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出口導向型發展方式在江蘇發揮過重要而積極的作用。現在江蘇經濟總量已突破3.4萬億元,人均GDP超過6400美元,總體上處于工業化中后期,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區域結構和增長動力都發生很大變化。但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后危機時代,國際市場的相對萎縮不是短期就可扭轉的,因此,江蘇必須適時地由出口導向向出口與內需協調導向轉型,把增加居民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重點,通過出口與內需協調導向來拉動江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擴大內需,增強江蘇經濟發展的可持續能力
由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導致國際需求萎縮,江蘇出口導向型經濟受到了較大沖擊。因此,合理引導出口導向型經濟轉型,重在擴大內需,勢在必行,并且應從戰略性高度看待擴大內需,而不應把它看作是權宜之計。同時,我們也看到,江蘇實現由出口導向型發展方式向出口與內需協調導向型發展方式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我國地域遼闊,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還需要加快;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經濟結構還需要不斷升級調整;可以說,國內的市場容量還很大,通過出口與內需協調拉動江蘇經濟增長的潛力也很大。因此,江蘇要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堅持把增加居民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重點,通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增強經濟發展的可持續能力。
二、協同兩個市場,提高江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出口壓力持續增加的情況下,政府應通過政策引導江蘇企業關注國內市場,及時調整目標市場策略,將出口下降的壓力轉變為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動力,通過向國內市場提供更多高品質的產品,彌補出口萎縮造成的落差。要提高企業協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能力,使企業由過度依賴出口向出口與內需協調拉動轉變。江蘇企業應該適應國際金融危機后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變化的新要求,主動回歸國內市場,更好地滿足國內需求,促進經濟結構調整。通過品牌戰略提升企業對國際市場需求預測和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擴大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產品出口,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和服務外包,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制定針對國內市場的營銷戰略,塑造難以復制的獨特的競爭優勢。同時江蘇企業應通過增加自主創新、節能降耗、產品升級換代等方面的投入,擺脫長期以來主要依賴資源消耗實現經濟增長的局面;通過產學研聯合研發創新機制,整合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研發資源,自主研發核心技術,專注于價值高的生產環節,以技術創新推動企業向國際產業鏈高端轉移,實現“江蘇制造”向“江蘇創造”、“江蘇智造”的轉型。政府也要進一步加快建設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支持企業設立和兼并國內外研發機構,加大對自主創新產品的支持力度,加大對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的支持力度。
三、調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
江蘇要實現出口導向向出口與內需協調導向的轉型,就要不斷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為此,要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并特別注意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首先,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著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擴大消費的比重,讓消費者增強即期消費欲望,提高居民收入的消費傾向。其次,要從根本上解決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的問題,不能僅僅依靠行政權力的自我調節,更不應再強化超經濟主宰分配的權力,因為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經濟行政化分配方式。治本之策,只能是使參與分配的勞動者個人和組織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市場主體,通過等價交換的原則建立起客觀公平的市場初次分配機制和再分配民主決策、公開監督機制,使社會消費與社會生產相匹配。再次,要根據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多搞與財政收入水平相適應的公共福利計劃,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既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居民的公共福利水平,又不形成超越發展階段的福利剛性;既要保障勞動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又要防止企業為規避勞動力成本而減少就業崗位。并盡可能由政府通過調整公共財政支出結構提供公共服務,統籌考慮企業的社會保障責任,從而有效提升江蘇企業在國際國內市場的競爭力。
四、完善消費政策,引導和規范消費市場發展
江蘇要實現出口導向向出口與內需協調導向的轉型,就要不斷擴大消費領域,培育消費熱點,使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要進一步研究制定相關促進培育消費熱點的政策措施,引導和規范新興消費市場的發展。擴大消費需求的重頭是擴大居民消費需求。旅游、住房、汽車、通訊、文化娛樂、健身休閑、家政等是目前和未來中國居民消費中最大且最具潛力的項目。目前和未來較長時期內國內中產階層與白領階層對旅游、住房和汽車的需求空間很大。旅游、住房和汽車消費,也具有拉動經濟的較大的“乘數效應”和促進消費的持久的“連續效應”。刺激旅游、住房和汽車消費,關鍵是讓大眾愿意消費并且消費得起。比如住房,目前各大城市的房價大大超出真正需要住房的普通大眾的支付能力。按照這樣的市場價格,大多數中低收入群體是很難買房或根本買不起房的。必須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逐步擴大供應范圍,將廉租住房實物配租保障對象從低保住房困難家庭逐步擴大到低收入無房家庭,將經濟適用住房保障對象從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逐步擴大到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
(作者單位:中共江蘇省委黨校)
責任編輯:戈尚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