更具有針對性的縣域經濟發展導向和思路。
沿海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不僅僅是沿海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有力支撐,縣域經濟的自身發展也必須充分利用沿海大開發的契機,充分利用大城市、大港口、大產業、大設施建設的條件,積極對接、主動服務、重點配套,依托各自的相對優勢,建立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長效機制,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加快沿海地區開發開放,是當地人民多年的期盼,也是江蘇發展面臨的重大戰略機遇。應當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拓寬發展思路,以更加開放的姿態集聚要素資源,匯聚起沿海發展的強大力量,推動新一輪沿海開發開放盡快打開新局面。
責任編輯:金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