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高新區成立17年來,始終高舉“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旗幟,努力踐行國家高新區“四位一體”發展定位。目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比重達73%,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比重達25%,人均RD經費達3.8萬元,科研經費占總銷售收入比重達4%,省級及以上高新技術產品數達602個,國家自主創新產品占全省20%。科技創新主要指標均占全市40%以上,每年吸納外來本科以上高校畢業生超過8000名,占全市60%以上。光伏、IC產能、制造技術均居全國第一,IC設計全國第四,軟件及服務外包產業綜合排名全國第5位。創建了15個國家級基地,建立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工程中心60家。培育了以尚德為代表的全國自主創新創業重大典型。在江蘇省政府全省開發區綜合排名中,無錫高新區四度蟬聯第二位,去年被科技部命名為國家火炬計劃20周年先進開發區。2009年9月4日,無錫高新區召開建設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動員大會,科技部、江蘇省和無錫市在無錫高新區共建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掀開了無錫高新區“二次創業”的嶄新篇章。
一、搶抓機遇。切實增強建設創新型科技園區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部、省、市三方在無錫高新區共建創新型科技園區,為無錫高新區發展指明了方向,這是無錫高新區推進“二次創業”新的歷史機遇,對我們從外資集聚區向創新集聚區轉變、從加工制造基地向產業技術基地轉變、從工業園區向創新型國際化科技新城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加快建設創新型科技園區,是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使命所在。建設國家高新區是走中國特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道路的偉大創舉,國家高新區從建立之初便高舉科技創新的大旗,經過17年的發展,已然成為體現國家意志、承擔國家使命、實現國家目標,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主力軍。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對于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國家高新區必須一馬當先,更加堅定地走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為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無錫高新區經過17年的發展,在全國國家級高新區發展中走在了前列,對于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無錫高新區承擔著責無旁貸的使命。
加快建設創新型科技園區,是順應新技術革命浪潮的必然趨勢。每一次大的經濟危機,都會催生一些新技術,而新技術也是使經濟,特別是工業走出危機的巨大推動力。國家高新區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的集聚區,在新技術革命浪潮中,必須占領科技創新最頂端。以傳感網為代表的信息獲取技術,被很多國家稱為信息技術革命的第三次浪潮,我們和世界保持著同步的研發水平,這將改變我們在前兩次信息革命浪潮中落后的局面。2009年8月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視察無錫時作出了“把中國的傳感信息中心(“感知中國”中心)放在無錫”的重要指示。溫總理的重要指示為無錫高新區建設創新型科技園區注入了強大動力。無錫高新區加快建設創新型科技園區,就必須緊抓第三次信息產業革命的浪潮帶來的重大機遇,自覺擔當起建設好“感知中國”中心的歷史使命,把“感知中國”中心建設作為建設創新型科技園區的重點支撐,將無錫“感知中國”中心打造成中國傳感網技術創新的核心區、科研成果轉化的示范區、產業規模化發展的密集區、大規模應用的先導區、信息商務服務的中心區和高端人才的聚集區,確立無錫高新區在物聯網領域先發優勢,為國家火炬計劃再立新功。
加快建設創新型科技園區,是新區二次創業、轉型發展的重大抓手。無錫高新區建區17年來,經濟增速保持在20%以上,以占無錫6%的人口和土地,創造了全市15%以上的地區生產總值和地方一般預算收入、45%的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50%的到位外資、90%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COD和二氧化硫排放不到全市的l%。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同時存在結構由外資制造業主導,高端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內生型經濟成長相對不足,自主創新對經濟社會的支撐力相對薄弱等矛盾。針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無錫高新區提出了“二次創業”的宏偉目標,力求實現從外資集聚區向創新集聚區轉變、從加工制造基地向產業技術基地轉變、從工業園區向創新型國際化科技新城轉變。部、省、市三方共建無錫高新區創新型科技園區,為無錫高新區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和任務,這是無錫高新區推進“二次創業”新的歷史機遇和重大抓手。
二、開拓創新。爭當建設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的排頭兵和示范區
圍繞“構筑支撐蘇南區域發展的創新經濟體,形成重點產業集群的全球增長極”的戰略目標定位,我們將堅持創新發展、集聚發展、聯動發展和協作創新的原則,加快實現創新型科技園區的建設目標。
第一,引進創新要素,發展創新型經濟。大規模引進和發展知識載體,到2015年建成三創載體1000萬平方米以上。以530為抓手,以建設中央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為契機,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十百千萬”計劃,大力引進和培養領軍人才、創新團隊,大力推進7+1政產學研合作,全面加強與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清華大學、東南大學等國內高校合作,不斷擴展高新區的創新源泉。
第二,大力支持創新創業,大力培育自主創新、自主品牌的科技創新高成長性企業。建立“創業保姆”制度,設立種子基金、創業引導基金、產業培育基金,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天使投資,推進加速孵化器建設和股權代辦系統試點,放大尚德經驗,打造資本市場無錫高新區民營科技板塊。設立專項政策基金,積極引導企業承擔國家863計劃、火炬計劃等國家科研專項,培育科技創新龍頭企業。
第三,建設“6個1000億”新興主導產業,推動集群創新。重點發展傳感網信息產業、Ic產業、光伏新能源產業、光機電裝備制造產業、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其他IT產業6個千億級新興主導產業。大力建設自主創新示范基地,建設中國Ic設計第一區,國家光伏標準和研發基地,推進服務外包產業三年翻三番計劃,建設軟件和服務外包新領軍園區。
第四,整合創新資源,推動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堅持開放創新、為我所用,鼓勵跨國公司產品技術升級、設立研發機構、發展總部經濟,推動開放型經濟向微笑曲線高端延伸,在高端產業領域促進國際產業資本與本土資本合作,承接國際資本科技創新溢出效應,把外向型經濟優勢轉化為國際化創新型經濟優勢。
第五,堅持國際化視野,加大政策聚焦力度,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氛圍和體制機制環境。依托吳文化、民族工商文化人文歷史底蘊,加大創新公共投入,加快建設各類科技創新公共化服務平臺。放大尚德典型示范效應,大力弘揚“四千四萬”、“四尊四創”精神,形成有利于創新創業的區域環境。
至2015年,無錫高新區將基本形成創新經濟體的發展態勢。重點高技術的工業經濟具有全球領先的規模優勢和技術優勢;知識經濟成份逐步上升為園區多元化創新經濟的主體;以創新資源的消費和生產、需求和供給所驅動的經濟內生增長方式明顯加快;基本形成創新文化濃厚、多元文化并存的國際性知識型社區,和人文歷史、生態環境與知識創造三元互動的宜居新城。高新技術產業工業增加值率高于35%;形成二個以上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創新產業集群;培育5家以上年銷售收入超100億元高新技術企業,10家以上年銷售收入超50億元高新技術企業,50家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高新技術企業,培育3000家以上的創新型中小科技企業;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數占園區內企業總數比例高于50%,高新技術企業營業總收入占園區營業總收入的比例高于60%;園區萬元增加值能耗低于0.25噸標準煤。
責任編輯:戈尚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