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質裝備水平的提高,農業生產中物質和能源的消耗相應增加。在低碳成為未來經濟發展方向的大背景下,發展現代農業應該注重運用生態學、生物學的原理和技術,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增加碳匯,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綜合效益。
一、發展現代農業是我省新農村建設的重大舉措
發展現代農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我省新農村建設的重大舉措。相對傳統農業來說,現代農業具有以下幾個特征:一是產業化。農業企業規模顯著擴大,地區分工、企業分工日益發達,農業生產過程同加工、銷售以及生產資料的制造和供應緊密結合。農戶廣泛地參與到專業化生產和社會化分工中,農業經營活動實行產業化經營。二是市場化。市場機制成為勞動力、農產品、生產資料等資源配置的主要機制。農業的大部分經濟活動被納入市場機制,包括種植業、養殖業等第一產業,生產資料工業、食品加工業等第二產業,和交通運輸、技術和信息服務等第三產業,完全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組合成一個與發展農業相關、為發展農業服務的產業群體。商業化的“利潤”成了評價經營成敗的準則,生產完全是為了滿足市場的需要。三是裝備化。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備,收割機、農用汽車、農用飛機等農業機械得到廣泛應用,育種、栽培、飼養、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農業科學技術得到充分提高,電子、原子能、激光、遙感技術、人造衛星等現代工業尖端技術和信息技術開始裝備農業。四是多功能化。生態學和生物學原理及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在保障農產品供給的基礎上,現代農業的生活休閑、生態保護、旅游度假、文明傳承、教育等功能越來越顯著,成為資源節約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農業生產形成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等低碳特征,擔負起維護與改善人類生活質量和生存環境的使命。
我省現代農業發展的成就,可以概括為六個方面:一是糧食生產再創新水平,實現建國以來首次連續6年增產。2009年糧食總產達到646億斤,創新世紀以來最好水平。二是高效農業建設取得新成效。2009年新增高效農業面積287萬畝,其中設施農業面積121萬畝。三是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得到新改善,農業發展后勁進一步增強。四是農業生態環境建設邁出新步伐,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高。五是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涌現新亮點,合作組織成為現代農業建設重要主體。六是農民收入水平躍上新臺階,提前一年達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標值。
二、低碳經濟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要求
在我國農業物質裝備水平較低、農業產業基礎相對薄弱的情況下,提高農業裝備水平仍然是當前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任務?,F代農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物質裝備和能源消耗,物質裝備水平的提高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客觀上增加了對物質投入和交通運輸的需求,能源、資源的消耗和廢棄物的排放也會相應增加。消耗的資源能源和排放的污染物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生產設施,包括園藝生產中大量使用的塑料大棚、防蟲網、鋼材、低溫庫等儲藏設備、飼料加工設備等;二是農用機械,包括插秧機、收割機、拖拉機、耕耘機、聯合收割機、農用汽車、農用飛機等;三是農用運輸工具,包括農產品在長途運輸過程中使用的車輛、船舶、飛機等;四是農業生產投入品,包括各種農藥、肥料、飼料和飼料添加劑、漁藥、獸藥等;五是未經處理和利用的作物秸桿,由于政策和技術原因,農作物秸桿綜合利用率還不高,不少未經處理的秸桿被燃燒或丟棄到河流溝渠,形成污染;六是畜禽糞便,養殖業規模擴大,導致畜禽糞便的排放總量和集中度提高,處理不當也會形成新污染。據有關專家估計,太湖流域流入太湖的有機物污染中,工業污染占比30%,農業污染占比30%,生活污染占比40%。從這個比例來說,農業生產中過量使用的農藥、肥料、廢棄的秸桿、畜禽糞便造成的污染不可輕視,應該按照低碳要求進行治理。
20世紀70年代以來,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使我國農產品產量不斷上升,不僅養活了十幾億人口,而且生活質量得到提高。但是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效率在下降,土壤板結、面源污染、生態惡化等副作用不斷顯現。在發展現代農業、高效農業的過程中,隨著物質裝備水平的提高,物質消耗和能源消耗水平不斷提高。在農貿市場上,不少消費者往往愿意用更高的價格購買本地生產的、口感風味更適口的露地栽培的蔬菜和按照傳統方式生產的土豬肉、草雞蛋。農產品和其它所有商品一樣,價格受供求關系支配,當來自設施農業的農產品價格優勢不再顯著的時候,就意味著物質裝備的效率和效益的下降。低碳經濟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具備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的顯著特征。為了社會長遠發展,我國已經制定頒布了《循環經濟促進法》(2009年1月1日起施行)和《清潔生產促進法》(2003年1月1日起施行),在電力、鋼鐵、化工和輕工等許多行業,依法推行資源、能源的循環利用。發展現代農業,同樣需要樹立低碳思維,推行綠色生產。
三、發展低碳農業的對策措施
發展低碳農業,需要統籌規劃,在提高物質裝備水平的同時,按照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思維以及生態多樣性的要求,增加碳匯,充分發揮各地區的自然特色和人文特點,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
合理規劃,倡導發展特色農業。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充分利用我國數千年來形成的農耕文化,發揮自然和人文優勢,降低對物質裝備的依賴程度,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發展形形色色、鄉土特色濃郁的地方特色品種,讓溧陽白芹、高郵鴨蛋、寶應荷藕、無錫陽山水蜜桃等地方特色品種發出燦爛的光芒,培育、挖掘更多的地方特色品種,提高消費者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情趣。
節能減排,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加快建設農村戶用沼氣池,推進規模畜禽場沼氣治理工程和秸稈氣化集中供氣工程。以大中型沼氣工程為紐帶,以農牧結合、沼渣沼液綜合利用為主要內容,全面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和畜禽糞便處理工作。根據實際構建農業產業鏈,如“糧食種植一畜禽養殖一畜產品精深加工一廢棄物處理再利用”生態循環鏈、“畜禽養殖一糞便一沼氣(或糞便生化處理加工)一有機肥一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鏈、“農作物秸稈一綜合利用”生態循環鏈等。大力宣傳發展循環農業的意義、途徑,教育和引導農民節地、節水、節電、節肥,實施清潔農業生產,積極參與和支持循環農業發展。
增加碳匯,推進生態農業建設。根據各地自然和社會資源特色,因地制宜做好宏觀規劃,組織實施農業、林業和畜牧業協調發展,堅持傳統農業技術和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加碳匯,優化生態環境,使各業互相支持,相得益彰,促進農業生態系統物質、能量的多層次利用和良性循環,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優質優價,加快發展有機農業。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在農業生產越來越規?;?、標準化的大背景下,小規模有機化生產越發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有機農業綜合運用科學的管理理念和傳統的農藝措施,把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和農產品質量聯系起來,通過優質優價的市場機制,提高效益。在太湖流域等農業面源污染相對較重、環境壓力較大的區域,按照現代農業的發展思路,整體規劃有機農業圈建設,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提高治污效率。
建章立制,制定農資準入門檻。盡快建立規章制度,防止工業上淘汰的低質量低效能的物資和能源進入農業生產領域,像抓禁用農藥那樣,對各種農業生產資料,如塑料薄膜降解性能、汽油柴油的燃燒效率、農業機械排放標準等,制定相應的的環保要求,強制實施。
(作者單位:江蘇省綠色食品辦公室)
責任編輯: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