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們邳州市按照省、市的統一部署,把組織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來謀劃、推進,找準工作的結合點、著力點和切入點,充分發揮組織部門的職能作用,為轉變發展方式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和人才保障。
著眼于提升各級干部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能力,不斷創新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發展的跨越,首先需要干部思想觀念的跨越;轉變發展方式,首先需要各級干部知識結構的轉變。近年來,著眼于提高各級干部推進經濟轉型升級、促進邳州科學發展的能力,我市不斷優化培訓內容,創新培訓方式,拓寬培訓領域,著力構建多渠道、多層次的培訓工作格局。一是創辦“每月講壇”,為干部配送“知識套餐”。開設“每月講壇”,邀請省內外知名專家或學有專長的領導干部主講,講壇開辦以來,圍繞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創新型經濟、發展現代旅游業、建設和諧社會等課題,先后邀請《求是》雜志總編輯、《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主編張曉林,東南大學旅游與景觀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周武忠,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終身研究員、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政策研究室主任黃承圯,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江蘇省信訪局巡視員張云泉等專家和模范人物前來舉辦講座,為黨員干部釋疑解惑、加油鼓勁,得到黨員干部的歡迎。二是建立“夜讀”制度,著力培育學習型干部。結合科學發展觀學習實踐活動,專門下發通知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堅持“白天走干講,晚上讀寫想”,各鎮、各部門單位要利用晚上時間組織黨員干部集體學習,每星期不低于2次,每次不少于2小時。市委組織部專門購買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研究》、《第二次轉型》、《金融風暴啟示錄》、《細節決定成敗》等書籍下發給黨員干部作為學習材料。為確保學習效果,每半年對參學人員統一組織閉卷考試,凡考試不及格者,嚴令補學,同時兩年內不予提拔重用。三是開辟市外“培訓基地”,努力建設眼界寬、思路寬、胸襟寬的干部隊伍。在鞏固和發展市內干部培訓基地的同時,積極開辟市外、境外培訓基地,每年選派10H0名優秀年輕干部赴浙江、廣東、上海、蘇南等經濟發達地區跟班學習。根據邳州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在全市廣大黨員干部中大力開展以“工業經濟學江陰、外向型經濟學昆山、城市建設學揚州、旅游業發展學無錫”為內容的“四學”活動,對照兄弟市(縣)的發展經驗,查找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在攻堅克難上有新思路,在創新創優上有新成效。積極開展跨境培訓活動,去年在新加坡舉辦了三期“高新區建設與創新發展”培訓班,相關部門的86名干部參加了培訓;今年還將分兩批選派48名干部赴香港參加境外招商等相關培訓。
著眼于為轉變發展方式選好人、用好人,切實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關鍵要調動和發揮干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著眼于為轉變發展方式選好人、用好人,我們通過各種途徑大力加強干部隊伍建設,一是形成科學的干部實績考核評價機制。立足本地實際,突出調結構、促轉型、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工作內容,制定新的干部考核指標體系,樹立有利于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的導向。二是積極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規范干部選拔任用提名方式,根據不同職位特點,采取群眾推薦、組織部門推薦、領導干部個人推薦、干部個人自薦等辦法,廣開舉賢薦能之路。制定差額選拔干部的實施辦法,強化競爭、好中選優,突出選好配強“一把手”。堅持在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的實踐中考察干部、識別干部,推動各級干部在工作中真正做到好字當頭、又好又快。三是把干部推向轉變發展方式工作第一線。大力實施民營企業“1+1”工程,市四套班子領導每人包掛一個鎮,市鎮副科級干部每人包掛一個廠,引導干部和企業共同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水平。
