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無錫市委、市政府根據中央領導同志對“幸福江陰”建設所作的重要批示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部署,結合無錫的客觀實際作出了在全市開展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幸福市(縣)區”活動的決定,以此促進產業轉型、城鄉轉型和社會轉型。這一重要戰略舉措構建了無錫科學發展的新載體,破解了轉型發展中的新難題,成為元錫轉變發展方式的新坐標和新訴求。
建設目標:近期主要是通過圍繞生態城、高科技產業城、旅游與現代服務城、宜居城的建設,不斷提高各市(縣)、區的產業競爭力、自主創新力、社會和諧力、文化軟實力、環境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力,鞏固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成果,顯著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中長期目標則要以世界先進國家和一流城市為標桿,大力推行全民幸福計劃,力爭到2020年或通過更長一段時間的努力,使各市(縣)、區形成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發展方式,使無錫真正成為國際有名、國內領先、民眾滿意、和諧宜人、幸福安康的首善城市。
建設任務:堅持產業層次與經濟總量的同步提升,著力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為人民群眾幸福生活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堅持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同步協調,著力推進民生工程,使每一位市民都能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堅持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同步推進,著力提高城鄉居民文明素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文化需求;堅持農村與城市同步繁榮,著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真正實現“同城待遇、同等保障”;堅持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同步促進,加快形成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打造美麗宜居的人居環境;堅持民主法治建設與黨的建設同步加強,著力營造和諧安定的社會環境。
考核體系:建設“幸福市(縣)區”不僅有明確的目標任務,而且有具體的考核標準,無錫市委、市政府設定了“六大類38項”客觀性指標和40個主觀評價指標,這一考核指標體系突出體現了以下三個統一:第一是工作與收入的統一。通過勞動力市場每年能提供的就業崗位數、勞動力的就業水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經營性純資產、財產性收入等指標來加以量化,以此真正體現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分配原則。同時通過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最低住房保障標準和醫療、養老保障水平的提高等指標,為人民幸福感進行“托底”,使廣大人民群眾獲得最切實、最直接的福利。第二是健康與安全的統一。通過人均預期壽命、每萬人擁有醫生數、每百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藥品檢測合格率、食品檢測合格率、群眾對社會治安滿意度、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等指標來構建人民幸福感的基本保障。第三是發展與環境的統一。通過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覆蓋率、勞動者技能培訓率、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主要污染物排放削減完成率、飲用水質達標率、綠化水平、環境質量綜合指數等指標為人的全面發展及人民幸福感的提升營造和諧的環境。
無錫開展建設幸福市(縣)區活動既是無錫市委、市政府為鞏固和拓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成果。使無錫始終走在全省、全國前列所構筑的一大發展載體,同時也是無錫把發展評價的尺度從單純的增加經濟收益轉向增加經濟收益與增添群眾幸福感受并重,從而在深層次上推動無錫轉變發展方式的一次重要創新,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建設幸福市(縣)區有利于轉變發展方式。在傳統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下,雖然GDP增長很快,但財富的增長并不同步,可供有效分配的“蛋糕”并不大,這就削弱了人們提升幸福感的基礎。加上產業結構、勞動力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比重偏低,使大量勞動人員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不利于勞動者增加收入。同時,隨著過于依賴資源環境損耗支撐的經濟增長矛盾日益突出,過于依賴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壓力不斷增大,過于依賴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格局難以持續,也都需要盡快改變現有的發展方式,才能實現發展與幸福的高度統一。建設“幸福市(縣)區”活動把幸福作為無錫轉型發展的終極目標,以幸福促進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這樣不僅使無錫的發展方式逐步由傳統走向現代,而且能真正走上一條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建設幸福市(縣)區有利于拓展發展空間。經過30多年的改革發展,無錫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超過12000美元,處于工業化的中后期,比全國平均水平領先約15年左右,應該說,無錫已經具備了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一系列基礎條件。當前,無錫的經濟增長方式已從注重“量”的擴張向注重“質”的提高轉變,而且正在通過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培育發展新興戰略產業,搶占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制高點,要在后工業化階段求得進一步發展,不僅要在產業轉型上取得新的突破,而且要在社會轉型上實現新的跨越。建設“幸福市(縣)區”正是順應了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基本規律,把幸福作為無錫發展的又一新目標,這一發展目標將會左右和影響到無錫以后發展的價值標準和制度安排,對目前和將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無錫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將起到引領思路和拓展空間的重要作用。
建設幸福市(縣)區有利于凝聚發展共識。人的幸福感是一種心靈感受,也是最能被大眾認可的價值觀念,它能夠凝聚人心,激發人們不斷奮發進取。江陰2005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后,創造性地提出了建設“幸福江陰”的新目標,用“幸福江陰”倒逼轉型、評價政績和引領發展,取得了喜人的成果,江陰的成功實踐充分表明了“幸福”這一理念和價值觀對廣大干部群眾有著巨大的感召力。現在無錫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幸福市(縣)區”的目標,既是對江陰經驗的充分肯定,也是在新起點上開啟了發展的新征程,體現了一種超前的執政理念和施政目標,對無錫未來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形成上下互動,齊心協力謀發展、求幸福的強大合力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為實現“幸福市(縣)區”建設的目標,無錫下一步將抓住以下主要環節開展具體工作:
強化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地位。進一步深化對科學發展觀重大意義和科學內涵的認識,著重引導確立人民幸福是科學發展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科學發展的終極目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檢驗標準的觀念,進一步提高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建設“幸福市(縣)區”活動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構建新的發展評價體系,用人民的幸福感來檢驗發展的最終成效。把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同最大程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有機結合起來,使轉變發展方式所帶來的成果更多地體現在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上,把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要求切實落實到建設“幸福市(縣)區”的各項工作中。
構建有利于不同群體共謀幸福的社會政策。基于不同群體的人群對幸福往往有著不同的感受,政府在制定社會政策時既要重視提供普惠型的政策制度,如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建設更完善的公共服務平臺等,也要針對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制定差別性的政策。如對城市外來務工群體制定融入型的社會政策,逐步撤除戶籍制度的藩籬,更多依靠文憑、技能、產權、誠信等條件作為篩選機制,讓農村進城務工人群不僅能進城參與城市建設,而且能同等享有市民待遇。對城市中等收入群體制定發展型社會政策,為他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表達政治訴求搭建平臺;大力發展文化和教育培訓,為他們豐富業余生活、提高自身素質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只有通過對不同群體制定出相應的社會政策,才能使建設“幸福市(縣)區”活動真正成為每個人的幸福源泉。
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政府公共服務主體地位。從目前實際看,無錫建設“幸福市(縣)區”仍有不少體制難題有待解決,要解決這些難題,一個重要前提是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讓政府真正成為提供各種公共服務的主體。具體來講,政府的職能定位應逐漸從經濟領域退出,把經濟發展的功能轉移給市場主體,促使建設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明確其在新形勢下的合理定位,把更多注意力放到妥善處理好各種社會矛盾上,放到給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務上,從而提高政府在社會管理和社會政策創新上的能力,使政府成為真正為人民謀幸福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
(作者單位:中共無錫市委講師團)
責任編輯:尤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