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進程中,市級農業科學院如何抓住機遇,構建科研創新平臺,是一個重要課題。我們徐州市農業科學院是一個具有百年歷史的農業科研院所。多年來,我院始終以服務三農為宗旨,以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為工作重點,不斷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大力開展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和作物栽培新技術研究,在甘薯、小麥、水稻、油料、棉花等多個研究領域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先后獲得國家發明獎三項,其他國家級獎項21項,省部級獎項111項。自育品種在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累計推廣面積14.95億畝,創社會經濟效益243.9億元,在全國三次百強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的評選中均名列前茅。在開展科研創新工作中,我們認為要建設好如下四個良好平臺。
創建社會服務平臺,增強科研人員奉獻社會的責任感。社會服務平臺既是我們農科院的責任平臺,也是實現科研人員社會價值的平臺。在工作中我們始終堅持結合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在實踐中培養和鍛煉科研人員。一是結合科研成果轉化,走研企結合、產研結合之路。緊貼農業生產的實際,與農技推廣部門和種子企業協作,培育和推廣優良品種,轉化科研成果。水稻研究室的科研人員針對水稻條紋葉枯病給水稻生產帶來的嚴重危害,從數千個雜交組合中篩選,通過十多年的南繁品比鑒定,培育出高產優質、抗逆、抗條紋葉枯病的水稻新品種——徐稻3號,大面積種植畝產達650-700公斤,受到廣大稻農的歡迎,良種覆蓋范圍逐年擴大,2005-2007年連續三年居江蘇水稻推廣品種和良種補貼品種面積第一位,年最大面積超過1000萬畝,累計推廣面積5000多萬畝,創社會經濟效益50多億元,為水稻的穩產、高產和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該成果獲得2008年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二是結合項目建設,做好科技服務,在生產第一線增長知識,增長才干。結合農業開發、科技幫扶等項目開展科研工作,及時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在技術服務過程中,科研人員發現番茄黃化曲葉病是當前番茄種植中遇到的突出問題,為此,科研人員與省農科院協作,引入30多個抗番茄黃化曲葉病品種進行試種,取得了良好效果,解決了番茄生產中的關鍵問題。
創建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平臺,拓展科研人員的創新空間。國家決定實施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這是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全面增強科技對現代農業支撐作用的有力措施,也是科研單位提升創新能力的契機。為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中取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我們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創造條件,做好各項爭取工作,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中,徐州農科院被列為國家甘薯產業技術研發中心,擁有2個功能研究室,4個崗位科學家,小麥、棉花、水稻、大豆、花生5個綜合試驗站,成為在全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中項目最多的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多個國家級創新平臺的建設確立了徐州農科院在全國甘薯領域的領頭羊地位,提升了相關專業的科研能力,為科研創新開拓了廣闊的空間,提供了有力的條件保障。我們以此為契機,以全面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為工作要求開展相關的科學研究,瞄準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組織科研攻關,從人才隊伍建設、科研條件建設、科研工作方向等各個方面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要求,全面提升科研競爭力。
創建學科融合平臺,推進科研創新。農業科學研究涉及各種農作物和不同研究方向,各個學科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我們注重搭建學科之間相互交融的平臺,以實現各學科之間相互借鑒、相互促進。一是規劃建設綜合實驗室和科技示范基地,提供綜合服務平臺。充分利用博士后工作站和中國農科院重點實驗室的條件引進人才,爭取項目。利用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和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建設機遇,規劃建設了綜合實驗室,配備了較為齊全的儀器設備,結合高鐵建設所帶來的機遇,擴建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滿足各個學科基礎性試驗的要求。二是設立專項基金,支持青年科技人員開展創新研究。許多青年科技人員由于剛出校門,沒有科研成果租社會影響,在對外爭取科研課題和科研經費上不占優勢,影響他們正常開展科研工作。為了加快人才培養步伐,調動青年科研人員的積極性,院專門設立了青年科技創新基金,對適應青年科研人員特點和專業發展需要的課題進行資助,并組織專家對課題的設立、研究成果的評估進行論證,指定專人進行課題的指導和管理,有效地激發了青年科研人員的創新激情。三是拓寬課題組的組織形式,加強橫向聯合。鼓勵科研人員在完成本專業工作任務的同時,結合自己的特長和興趣開展新興課題研究。如油料研究室的科研人員在做好油料作物品種研究的同時,連續多年進行大蒜品種的選育和栽培試驗,培育出了優質高產的徐蒜系列品種,并通過了品種鑒定。
創建國際交流平臺,把握農業科研的最新動態。近年來,徐州農科院充分利用國家甘薯改良中心的平臺,積極開展對外合作和交流,將科研人員推到科技創新的前沿,及時掌握本專業科研的最新動態。分別與國際馬鈴薯中心、韓國生命科學院建立了學術訪問計劃,每年選派青年科研人員前往進修,掌握國際甘薯研究的最新動態和先進的研究方法,引進國外優良的種質資源,并與日本、美國、菲律賓及中國臺灣地區達成多個合作項目,定期召開國際甘薯研討會,邀請專家來院舉辦專題講座,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小麥、水稻、油料等專業也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活動。通過開展國際合作交流,科研人員拓寬了視野,提高了自身的素質和能力,使科研工作緊緊跟上各個專業的發展步伐。
(作者系中共徐州市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劉 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