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工作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歷史和現實的經驗一次又一次地證明,“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近年來,徐州廣播電視臺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統領下,遵循“三貼近”原則,以弘揚“有情有義、誠實誠信、開明開放、創業創新”城市精神作為落腳點,大力推進和諧文化建設,充分發揮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凝聚力量、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方面的重大作用。
建設宣傳陣地,引導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映射城市共有的價值觀念和目標追求,是城市文化傳統的精髓和生存發展的核心驅動。城市廣電傳媒作為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傳播者,又是建設者。
搭建宣傳平臺。2007年徐州廣播電視臺先后開設電視欄目《感動》和廣播欄目《愛心徐州》,定位于“用真愛照亮心靈,用溫暖感動你我”。2008年,《愛心徐州》欄目被評為江蘇廣播電視“十大名專欄”。兩檔民生新聞欄目《徐州夜新聞》和《第一百姓》自創辦之初起一直著眼于“溫情徐州”建設,持之以恒弘揚主流價值觀,先后多次報道沛縣81歲老人張公蘭26年如一日贍養癱瘓在床的婆婆的感人事跡、“徐州保爾”殘疾青年鄭復生創建“心緣”志愿者服務隊回報社會的愛心舉動……通過徐州臺的持續宣傳推動,2007年5月,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欄目播出了36分鐘的特別節目《愛而復生》,央視還推薦鄭復生作為2007年度“感動中國”候選人;2009年9月,張公蘭獲得全國道德模范稱號,由此張公蘭、鄭復生和情義徐州的形象在更大范圍、更高平臺上傳播。
探求城市精神。徐州臺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多維度探求徐州城市精神的歷史變化及其所蘊含的價值取向。2006年、2008年,徐州臺連續開展魅力城市形象大使評選,這兩屆評選事件脫離了通俗意義上的“選美”和“娛樂”,通過對城市文化的人物化解讀和城市文化的知識普及,將傳媒觸角深入城市文化的靈魂深處。這種省思既滲透于歷史探求中,又存在于現實提煉中。已完美收官的“感動徐州”十大人物電視評選活動已延續4屆,這一活動著力挖掘負載城市精神的代表人物,道德典型、創業明星、勞動模范等100多位普通群眾走進鏡頭,以真實的生命體驗給出了價值詮釋,樹立起優秀群體標桿,彰顯了城市人文的精神向度。
通過節目、活動的豐富和打造,徐州臺業已形成自己的傳播風格,傳媒本身也成為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一種載體和象征。
創新宣傳載體,參與城市精神的生動實踐
隨著受眾需求不斷多樣化和參與社會活動的欲望日益強烈,徐州廣播電視臺大眾傳媒的社會功能不斷延展,開始自覺擔當起公共活動組織者的角色。
引領情義風尚。汶川地震發生后,徐州臺立即聯合相關機構,組織名主持人、名記者走上街頭呼吁市民捐助;組織設立固定捐贈點;組織員工開展露天義演,即時接受市民捐贈,開展定向救助。2010年1月,徐州臺與相關部門聯合發起了“救助全市七千名孤兒”大型公益活動,并聯手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錄制了“小手拉小手·全家總動員”大型公益晚會,讓愛的暖流溫暖著徐州的冬天。常態節目中,“巧手織愛”讓徐州100名善長編織毛衣的家庭婦女與災區100名孩子的心緊緊連在一起;“讓我們為這位老紅軍遷墳立碑”活動,上千名網民紛紛表達愛心;“尋春娃,送春暖”使孩子們積極參與到幫扶貧困學生的行列中。通過組織這些活動,徐州臺在城市文明進步與城市品質提升的進程中凸顯了主力軍作用,很好地擔當了社會救助倡導者與組織者的角色。
弘揚慈善主題。從2006年開始,徐州臺傾力打造徐州市平民慈善平臺“愛心救助鄉鎮行”,4年來共籌集助學款近60萬元,資助了600余名孩子,以實際行動履行社會責任,留下一幕幕感人場景。在2007年全國首屆“金話筒”愛心傳播活動評選中,“愛心救助鄉鎮行”系列品牌活動獨獲愛心大使、優秀節目等四項大獎。從2007年開始,徐州臺每年承辦徐州市慈善晚會,通過現場捐贈、熱線捐助、書畫義賣等方式向社會籌集善款。捐助者中有企業單位,有個體工商業者,更多的是普通市民,連續4年的慈善行動,因其參與面廣、互動性強、影響范圍大,讓慈善主題成為“情義徐州”的重要元素。
提升宣傳品質,塑造城市精神的文化象征
城市傳媒是城市人文精神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和諧文化在個體城市的具體呈現和城市特色文化的象征。
交融多元氣韻。徐州市委書記曹新平在談到徐州文化時說,“徐州文化具有融合古今的綜合性、南北共塑的典型性和百家合璧的多元性”。這種多元性的文化色彩深深滲透到廣電傳媒的內容選擇和形式創新當中。徐州臺連續4年承辦市投資洽談會暨漢文化旅游節開幕式晚會:2006年《魅力新徐州》著重于表現徐州漢文化“大氣震撼”的特質;2007年《漢風舞動新徐州》以融通古今的敘事模式取勝;2008年《漢時明月》突出漢文化中的“情義”主題;2009年《漢韻新語》以時尚話語表現徐州的人文之魂、山水之韻、生活之美。4場晚會緊緊抓住城市文化特色,多元展現了徐州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發展變化中的經濟社會面貌,《漢時明月》2009年還獲得第21屆全國電視文藝“星光獎”提名榮譽獎。
此外,我臺參拍的電視連續劇《老柿子樹》,2009年榮獲全國第17屆“五個一工程獎”,實現了徐州市全國“五個一工程獎”零的突破;廣播劇《羅芳的故事》生動講述女性創業故事,榮獲江蘇省第7屆“五個一工程獎”;電視專題片《同行》記錄一對聾啞少女在逆境中奮斗的人生歷程,榮獲江蘇省第6屆“五個一工程獎”。這些作品無不立足于城市文化之核,弘揚城市精神之魂,深度挖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生活中的具體體現,與受眾產生共鳴,贏得了領導、專家與群眾的廣泛認可。
致力文化和諧。徐州臺通過樹立先進文化觀念,塑造健康文化氛圍,建構城市和諧文化氛圍。2009年,徐州臺推出欄目劇《云龍茶館》,以陽光、健康為題材,2010年1月組織觀眾創作演出“講文明、樹新風、除陋習”系列劇《咱們的管大姐》等,受到普遍好評。2007年推出的“打一場思想解放的淮海戰役”大討論活動,引導全社會觀念轉變風潮。2004年成立的徐州殘疾人廣播藝術團和2009年組建的徐州廣電藝術團,廣泛帶動市民參與公益演出活動,先后深入社區、鄉鎮、學校和工礦企業等義演上百場。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城市主流文化,既體現了人文關懷,又加強了正確引導,給參與者和觀眾以思想啟迪、精神激勵,潛移默化中達成信念融合和文化凝聚,為城市精神的傳播和實踐發揮了深遠的影響力。
同時,徐州臺還通過輿論監督,批判低俗、惡俗等文化失范行為,致力于和諧文化的推動。2010年電視、網站推出《向不文明行為宣戰》專欄和網頁。2009年推出的《身邊陋習大追緝》新聞專欄曝光城市不文明行為,引導市民樹立文明風尚。
(作者系徐州廣播電視臺臺長、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劉 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