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省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進城務工人員隊伍越來越龐大,他們的子女即“新生代農民工”,正在成為現代城市產業工人的重要來源之一,他們的從業素質、職業技能和創業本領的高低,直接影響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成敗。以我們淮安市為例,新生代農民工約有116.4萬人,占農民工總數的60%以上。近年來,我市圍繞“構筑大交通、培育大產業、發展大流通、繁榮大文化、開發大旅游”的五大建設藍圖,跟蹤全市培育“特鋼、電子、鹽化工”三大千億元產業的發展步伐,大力實施技能培訓工程,培育具有“新素質”、“新技能”、“新思維”的“三新型”新生代農民工,為保證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培育有生力量,輸送適用人才,從而有力推進了產業結構與農民工技能結構的“雙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與農民工綜合素質的“雙轉變”以及破解企業“招工難”與農民工“就業難”的“雙獲益”。
一、實施“技能就業培訓計劃”,增強新生代農民工適應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從業能力
形成新生代農民工培訓合力。我市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新生代農民工培訓工作,出臺了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培訓的主體文件,在政策上、資金扶持上向其傾斜,明確要求對新生代農民工提供和城市居民一樣的公共服務。原勞動、原人事、教育、農業、共青團、婦聯、工會等部門組成了新生代農民工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協同開展就業培訓,定期交流工作經驗,積極籌措專項資金,累計投入培訓資金3000多萬元,12.2萬新生代農民工直接受益。市經濟開發區對新生代農民工進入該區企業工作的,可直接辦理戶籍遷入手續,其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免費就近入學,全市上下形成了關心新生代農民工,全力助其培訓就業的良好氛圍。
優化新生代農民工培訓內容。根據經濟結構調整、企業用工的需求,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實際,培訓內容以具有初級技術含量的項目為重點,培訓領域以優化升級產業需求為重點,培訓方略以人力資源市場供求導向為重點,在鞏固包括家政、餐飲、縫紉等傳統項目培訓的基礎上,拓展強化電子、化工、冶金、新能源、新醫藥等專業技術培訓,形成了近10個全國優秀勞務品牌,涌現一批全省、全國就業促進活動先進單位。較之老一輩農民工的培訓,新生代農民工培訓呈現“三個轉變”,即變泛化型培訓為專業型培訓,變體力型培訓為智力型培訓,變生存型培訓為發展型培訓。新生代農民工經培訓所掌握的電腦、網絡、多媒體等現代化手段得到廣泛應用,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
創新新生代農民工培訓方式。培訓過程中,堅持按照“以需定培、長短結合”的思路,采用課堂教學與現場見習、實習相結合的方式,大力推廣“訂單培訓”、“定向培訓”,推進培訓主體多元化、培訓專業品牌化、培訓方式多樣化,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通過減免培訓費用、減半收取技能鑒定考核費用,推行“零距離、零收費、零起點、零斷層、零限制”的“五零”培訓,極大地調動了新生代農民工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十一五”以來,累計培訓農村勞動力31.6萬人,其中新生代農民工12.2萬人。
規范新生代農民工培訓管理。我市在充分利用公共資源辦培訓的同時,積極鼓勵、發展和扶持民間培訓機構,形成了覆蓋城鄉、布局合理、靈活開放的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體系。目前全市定點培訓機構有146家,年培訓能力達10萬人。加強對定點培訓機構的管理,規范培訓行為,保證培訓質量,特別是對培訓項目設置、培訓效果驗收等環節強化常態檢查,實現了新生代農民工培訓工作的規范化和制度化。
二、實施“創業培育扶持工程”,激發新生代農民工策應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內在活力
