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提出建設科學發展的樣板區、開放創新的先行區、城鄉一體的示范區和以現代經濟為特征的高端產業城市、生態環境優美的最佳宜居城市、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在這“三區三城”建設中貫穿著一個鮮明的低碳意識:發展低碳經濟是“三區三城”建設的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徑。
蘇州在與發展低碳經濟相關的節能減排和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起步較早,蘇州是第一個編制完成《蘇州市循環經濟規劃》的地級市,高新區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級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園區,蘇州工業園區、張家港揚子江冶金工業園、吳江再生資源回收基地成為全國循環經濟試點園區。蘇州2009年底累計關停并轉小化工企業952家,全年全市共淘汰落后用能設備900多臺套。蘇州能源審計模式也得到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和美國能源基金會的肯定和支持,通過審計挖掘節能技改項目350余項,“十一五”以來,全市實施重點節能技改項目253項,形成節能能力350萬噸標準煤/年,萬元CDP能耗4年累計比2005年末降低18.3%。同時,蘇州還出臺了《蘇州市推進合同能源管理暫行辦法》,在蘇州市節能專項資金中安排合同能源管理扶持項目,重點支持節能技術改造效果顯著的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笆晃濉逼陂g,蘇州實施了“863”、“973”等一大批國家和省級科技項目,引進和啟動建設了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蘇州醫學工程研究所等一大批創新載體,涌現了夢蘭CPU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
近年來,雖然蘇州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發展低碳經濟畢竟還處于初級階段,與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區三城”的戰略總要求還存在不少差距,甚至有些環節還比較薄弱。
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偏低,能耗比較大。2008年全市萬元GDP綜合能耗為0.906噸標煤,高于全省0.803噸標煤的平均水平,是深圳的1.7倍。萬元GDP電耗1397.99千瓦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土地資源趨緊且效益偏低。1995年到2008年,全市耕地面積銳減240萬畝,參照國際上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容量和承載力評估分析,蘇州已達到了建設用地占陸地總面積1,3的警戒線。
低碳節能技術水平有待提高。蘇州在低碳技術上還處于研發和應用初級階段,很多企業的技術水平比較低。低碳技術創新與生產脫節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從而阻礙了科技成果的轉化。而且企業的科技人員嚴重不足,企業技術研發建設不夠。政府對低碳節能技術的研發投入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關于低碳節能的相關教育和相關服務薄弱。目前,雖然人們對低碳節能的重要性有所認識,但是與一些先進國家比較,公眾在低碳節能問題重要性認識、相關科學知識了解掌握等方面,尚存在不小的差距。當前蘇州的城市治理機制在引導居民正確消費方面功能還不健全。
環境執政能力有待加強。盡管蘇州采取了一系列治污減排和生態修復措施,但單位面積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仍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9.4倍和8倍,單位地區生產總值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強度分別是深圳的2.4倍和5.5倍,因此,加強政府的環境執政能力刻不容緩。
目前,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而蘇州正處于科學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建設“三區三城”的關鍵時刻,發展低碳經濟也是蘇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和必然要求。因此,在具體路徑的選擇上要切實可行,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首先,大力發展低碳節能技術,不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蘇州實現低碳經濟發展,必須靠經濟中最重要的載體即產業來體現和落實,而現代產業的核心是技術,因此,大力發展低碳技術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所在。而新技術的出現和應用有賴于政府對技術創新活動的持續投入,這將影響到蘇州在未來經濟競爭中的地位。要大力推進煤的清潔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節能領域的技術開發與應用。加強排放監控技術和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工藝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低碳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體系。在工業化階段,提高能源效率是減少碳排放的最為有效的方式。繼續在全市重點能耗企業中開展能源審計和“能效之星”評選,確保全部項目完成后企業節能量占企業總能耗15%左右。
其次,大力開發使用可再生能源,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既是對現有能源結構的調整,也是為應對單一能源結構安全隱患的舉措。加快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風力發電、高效節電、智能電網等產業體系,培育壯大具有一定規模的低碳產業集群。加快網絡游戲、動漫等創意產業的發展,發展壯大低碳科技服務業、低碳旅游業等服務業,提高綠色農業的比重。真正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產業。
第三,積極引導消費者的行為,建立循環的綠色生活方式。居民的消費習慣對于城市長期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要通過宣傳教育,營造低碳經濟發展的社會氛圍和輿論環境,倡導低碳消費方式。政府機關要率先垂范,開展創建低碳型機關活動,優先采購節能和環保標志產品,規劃建設低碳教育場所,打造一批標桿型“低碳社區”。
第四,不斷提高環境執政能力。蘇州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要把蘇州建設成為“生態環境優美的最佳宜居城市”。與之相適應,對環境執政能力也有了更高的標準。要不斷提高政府執行環境法律、監督環境項目實施的能力;鼓勵企業和行業采納最佳和安全的實踐措施;提高對社會的信息公開和透明度;增強利益相關者和公民的參與;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
(作者單位:中共蘇州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戈尚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