著眼于為轉變發展方式提供人才支撐,著力打造蘇北人才“高地”。我市把大力開發人才資源作為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來抓,著力打造蘇北“人才高地”。一是進一步優化人才工作環境。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充分發揮組織部門牽頭抓總作用,根據全市經濟發展重點領域和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對全市人才需求進行預測和規劃,制定全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落實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形成黨委政府、主管部門、用人單位、社會團體等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搭建人才創業創新平臺,完善人才服務機制,優化人才成長環境,建立健全各類人才需求預測申報、信息發布、重點推薦、日常聯系等服務制度,落實激勵措施,營造良好氛圍。二是大力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去年面向全國公開招聘了經濟管理、城市建設、金融服務、招商引資等四大類33名優秀專業技術人才。今年將重點實施“816”引智計劃,即:特聘8名院士,作為邳州八大支柱產業做大做強的領軍人物;招聘100名博士,助推邳州百家骨干企業轉型升級;引進600名優秀科技人才,服務邳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三是加大本土人才培養開發力度。積極實施“115”企業家素質提升工程,通過選派到高校進修、開設“企業家星期日課堂”、組織專家結對幫扶等措施,在全市培育10名左右企業家領軍人物、100名左右優秀創業經理人、500名左右經營管理人才。圍繞主導產業轉型升級,分別在全市6大產業集聚區建立銀杏種植、大蒜種植、設施蔬菜、觀賞魚養殖、板材加工、肉兔養殖等6所“黨旗技校”,目前已開辦各類專業370多個,辦班780多期,2萬多人次農村黨員干部拿到綠色培訓證書。
著眼于發揮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在推進經濟轉型升級中的作用,切實加強非公企業黨的建設。黨的基層組織是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具體組織者、執行者和落實者。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必須切實加強非公企業黨的組織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一是加快推進企業黨組織建設。立足本地實際,通過“單獨組建、區域聯建、掛靠村建、協會組建”等方式,全面推進非公企業黨組織的組建工作。依托各鎮工業園區,全市成立了27個創業服務中心,創業服務中心成立黨總支,下面按行業分類設立產業黨支部。針對許多非公企業分布于農村的實際,將非公經濟較發達的行政村升格設置黨委或總支,下面設立非公企業黨支部,實行村企統一領導,推行村企“業務交流、黨員互通”。對黨員人數少或難以單獨組建黨組織的非公企業,按行業相近、地域相鄰、工作相聯的原則,成立相關行業協會,并在協會上建立黨組織。目前全市已成立行業協會黨支部12家,全市1645家非公企業中有1021家建立了黨組織。二是不斷壯大企業黨員隊伍。針對部分非公企業黨員人數較少、組織基礎較薄弱、作用發揮不夠的實際,采取“三個一批”的辦法,促進企業黨員隊伍不斷壯大。首先,引導企業優先招聘黨員員工,從外部輸入一批。去年以來,全市共舉辦黨員員工招聘會4場,為企業輸送黨員員工86人。其次,加大企業黨員培育力度,從內部發展一批。發展黨員堅持做到“四個傾斜”,即向生產一線技術骨干傾斜、向車間班組長傾斜、向女職工傾斜、向群眾威信高的職工傾斜。再次,理順企業隱性黨員組織關系,挖潛接轉一批。對流入非公企業的“隱性黨員”做出“組織生活有保證、學習資料有補貼、工作崗位有標識”的“三有”承諾,促使流入黨員主動亮出身份,強化其責任意識。三是充分發揮企業黨員作用。把黨員設崗定責與星級爭創結合起來,通過開展紅星爭創活動,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根據黨員的權利義務,結合企業實際,設置招商引資、安全生產、學習教育、遵紀守法、公益事務、節能降耗、技術革新、職工維權和建言獻策等十個崗位,按崗設星,一崗一星。采取平時考核與年終定星相結合的方法,實行動態管理,每年評定一次,激勵先進,鞭策后進。大力開展“黨員責任區”、“關鍵崗位有黨員、困難面前有黨員、突擊攻關有黨員,黨員身邊無事故、無次品、無隱患”的“三有三無”等活動,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今年以來,全市非公企業黨員進行技術革新267項,提出合理化建議1800余條,有力促進了企業經濟效益和發展水平的提升。
(作者系中共邳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責任編輯:尤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