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是一個正在快速崛起中的后發縣份,目前正致力打造全市創新發展的先行區、蘇北創新發展的示范區、全省創新發展的特色區。致力于這“三區”目標,為新一輪發展注入巨大動力。“十一五”以來,灌云經濟與社會初步呈現出又好又快的發展態勢,與2005年相比,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都實現了多倍增長,去年完成GDP、固定資產投資、工業投入、利用外資分別是2005年的2.56倍、7.5倍、18.7倍和447倍;財政總收入25億元,是2005年的10.1倍,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0.5億元,是2005年的7.1倍,一般預算收入的總量排名在全省52個縣(市)中4年上升了14個位次;2008、2009年連續兩年在連云港市三個文明建設綜合目標考核中獲得了第一名,連續4年躋身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并獲得了全國民營經濟最佳投資縣、中國綠色名縣、全國綠化模范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等榮譽稱號。經濟和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當前,灌云既面臨著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和后危機時期加快到來所蘊藏著的戰略機遇,更面臨著整體經濟結構迫切需要加快轉型升級的巨大壓力。我們將緊緊圍繞“三區”目標,以創新驅動來牢牢把握新一輪發展的主動權。
一、創新產業發展模式,加快建立現代產業體系。按照“發揮優勢、錯位發展、差別競爭”的思路,把打造產業集群作為推進創新發展的重中之重,抓住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爆發的機遇,打破傳統跟隨和梯度轉移的模式,著力構建具有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一是加快培育新興技術產業。以遠征、黃海機械、東堡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為依托,大力發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新醫藥和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力爭到“十二五”末高新技術投入占全縣固定資產投資60%以上,高新技術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70%以上,建成風力發電、綠色化工等兩大區域性新型產業基地,建成省級高新技術企業30個以上。二是加快升級傳統特色產業。以被剛剛授予“江蘇省旋耕機之都”和成立“江蘇旋耕機械科技創新中心”為契機,加大技術改造力度,不斷延伸船舶制造、機械制造、金屬制品、紡織服裝等傳統支柱產業的產業鏈,擴大產能,提升層次,確保經過1-2年的努力,形成以100萬噸以上載重量造船、100萬臺套以上的汽車輪轂、100萬噸以上礦鹵灘曬、100萬千瓦以上的風力發電、100萬噸以上金屬制品、100萬m毛絨紡織、20萬臺大中型旋耕機等為代表的特色基礎工業體系。三是加快擴張高效規模農業。鞏固提升2006年以來新發展20萬畝設施栽培的成果,加快實施第二輪高效規模農業三年發展規劃,確保到2012年全縣以設施栽培、花卉苗木為主體的現代高效農業發展到50萬畝,年內確保新發展10萬畝以上,打造全省設施栽培基地縣。四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以大伊山旅游經濟區、楊集物流園區和港口倉儲區為載體,突出發展現代物流、旅游休閑和觀光農業,力爭經過2-3年努力,把灌云建設成為蘇北旅游圈的重要節點、全省觀光農業的重要基地和蘇北區域性的物流集散中心。
二、創新沿海開發模式,加快打造沿海產業高地。把縱深推進新一輪沿海大開發作為推動灌云整體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強力引擎,按照“打開海陸通道,接軌連云港港,融入徐圩片區,加快灌河口開發”的戰略布局,堅持“港、區、城”三位一體聯動并進,全力加快以燕尾港為核心區的沿海開發,努力構建江蘇沿海產業新高地。一是加快推進港口碼頭建設。圍繞把燕尾港建設成為連云港港的配套組合港、灌河流域的海河聯運樞紐港的目標定位,整合資源,科學規劃,創新機制,快速推進港口碼頭建設,確保在建的3萬噸碼頭年內建成使用,力爭到“十二五”末,建成萬噸級以上泊位10個以上,其中5萬噸以上泊位4個以上,港口吞吐能力達1000萬噸以上。二是全力擴張臨港新興產業。從今年起實施“十億元企業、百億元產業、千億元板塊”擴張工程,力爭經過2-3年的努力,打造出一批以五洲、遠征等為代表的銷售超10億元的規模企業,以造船、機械等為支柱的銷售超百億元的集群產業,以銷售超千億元擁有10萬產業工人的臨港產業和銷售超500億元的經濟開發區等經濟板塊。今年重點實施投資7億美元的電子城、投資50億港幣的鎳鐵、投資20億元的桂鑫特鋼、投資10億元的生物質發電等一批新上項目,著力推進五洲20萬噸船塢、遠征10萬噸粘膠纖維、明盛20萬噸硫酸和8萬噸活性染料等重點技改擴建項目,以及占地1000畝的江蘇海洋化工研究院等科研項目,加快形成產業集聚的爆發效應,確保年內臨港產業區銷售收入突破400億元,實現財政收入21億元。三是加快建設海濱新城。把燕尾新城建設作為拉動港口開發、推動產業擴張、提升發展環境的重要抓手,進一步加快燕尾海濱新城的建設步伐,年內完成燕尾老鎮區的整體搬遷,年底前基本完成新城區的功能配套,明年拉開建成3000畝濕地公園的建設框架,力爭經過2-3年的努力,把燕尾港鎮建設成為彰顯海洋風韻、凸顯現代特色的江蘇沿海一流的海濱新城。
三、創新人才培養戰略,加快構筑創新發展支撐。始終堅持把創新型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作為發展創新型經濟的重要舉措,在注重本土人才的培養、使用特別是抓好企業家隊伍的建設和黨政領導干部能力提升的同時,善于借智生財,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聯系和掛鉤,結成緊密的戰略合作伙伴,力爭2-3年內所有重點骨干企業都成立研發中心和工程技術中心,臨港產業區和經濟開發區都建立2個以上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使灌云成為科研單位的科學試驗基地、技術推廣基地和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并從今年起實施“111”人才引進計劃,確保三年內引進10名以上博士生、100名以上碩士生、1000名以上本科生,對引進的創新型高層次人才縣財政將給予專項的創業扶持資金,努力以高層次人才的大量匯聚來推動灌云經濟和社會的加快轉型升級。
(作者系中共連云港市委常委、灌云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戈尚達