加大創業培訓力度。依托各級公共職業培訓機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定點培訓機構,大力開展新生代農民工創業培訓。通過優化培訓環境、改善培訓設施等方式不斷擴大培訓機構規模,提升創業培訓質量。拓展創業培訓教師選拔范圍,積極從大學教師和企業成功人士中發展教師,改善創業培訓教師隊伍素質結構,提升教師業務素質和能力水平,提高培訓合格率和培訓后創業率。目前,我市已引進多名國家和省級創業培訓管理師,創業培訓教學能力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屬前列。
打造創業實踐基地。在全市各鄉鎮、村兩級普遍開展鄉鎮工業集中區和村級創業點建設,為新生代農民工創業提供場地支持,培育新生代農民工創業集聚地和孵化地。2009年以來,全市著力打造了30個市級重點鄉鎮工業集中區、100個市級重點村級創業點,市財政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鄉村創業集中區建設。這些創業基地成為引導新生代農民工興辦各類企業的聚集地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增長極。2009年全市新增返鄉創業人員4200人,創辦有一定規模企業630個,累計帶動8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
提供創業項目扶持。積極落實新生代農民工創業扶持政策,從場地、培訓、項目、資金等方面引導鼓勵新生代農民工自主創業。全市“創業指導中心”、“創業指導專家咨詢團”和“創業者協會”三大創業服務平臺免費向新生代農民工開放,所有縣(區)均成立了“農民創業服務指導中心”,80%以上的鄉鎮建立了“農民創業指導服務站”,30%以上的村建立了創業示范點,有工業集中區的鄉鎮至少建立了1個農民創業孵化基地,形成了市、縣、鄉鎮、村四級農民創業服務網絡。興辦“創業超市”和“創業沙龍”,定期舉辦創業指導現場咨詢會,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創業指導、項目論證、技術支持等全程扶持。
三、創新培訓運行保障機制,形成新生代農民工順應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持久動力
堅持“三大原則”。一是“有的放矢”原則。培訓之前準確把握企業人才需求情況、新生代農民工擇業期望,通過問卷調查形式,掌握新生代農民工在認知能力、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利益訴求等方面的特殊需求,在新生代農民工比較集中的企業,設計適合其特點的學制和教學內容,由政府給予免費培訓。二是“學以致用”原則。以就業成效作為關鍵要素衡量新生代農民工培訓績效。為鞏固就業穩定性,還增加了心理、觀念和思維培訓,以適應企業發展、社會環境變化的需要。三是“量體裁衣”原則。目前新生代農民工已分化為小企業者、個體工商業者和普通打工者等不同群體,其培訓需求、方式和內容也有所不同,即使同為普通打工者,其個體之間的培訓需求也存在差異。因此,在進行就業培訓時,我們充分考慮培訓對象在技能水平、工作性質、文化程度、年齡層次、就業心理等方面的差異,進行分類分層的教育引導。
注重“兩個結合”。注重新生代農民工培訓成果的轉化,將新生代農民工技能水平的提升盡快轉化為生產力。首先,注重與服務企業用工相結合。組織基層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將企業用工信息直接送到正在培訓的新生代農民工手上,引導他們到企業就業。通過建立勞務基地,開展校企聯合,實行委托培訓,提高培訓工作針對性,實現培訓和就業的有效對接。將培訓班開辦到企業,組織實施在崗培訓,力求培訓機構定向組織、用工企業提供條件、政府部門扶持資金的三方銜接、互動共贏。近年來,累計為本地園區企業輸送新生代農民工逾25萬人次。其次,注重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在新生代農民工培訓內容和方式上,注重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廣泛開展市場急需的專業培訓,努力提高專業技能的培訓層次,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綜合素質。
落實“一項保障”。新生代農民工培訓工作的正常運行,離不開培訓資金的保障。近年來,我市積極實施農村勞動力培訓券制度,通過在培訓機構設立發放點、鄉鎮勞動保障所送券上門、直接發放學校“兩后生”等方式,重點向新生代農民工發放培訓券。我市首創的“以卡代券、以券兌錢”的培訓券發放辦法,轉移辦、陽光辦、扶貧辦、財政局“三辦一局”聯合監管的培訓券監管模式,受到省委、省政府領導以及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農業部領導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予以推廣。我市也接連獲得“全省農民工工作先進集體”、“百萬農民培訓工程先進集體”等多項殊榮。
(作者系淮安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
責任編輯:尤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